蔣清松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委黨校,江蘇 常州 213164)
隨著我國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形式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廣大的發展前景,通過生態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符合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實現鄉村經濟發展。
我國旅游業起步較晚,當世界旅游業蓬勃發展時,我國直到1923年才誕生第一家旅行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生態旅游業慢慢發展了起來,時至今日,呈現多種發展特點,根據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特點分為三個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期,我國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呈現自發性的特點,常常以副業的形式存在,1989年,中國鄉村旅游協會的正式更名標志著鄉村旅游逐漸成為新的熱點詞匯,并廣泛受到人們的關注;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我國鄉村旅游業發展迅猛,以勢如破竹的發展狀況獲得大量市場份額,人們對鄉村旅游抱有積極的心態,紛紛前往,進而鄉村旅游演變為一種產業鏈,具備完整的旅游產品和旅游功能,并逐漸融入旅游業中,成為其重要的外延部門;在20世紀初期及之后,鄉村旅游業走向成熟,旅游內容和形式越來越豐富,產品樣式、管理機制以及發展模式等發生重大變化,更符合現代人旅游的需求,成為現代旅游不可或缺的旅游組成部分。
截至目前,鄉村旅游業的GDP增長成為全國旅游業的重要貢獻點,且或將進入萬億市場規模。經過30年的發展,鄉村旅游業為農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升農村經濟水平,優化農村產業發展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由發展初期單一的模式轉變為豐富多樣的鄉村發展模式,最初的“農家樂”模式依舊是一些農村地區的特色。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發展模式逐漸涌現,比如,高科技農業觀光園模式、古村落參觀模式、景區兼容模式等等,最重要的是鄉村生態旅游模式的發展,在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地區的生態環境,實現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最有名的鄉村生態旅游模式有蘇州盛澤鎮——尋求轉型的絲綢名城。
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沒有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導致鄉村旅游業發展參差不齊,區域差異大,且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同時,由于沒有統一的布局和規劃,各地區的鄉村旅游業發展較為分散,再加上旅游項目審批流程不嚴謹,很多項目實際上沒有相應的審批,不少農村存在各種各樣的無證“農家樂”,鄉村旅游項目管理混亂。根據某地區“農家樂”監測和抽查顯示,發現一半以上的農家樂存在嚴重的經營管理問題,比如沒有經營資格,價格不合理,人員沒有經過培訓等等,嚴重阻礙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利于鄉村旅游業走向規范化、標準化。
每個鄉村有著每個鄉村的文化特色和風俗特色,這也是當地旅游競爭力的體現。然而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沒有開發相應的鄉村特點旅游產品,有些地區甚至掩蓋了自身的特色,效仿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且普遍采用粗放經營方式,旅游資源的同質化現象嚴重。再加上很多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緩慢,依舊停留在初期的“農家樂”模式,沒有進一步轉型升級,拉低整個旅游行業的門檻。此外,大部分地區的鄉村旅游特色產品沒有走出當地,仍然是自產自銷,社會認知度低,同時,沒有對當地旅游產品進行創新,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較低,也不能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對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夠,沒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設具有民族特色和區域特色的游玩項目,進而導致游客可選擇的娛樂項目有限,逐漸降低了對鄉村旅游的期待值和體驗感。由于鄉村旅游不能滿足游客對于回歸自然,放松心情的需求,人們失去鄉村旅游的興趣,這樣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駕游受到人們的喜愛,很多去鄉村旅游的游客都是攜妻帶口,自駕出行,而這也對鄉村景點的旅游設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為了保障游客的游玩體驗,鄉村旅游景點必須配備良好的基礎設施,減少游客的出行問題,比如城市公交的直達旅游線路,為人們旅游提供交通基礎。但是,道路規劃較窄,公共交通密度小,無法滿足高峰時期人們的出行需求,再加上通往村落的車輛較多,路口較窄,經常出現交通堵塞,延長通行時間,降低旅游體驗。此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停車區域的修建不完善,沒有一定規模的停車場,導致自駕車輛亂停亂放,不僅影響交通,而且不利于旅游活動的開展。餐飲方面的安全衛生一直受到人們詬病,很多農家樂的食品加工和生活場地混用,極易出現食品交叉感染;很多農家樂經營者沒有相關衛生許可和衛生防護設施、餐飲器皿消毒設備等,導致各種食物中毒、食物疾病等新聞層出不窮,損害游客的健康,限制了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選擇旅游目的地時,大多數人都是被旅游宣傳廣告或旅游視頻所吸引,尤其受到一些國內外著名景區的觀念影響,而對于鄉村旅游景點,本身知名度低,宣傳力度小,進而人們了解的少之甚少,沒有絲毫的旅游興趣,而這也是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缺乏特色鄉村旅游品牌形象,無法樹立鄉村旅游的金字招牌,吸引游客,主要原因在于很難完全把握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目標和定位,缺乏整體性的建設發展戰略。再加上鄉村經濟落后,建設難度大,對于品牌形象的塑造更是困難重重,尤其在互聯網時代,人們都是從網上瀏覽信息,而鄉村旅游宣傳方面缺失,則無法得到很好地發展。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要求,改變村民生產經營活動,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而傳統鄉村的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于農田,依靠農作物的收成支撐生活,通過辛勤的勞動解決溫飽,基本上很難存上積蓄,生活質量無法提升。而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生態旅游進行互動融合,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帶動鄉村的經濟發展,不僅有效地轉變鄉村的發展模式,且將村民從低收入的鄉村勞動力釋放出來,轉移到旅游服務業中,豐富鄉村的生產經營形式,促進村民經濟收入的增長,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進一步實現共同富裕。
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建設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戰略目標。通過開發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將整個鄉村作為旅游景點,納入旅游發展的福利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這樣不僅拓寬旅游的廣度和深度,還打破了傳統農業的限制,轉變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將現代發展理念引入鄉村,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和科技手段,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將發展措施落到實處,既提高村民種植技術,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又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在引進觀賞性農業產品和生態作物種植中,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實現鄉村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進一步推動鄉村向現代化、科技化、生態化發展。
在人們的觀念里,鄉村常常是臟、亂、差的代名詞,且停留在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等印象中,和大城市有著天壤之別,保留著原始的農作方式和生活模式。而隨著黨和國家對鄉村發展的重視,鄉鎮化進程加快,鄉村經濟水平提升,同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鄉村振興提出了更多的內容,其中包含要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加快鄉村旅游景點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公共設施等,旨在建設生態、美麗鄉村,改變原有不好的鄉村印象,讓更多人感受到鄉村的魅力,并讓村民提升生活幸福感。保護鄉村生態環境,通過鄉村特有的生態環境吸引大城市人們旅游,進而更好地保護環境,形成一個良性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循環。此外,最主要的是通過一系列生態旅游發展措施,讓鄉村脫下貧窮的外衣,推動經濟發展。
要想真正實現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國家資金的投入。在鄉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公共設施的建設以及相關生態旅游系統的構建,都需要依靠于國家財政。因此,應設置國家專項鄉村發展資金,詳細規劃和統籌鄉村生態旅游的用地范圍,從整體出發,將用地、資金、金融扶持等方面出發,建設相應的經濟優惠政策,減少鄉村生態發展入駐企業的稅收,制定企業發展鼓勵政策,促進企業在生態旅游中的發展,進而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
此外,加大財政支持,改善住宿、餐飲和交通等方面服務設施的建設,重視公共衛生,制定相應的衛生標準。加快鄉村旅游景點的道路建設,并加強偏遠鄉村的通信網絡建設和相關電力供給,從而進一步增強鄉村生態旅游的基礎設施,為鄉村旅游提供便利的旅游條件。
目前,鄉村生態旅游產品單一,文化價值不高,同質化嚴重,難以吸引游客,阻礙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因此,要加強鄉村特色旅游產品的創新,根據鄉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價值,打造不同的鄉村主題,建設主題生態旅游。增強鄉村精品旅游的開發力度,創建具有鄉村特色的養老基地和生活體驗館,發展觀光休閑旅游以及休閑產品配套服務,充分挖掘鄉村資源。建設新型旅游方式,進而滿足游客在鄉村旅游時的各種需求,促進觀光、采摘和鄉村生活體驗的整合,讓游客更好地了解鄉村田園生活,提升游客的體驗感。轉變游客原有的鄉村意識,進而讓游客從切身體驗的角度出發。進行宣傳,吸引更多的人進行鄉村旅游。這樣能夠充分發揮不同地區鄉村獨特的鄉土人情,且有效避免了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既體現鄉村旅游景點的價值和實效,又提高鄉村生態旅游的市場競爭力,不僅豐富鄉村的旅游產品,且提升鄉村生態旅游的吸引力,進而讓人們更加向往鄉村生活,紛紛從擁擠的大型旅游景區轉到鄉村旅游中,進一步推動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高鄉村振興戰略的可行性。
鄉村經濟落后,村民觀念較為傳統,對事物的接受度有限,再加上可開發的人文資源有限,缺乏專業的旅游服務人才,導致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服務工作不到位,人員的服務意識欠缺,不利于鄉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容易流失客源,降低生態旅游效益,進而導致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停滯。因此,鄉村生態旅游業必須培養專業的旅游服務人才,提高旅游服務意識,轉變旅游地的服務觀念,更好地發揮人才價值,帶動當地村民服務意識的提升,進而增加服務,提升鄉村旅游的服務吸引力。
此外,在專業旅游工作人員的培養中,可以聘用專業的旅游行業培訓教師,從當地村民中挑選符合條件的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和服務意識的培訓,進而提升當地鄉村生態旅游業的專業程度和服務水平。當地村民本身長時間生活在鄉村中,對鄉村的民俗文化、生態地貌以及特色小吃更為熟悉,也能更好地介紹鄉村歷史故事和發展歷程,讓游客獲得良好的游玩體驗。而一旦建立起高服務意識、高水平的村民旅游從業人員團隊,則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員后備力量,同時,既增加村民就業崗位,又促進鄉村生態旅游業的全面發展,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此外,從培訓中,能夠有效地提升村民的綜合素養,使其更好地服務游客,還可制定相應的考核機制,規范村民及其他工作人員的服務行為,提升鄉村生態旅游業的整體質量。
鄉村生態旅游業是鄉村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要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有效縮小城鄉差距,提高國家經濟總量,實現共同富裕。通過鄉村生態旅游業加強鄉村經濟建設,進一步推動鄉村教育和文化的發展,促進鄉村全面發展,為我國經濟建設和國民文化素質提高共享力量。這就要求鄉村生態旅游業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拓寬鄉村旅游業招商引資渠道,讓更多的市場組織成分進入鄉村旅游業中,根據優勝劣汰原則,讓優秀的企業參與鄉村生態旅游業的建設,進而提高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水平。同時,在引進各大企業資金和技術的同時,能夠有效解決鄉村生態旅游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增強旅游發展效益。但需要注意規范企業行為,杜絕一味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的企業進入鄉村生態旅游業的建設中,這樣才能保證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質量,不違背生態旅游發展的原則,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通過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能夠有效促進我國鄉村經濟發展。在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結合鄉村的特點和風俗習慣,統一規劃發展方向,做好頂層設計,制定符合鄉村的發展策略。打造綠色生態的鄉村旅游產業鏈,實現鄉村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共同發展,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