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濤
(河南省商丘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河南 商丘 476000)
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口糧,對于國家保障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性,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需給予小麥種植足夠的重視。河南地區是我國的小麥主產區,是生產小麥總量最多的省份,產量可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這與河南地區的小麥種植歷史以及自然氣候條件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早在約7000年前,我國的黃河中游地區就開始種植小麥,河南地區是小麥在我國種植栽培最早的地區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河南省所在的區域始終是小麥種植的重要產區。河南省大部分的區域氣候溫暖,屬于雨熱同期的大陸性季風氣候,能夠適應小麥的生長需求。在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河南地區的自然地理優勢較為顯著,能夠適應于機械化的農業生產,這進一步鞏固了該地區作為小麥主產區的地位。在農業科學研究方面,相關研究者重視新品種的培育,意在進一步提升小麥的產量與質量。
通過觀察小麥倒伏的具體狀態,可以將小麥倒伏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首先是根部倒伏。從小麥的根部出現倒伏,會導致小麥整株倒伏出現,根部難以從土壤中吸取養分,根部倒伏的影響更為嚴重。其次是植株莖稈的彎曲倒伏。在這種情況下,小麥莖稈會出現相互疊壓,植株難以正常地接收空氣與陽光,最終會導致莖稈下部出現腐爛。
在同一農田中,導致倒伏出現的因素基本具有一致性,因此在農田中會出現同類型的倒伏。在外界因素復雜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混合型的倒伏,即兩種類型的倒伏同時出現。
倒伏是農作物種植中常見的問題,本來應保持直立狀態的農作物,出現大面積歪斜的現象,即為倒伏。倒伏會使得農作物的產量以及質量有所降低,在嚴重的情況下,作物整株倒伏,會導致作物的直接死亡,損失重大。在作物的生長周期內,倒伏一般出現在拔節生長之后,其出現的時間越早,造成的問題越嚴重。
在相關的研究中,對小麥倒伏分為三個等級,最為嚴重的情況為小麥的整株倒伏,即為“伏”;其次,為小麥出現嚴重的傾斜,為“倒”;在小麥傾斜的角度較小時,可以稱之為“斜”。小麥倒伏的問題,會導致小麥植株生長中正常的營養輸送受到阻礙,在不同倒伏的狀態下營養輸送受到的影響存在差異。根部問題導致的整株倒伏,會使得小麥出現直接死亡。
小麥的種植歷史較長,在小麥的馴化與研究中我國出現了眾多不同的小麥品種,特別是在現代農業科學研究的影響下,小麥的品種更新速度快,各品種的具體特點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小麥品種的綜合產量、抗病性以及植株形態上。在種植中為了提升經濟收入,人們往往更為傾向于選擇產量高的品種,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選種考慮不當,小麥品種與區域中具體的地理自然區位狀況難以相適應的問題,小麥倒伏出現的概率會有所提升。需要認識到,每一小麥的品種都存在各自的問題,沒有完美的品種,需做好取舍。
在小麥的種植規劃中,土地的面積、土壤的肥力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影響。河南地區的土壤肥力適中,在小麥種植中需結合其生長需求適度地補充肥力,各地區具體的土壤條件也存在差異,同時,土壤的總面積狀況也會影響小麥的生長。如果存在小麥種植規劃不合理的問題,就會導致小麥個體植株的營養不良,如莖稈過細等問題,容易出現倒伏。這種狀況,通常是種植密度過高所造成的,土地的肥力以及面積不足以滿足小麥的生長條件。
在現代化的農業種植管理中,管理工作需要具有精確性。小麥種植管理的精度不足會導致水肥施用失當,影響小麥的生長狀態。首先,在小麥種植的初期階段中,種植者急于求成往往會集中進行水肥的供應,這會導致小麥的莖稈生長過快,內部韌度不足的問題,受到外界因素如風力的影響,容易出現倒伏。其次,在小麥灌漿期,麥穗的重量會出現明顯的提升,水肥管理的不當同樣會導致小麥莖稈的強度不足,進而出現倒伏的問題。
紋枯病是一種常見的小麥病害類型,小麥植株受到立枯絲核菌的感染,出現植株的營養不良,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倒伏問題。立枯絲核菌可以在土壤中度過冬季,同時其他的植物組織中也可能會帶有病菌。在溫度適宜的狀況下,病菌會導致作物病害問題的出現。同時,在地區中出現連續降雨的狀態下,空氣濕度提升,植株的病害則會更為嚴重。在麥苗期以及拔節期,紋枯病的感染率較高,病斑深入到小麥的莖稈之后,會導致植株的爛莖,阻擋了正常的養分與水分供應。
耕種的狀況同樣會對于小麥的根系生長產生影響。在耕地過淺的狀態下,土地內部的硬實程度高,小麥的根系生長會受到影響。具體來說,在耕層未達到15㎝的情況下,小麥的根系生長就會受到影響。小麥根系生長于淺層的土壤中,在遭遇大風天氣、受到雨水沖刷時,會出現根系暴露的現象,容易導致根部倒伏的出現。另外,在這種情況下,小麥的生長健康度也會受到影響,植株莖稈內部的營養吸收范圍較小,進而影響健康容易倒伏。
在極端天氣的影響下,小麥的收成會受到影響,較為常見的問題包括大風天氣以及旱澇災害等。河南地區的地勢開闊,洪澇災害產生的影響明顯。如,在降雨量過大的情況下,小麥的根部長期處于水中,難以吸收到養分,最終會出現倒伏死亡。另外,在生長的關鍵階段,水分補充不及時也會導致種粒干癟的情況出現。
首先,在選種的過程中需要全面考慮小麥品種的特性,避免過度重視品種的產量。可選擇植株高度在75㎝左右的小麥植株,并關注植株莖稈的韌度狀況。可收集相關的農業信息咨詢,選擇在該地區中種植時間較久、產量穩定的小麥品種。其次,在新品種的引進中,需要做好數據的收集以及種植試驗工作,確保新品種能夠適應于自然地理氣候條件。目前,有專門的抗倒伏品種或者抗病品種,可結合種植的需求進行品種的選擇。抗倒伏的品種一般會表現出低桿特性,受到風力的影響較小,莖稈的韌度狀況較好;抗病品種則可以抵抗紋枯病、銹病以及葉枯病等病害,需結合農田的具體面積以及自然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抗病品種。另外,還要關注小麥生長中灌漿的狀況,如灌漿的速度過快,麥穗的重量迅速提升,植株的重量轉移,就會對莖稈形成壓力,容易出現倒伏。小麥的選種工作,確保種苗的狀態適宜,可對種苗的生長信息進行記錄,根據信息比對以及種植經驗判斷其生長狀況,并進行及時的狀況處理。
在耕地的過程中,需保證耕層的深度可以達到25㎝及以上。這種深度的耕作,能夠打破犁底層,確保土壤的狀態與小麥根系的生長需求相適應。目前,耕地過程中需要使用機器,須確保耕地機械的動力狀態與應用需求相符合。可以在耕地過后對土壤的狀態進行檢測,分別檢測耕地的深度以及土壤的狀態。在土壤活土層較厚的情況下,小麥的根系能夠盡量向下生長,深度扎根。這有利于小麥在更為廣闊的范圍中吸收土壤中的養分,并且與土壤產生更強的連接。小麥植株個體的生長狀態健康,其抗倒伏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為了避免小麥生長不良,需合理地規劃小麥的種植密度。不同品種的小麥所需要的生長空間存在差異,需結合小麥的品種特點,進行種植密度的規劃。首先,在種植規劃的過程中,需對土壤面積以及土壤肥力狀況等信息,進行測評,結合土壤的狀態選種并進行種植規劃。其次,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需要對小麥的生長狀態進行觀察,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調整小麥的種植密度。如,在風險苗問題出現之后,就可以對小麥的生長狀態進行調整。風險苗表現為植株的密度高,且葉片茂盛,心葉的生長速度快。在這種情況下,小麥莖稈的生長與葉片的生長可能會存在生長差異,莖稈的韌度不足的問題可能出現。
紋枯病的預防與治療,是小麥種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首先,需要從選種的角度考慮小麥的抗病性,優先選擇具有抗倒伏且具有抗病性的小麥品種,在這種綜合性的要求下,抗病性能可能較弱。為此,需結合農業自然條件,如降雨規律、農田所在區域的地勢特質等,進行進一步地篩選。其次,可以通過科學的使用藥劑,達成抗病目的。在春季的防治工作最為關鍵,選擇井岡霉素水劑,可以達成預防與治療的效果。在噴藥工作完成之后,需要增加用水量,確保小麥植株能夠整體地接觸到藥物。
種植管理工作水平的具體體現,主要在于種植中的水肥管理工作狀況。在進行水肥管理之前,需要做好水肥管理的規劃。首先,結合地區中自然地理狀況,包括土壤肥力、降水狀況等進行水肥管理的規劃,在小麥品種差異明顯的情況下,需考慮品種的具體需求狀況。其次,需要對土地進行處理,在正式種植開始之前,可以適當地向土地中補充肥料,應用有機肥能夠適用于這一階段的需求。在春季澆水的過程中,需要進行蹲苗,在降雨充分,種苗生長狀況良好的狀況下,可以采取不旱不澆的方式,避免植株的生長速度過快,出現植株韌度不足的問題。在植株生長的拔節期,需要根據其生長狀況選擇適度追肥,一般選擇氮肥即可,可結合生長狀態調整施肥的時間。另外,需關注高溫季節中的降水狀況,及時補充水分。
小麥的倒伏問題與極端天氣、氣象災害等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關注農業氣象信息,采取積極的管理手段,強化災害的預防以及災害管理。首先,需結合地區中往年的種植經驗,做好災害的預防。如,在區域中降水不足的情況下,需要做好灌溉用水的儲備,確保灌溉用水能夠滿足澆水需求。其次,需關注地區中的農業氣象服務信息。通過廣播電視、網絡以及手機短信等,相應區域中的農戶可以及時地獲取農業氣象資訊。為了確保咨詢信息的傳達效率,相關的基層機構也要做好宣傳工作,在面臨氣象災害時,集中基層力量做好預防處理。另外,在極端天氣之后,需要對出現倒伏現象的植株進行及時地處理。在一般情況下,倒伏的出現會導致減產,及時地處理倒伏植株,能夠提升植株的成活率,降低倒伏對收成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倒伏的麥株還能依靠莖稈本身的背地性曲折直立時,說明其莖稈還可以輸送養分,不必進行扶持或捆麥,以免折斷莖稈,影響灌漿結實。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需要重視倒伏問題。為此,需結合種植區域倒伏問題的具體表現,分析倒伏原因。在種植的初期階段中,需要重視小麥選種,提升種苗質量。在種植的過程中,首先,需要保證精耕細作,促進小麥根系生長;其次,需要根據土地狀況科學規劃種植密度;做好紋枯病的預防與治療;提升種植管理工作水平,做好水肥管理。另外,還要借助于農業氣象信息工具,做好災害預防與管理,減少氣候問題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