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云南省麗江市林業科學研究所,云南 麗江 674100)
花椒在我國的栽培歷史悠久,始見于《詩經》,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花椒是云香科花椒屬的一種香辛料植物,也是我國傳統的“八大調味品”之一,花椒中的主要化學成分有生物堿、酰胺、木脂素、揮發油、香豆素等,各種成分都有其特殊的生理作用。近年來,花椒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價格不斷上漲,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為了促進花椒的綠色、健康發展,為花椒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科學規范的豐產栽培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
花椒樹屬落葉灌木,高3~7m,生長壽命達25~30年。花椒的適應性強,喜溫、喜光、耐旱,不耐寒和澇,抗病能力強,耐強修剪,適于年平均氣溫在8℃~16℃,年日照時數1800~2000小時以上,無霜期不少于180天,年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的氣候條件。對土壤適應性強,在土壤ph值6.5~8.0的范圍內都可栽培,但以ph值7~7.5的范圍生長和結果最好,另外花椒喜鈣,在石灰巖山地生長尤好。海拔1200m~1600m屬適生范圍。
花椒的繁育方法有種子播種、嫁接、壓條、扦插等,生產上多采用種子繁殖,其簡單易行、繁殖系數大適于大面積生產需要。
選擇交通便利、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地勢平坦,土層深厚(≥40cm)、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或中壤土,pH值6.5~7.5,兩年內無重茬或未繁育過苗木的地塊。
目前,我國栽培較廣的花椒優良品種主要有:大紅袍、小紅袍、青椒、豆椒、大花椒、小椒、白沙椒、小葉椒、竹葉椒、秦安1號等,為提高花椒品質和種植的經濟效益,要實現品種良種化。要選擇樹體發育健壯、抗逆性強、豐產穩產、無病蟲害、品質優良的盛果樹為采種母樹。采種時間為8月中旬~9月中旬,選擇完全成熟的果實。采收后及時將果實單層攤放在通風、干燥、背陰處,果實自然陰干開裂,切忌在陽光下暴曬。
2.2.1 種子處理
種子儲藏:干藏。陰干新鮮種子裝入麻袋或缸中,放在涼爽、低溫、干燥、光線不能直射的房間內,不要密封。牛糞拌種法:新鮮牛糞與花椒種子按6:1比例混合均勻,抹平攤放向陽背風處,厚度7cm~10cm,曬干切10cm~20cm大小的方塊,放在通風干燥處。濕沙層積法:將1份種子與兩份含水40%~50%的濕沙(以手擰成團,松手即散為好)拌勻后貯于溝中,堆至距溝沿16cm,上面覆蓋濕沙,稍做鎮壓,填土呈壟狀。
種子催芽:堿水浸泡法:用2%堿水浸泡6h~12h去油脂,去除油皮種子用清水淋洗凈堿液,拌入砂土或草木灰。開水燙種催芽法:種子量2倍~3倍的開水與種子混合,急速攪拌2min~3min注入涼水,浸泡2d~3d,每日換清水1次,3d~4d種子開裂,放溫暖處加蓋保溫1d~2d,種子三分之一以上露白即可播種。
2.2.2 播種
播種可在春季或秋季進行,以9月秋播為主。播種方法有條播和撒播。條播:在整好的苗床開深2cm~3cm、寬10cm的溝、行距20cm~25cm,將種子均勻播在溝內,每畝播種量10kg~15kg,播后覆土厚1cm~3cm。撒播:將種子均勻撒入畦內,通過耕作耙磨,使種子埋入土內,每畝播種量20kg~25kg。播種后覆蓋薄膜。
當60%幼苗出土時逐漸撤除地膜。條播幼苗長至3片真葉時開始間苗,10cm左右進行定苗,株距10 cm~15cm;撒播苗3片真葉時開始移栽至大田,株距15cm,行距30cm。
花椒林地應選在山坡下部的陽坡或半陽坡,盡量選坡勢較緩、坡面大、背風向陽的開闊地。土壤適宜于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和石灰質山地。若集中成片規模栽培,必須進行規劃設計,設計出能排能灌的攔山堰、引水渠、提灌站、蓄水池、進出椒園的縱橫向道路。具體設計時根據坡度陡緩,地形地貌、椒園面積大小,設計出恰當適用的水利道路系統。最后,全園深翻,清除雜草,土壤深翻至20cm~30cm。
選擇粗壯直立,上下均勻,無凍害風干,充分木質化,色澤正常,根系發達,有較多側根和須根,無病蟲害和損傷,若嫁接苗應選嫁接口愈合較好的健壯苗木。
一般在春節和雨季栽植,栽植密度主要根據土壤、地勢等條件而定,純椒園株行距一般為4米×5米;水肥條件好的地塊株行距為5米×6米;比較貧瘠的山地或臺地4米×4米,定植穴規格為60cm×60cm×60cm。開挖時將表層30cm土壤與深層土壤分開堆放 。
栽植前在定植穴中施底肥,每穴施腐熟農家肥8kg~ 15kg、復合肥(N-P-K=15-15-15)0.25 kg~ 0.5 kg,將肥料與表土拌勻,撒入少量殺蟲藥、殺菌劑后回填至定植穴中,回填高于地面15cm~20cm,灌水沉實以備定植。栽植前裸根苗進行修根、生根粉溶液浸根;營養袋苗定植后結合澆水施生根粉。以定植點中心挖定植穴,把苗木根系舒展放置穴中央,然后回填、提苗、踩實,澆透水,覆膜保墑,插桿扶正。
在生長季及時中耕除草進行松土、培土,每年至少2次~3次,松土深度宜淺不傷根系,松土范圍距 樹干20cm~30cm。萌芽前、開花坐果期和入冬以前澆透水1次。有條件的地區安裝滴灌,坡地或山區無灌水條件,作物桔稈覆蓋抗旱保墑。雨季及時排水防澇。
每年施肥兩次,即在每年早春和秋季各施一次肥。首先以人糞尿、磷肥、氮肥、花椒籽榨油后的餅肥(或將花椒籽蒸熟后)為主,其次為圈肥。每株施碳銨1斤,過磷酸鈣1~2斤,或施復合肥。為了花芽充實飽滿、坐果率高、增加植物抗逆性能,提高產量,可選用“15%多效唑”1500~3000倍液進行葉面噴施,時間應掌握在花椒秋梢枝生長期,即8~9月(秋梢枝20~40cm)噴霧。
一般來說,從落葉到出芽前的整個休眠期都可以進行修剪,此外還可以進行夏季修剪。目前多采用多主枝叢狀形、自然開心形兩種豐產樹形。生產上應依據不同品種特性,采用最適合的樹形。從幼樹就開始培養樹形,幼樹期采用定干、定枝和定形相結合的修剪方法,盡量多留枝條、發布均勻,輕剪長留,擴大樹冠;盛果期以短截為主培養和調整各類結果枝組,大、中、小結果枝組的比例大約保持在1:3:10,修剪中要疏剪和回縮相結合,疏弱留強、疏短留長、疏小留大、疏除病蟲害枝。根據其生長位置、空間和長勢強弱分別進行重截、短截、回縮、緩放,適當疏去密集的叢生枝、叉枝、重疊枝、病蟲枝,并通過壓枝(拉枝)、摘心等措施,達到樹體光照充足、通風良好、枝組健壯、豐產穩產的效果;衰老樹的修剪,25年以上的樹即進入衰老期,該時期重剪為主,要做到“四疏、四保”,即疏除細弱枝,保留健壯枝;疏除下垂枝、保留背上斜生枝;疏除病蟲干枯枝,保留健康枝;疏除回縮衰老枝,保留新生枝,以利于改善光照、通風,抽生強壯的新梢,培養強壯的結果枝群。
花椒易發生各種病蟲害,為提升花椒品質,減少農藥殘留超標,提高經濟效益,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綜合綠色防控的原則。花椒常見病蟲害主要有花椒銹病、炭疽病、葉斑病、蚜蟲、花椒窄吉丁、鳳蝶、癭蚊、天牛害蟲、螨類害蟲、蚧類害蟲、潛跳甲、蝸牛等。
秋后及時剪除病枝枯枝,清除園內及樹下落葉及雜草,集中燒毀。4月~5月噴灑1:1:100 倍的波爾多液預防;7月~8月采用500倍~800倍多菌靈溶液或用波美度0.2~0.3石硫合劑行面噴灑防治。
秋末冬初清除落葉、枯枝集中燒毀,早春土壤翻耕,將殘留的病葉翻壓土下。在發生初期使用“43%戊唑醇”6毫升或“75肟菌酯。戊唑醇”1袋兌水15kg噴霧。隔15d噴1次,連噴2次~3次。
科學管理,加強修剪使其通風透光良好,合理施肥、增 強抗性。保護新梢、葉片,在初梢或嫩梢期噴70%丙森鋅600倍藥液,促進嫩梢生長。發病初期,葉片噴霧防治要治早,可選用:43%戊唑醇6ml兌水15kg水噴霧,75%肟菌酯。戊唑醇一袋兌水15kg水噴霧;花椒修剪后間隔15d~25d噴藥一次,連續 2 次~4 次。
科學修剪使其通風透光良好,合理施肥、增強樹勢。發生初發期采用化學農藥防治。可選用“70%吡蟲啉”水分子粒劑1g~2g或10%吡蟲啉10g或者24%螺蟲乙酯4ml兌水15kg防治。
加大對椒園的春季清園工作,對死樹死枝集中燒毀,消滅蟲源。發現流膠部位,用釘錘、小斧頭或石塊錘擊膠疤,直接殺 死皮下幼蟲。5月中旬成蟲羽化期,樹體噴效氯氫菊酯 800倍液,控制成蟲危害,減少產卵量。冬季進行樹干涂白。
結合冬剪,剪除蟲枝,集中燒毀。用石硫合劑波美度0.1~0.2 或20%的殺滅菊酯 3000 倍液噴霧。
土壤封凍前刨樹盤,破壞越冬場所。15%氟蟲雙酰胺+阿維菌素15ml 或 20% 氯蟲苯甲酰5ml兌水15kg噴施樹冠防治。
用10%的瀏陽霉素乳油1000倍~3000倍液、20%的滅掃利2500倍~3000倍液、5%的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噴霧。
在產卵期間多次清刷樹干,堵塞洞口減少成蟲產卵,冬季進行樹干涂白。在秋分或清明前后,對有蟲糞的洞口清用棉花蘸上80%敵敵畏乳油10 倍液塞入蟲洞內封上泥土毒殺。
花椒采收時間一般在6~8月,果皮呈青黃綠色或全部變紅,油腺飽滿,散發出濃郁麻香味,種子完全變成黑色時,則標志著花椒果實已經成熟,是采收時期。選擇晴天采收,結合異枝更新,將一年生結果母枝短截,統一收集摘果。采收后及時晾曬或烘烤,宜帶枝烘烤。
花椒貯藏的好壞對其品質至關重要。一般采用“低溫低濕密閉貯藏法”,即采用0.2毫米厚的聚乙烯塑料薄膜袋盛裝,經密封后,貯藏在l℃~5℃的低溫庫房內,并要求貯藏庫的相對濕度保持在60%~90%。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們云南全省花椒種植面積達354.96萬畝,投產面積210.86萬畝,總產值46.4618億元,最近兩年種植面積逐年增加,花椒產業已成為我省許多地方的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但是花椒的豐產栽培技術較為復雜,想要獲得花椒的高產、穩產,就必須嚴格按照各個栽培規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