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黎
(重慶市巫溪縣徐家鎮農業服務中心,重慶 巫溪 405808)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下,我國在農業領域的栽培技術和高產技術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農業是我國的基本產業,農作物的高產是我國農業技術領域一直奮斗努力的方向。新型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對于解決我國農作物產量低,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就需要進一步推廣農作物栽培技術和高產技術,控制好栽培過程中各種影響因素,實現增產增收的目標。此外,實現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突破,不僅能夠促使農作物增產增收,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和收入問題,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落實“三農政策”,推進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
當今,農作物栽培成為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農業領域的技術不斷快速發展和應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涌現的一大批先進的栽培技術如灌溉技術、密植技術、測土施肥技術等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眾所周知,土壤是農作物生產的根源和基礎,生產狀況良好的土壤對于高產農作物的栽培和種植有極大的輔助作用。因此,為了增加農作物的產量,就必須先從土壤資源入手,對土壤進行測試,測量土壤的狀態,在測試過程中找出土壤低產的原因以及高產的必備因素,對土壤進行測量后,才能根據土壤中營養情況進行施肥治理。通過進行有效的施肥,能夠明確土壤中養分的缺失情況并進行補救,并通過科學的施肥方案,保證肥料供給的科學性。因此,測土施肥技術是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的基礎,只有滿足了農作物生長必要的營養物質,才更有可能種植出高產的農作物。當農作物生長的土壤條件和肥沃程度都得到滿足之后,就要合理考慮種植的密度問題。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指在農作物種植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農作物之間有合適的適宜生長的距離,只有確定了合理的種植距離,農作物間對于根系的發展以及營養、水分和光照的吸取和發育才能夠得到科學的滿足。
農作物加速根系的生長發育,獲得充足的光照和水分,充分地進行光合作用,積累更多的營養物質,實現自身的高產。在科學合理的密度范圍里,無論是空氣、光照以及病蟲害威脅都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證。在上述條件都得到滿足后,通過良好的灌溉技術幫助農作物獲取水分。水分作為農作物必要營養來源,在栽培過程中一定要保障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把握住農作物需水的各個生長時期進行灌溉??偠灾?,農作物栽培和高產都需要同時滿足土壤、施肥、種植密度、灌溉等技術因素的支持。
從古至今,人們對農作物播種時間的選擇極為講究,播種時間的選擇是影響農作物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是農作物高產的重要前提。自古以來,經驗豐富的田間工作者會根據二十四節氣以及月份天氣的變化選擇符合農作物栽培播種的合適日期。要注意的是,不同農作物對于播種時間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能合理地選擇農作物栽種的時間,那么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溫度和水分等因素都能夠得到滿足,這樣也能夠保證農作物在適宜的環境下生長和發育,并且確保剛播種下的種子能夠具備足夠抵御病蟲害和惡劣自然因素的條件,從而提高成苗率。由于農作物播種后,種子對外部的土壤條件和營養物質的攝取以及生長速度都會隨外部條件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選擇合適的日期播種農作物能夠提高種子的存活率,從而實現高產。例如,隨著技術的突破,不同品種的玉米種子,選擇播種的日期也不再局限于季節,而是根據各個地區的天氣因素,在春夏秋冬各個階段都能夠選擇合適的日期進行播種,因此,選擇合適的日期,種子才能更好地發芽,成長發育的速度才能夠更快。
農作物栽種的密度對于高產目標的實現也有重要的影響??茖W合理的栽種密度能夠保證農作物對水分、光照以及營養物質等條件的需求,從而確保植物光合作用的高量完成,才能夠增加產量。由于栽種密度嚴重影響農作物對光照的獲取量,如果農作物之間密度間隔過小的話,會導致大片的農作物擠在一起,很難獲得充足的光照,也很難進行充足的光合作用,不利于農作物的高產。此外,農作物栽種密度過低的話,作物對水分和營養物質的使用效率也會降低。反之,農作物栽培密度過大,根系之間會相互爭奪土壤中的養分,根系不能夠很好地生長發育,地上植株過小,抗病蟲害和自然災害如暴雨、大風、冰雹的能力弱,也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農村搞農業種植,發生自然災害的偶然性很大,尤其是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由于農村種植規模面積大,并沒有完全達到機械化水平,還是需要依靠人工種植,無論是栽種、澆水、施肥、除草以及治理病蟲害。一旦發生病蟲害,治理不好的話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因此,選擇合理的種植密度,結合土地的生產能力、氣候環境等因素,保證農作物對光照、水分、養分等需求,提高自身對蟲害和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從而實現高產。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果不顯著,農田質量較低是影響農作物高產中的一大重要原因。由于農作物栽種早期沒有對當地實際的土地環境下功夫尋找適宜的農作物,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此,農田生產的質量一直提不上去。然而質量是標準化建設是否達標的一大判斷依據,高標準又是實現農作物栽種和高產的要求,如此環環相扣。在農田建設環節出現問題,會導致質量提不上去,也會阻礙當地農田高標準化建設進程,從而進入惡性循環。農田污染相對嚴重,農田生產質量就會降低,對農作物栽培技術和高產的要求得不到滿足,也會導致農作物低產。因此,農田生產質量和標準化建設也是農作物高產的重要基礎,只有一套標準的生產質量管理建設標準,才能夠科學把控作物的高產。農田生產質量管理過程中要對土地污染情況作出準確判斷,從而做出及時調整,確保因地制宜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然而,在實際工作中,由于許多細節性問題的落實不到位,在不符合建設高標準農田的環境下種植農作物,污染加重、標準過低、質量不符等問題會導致農田生態系統失衡。此外,由于農民傳統種植思想比較根深蒂固,一直延續老方法種田,一時間很難接受新的栽培技術和高產理念,導致許多農田產量一直提不上去,農民的生活水平保持在較低水平。因此,這些沖突就導致農田建設質量提不上去,高標準農田建設進程很難推進,農田高產目標很難實現。
農作物栽培和高產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農作物栽培技術只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并沒有在全國種植范圍內進行推廣,鄉村種植業技術水平低。主要體現在,農作物栽培和高產技術推廣平臺比較單一,在推廣方面才存在諸多的問題。一方面,由于推廣機制問題,農作物栽培和種植技術的推廣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在這種推廣體制下,許多推廣人員都不是專業的人員,出現“在編不在崗”的現象,削弱了農作物栽培和種植技術推廣的集中力量。上下級部門之間的銜接也不夠緊密,上級農業主管部門布置的在農作物栽培推廣技術的任務,由于缺乏落實方面的監督,導致農作物栽培技術和相關能夠促進高產的技術無法真正得到推廣。另一方面,由于推廣的資金投入不足,難以滿足新形勢下農作物栽培技術推廣的需要,有關農作物栽培和種植技術,農民也沒有徹底的掌握清楚。此外,在農村推廣技術,一些必須要的機械化設備或工具也沒有跟上,嚴重制約著農作物栽培技術的發展和推廣。
為了實現農作物高產,在播種過程中,改善環境因素,促進其健康生長,提供充足的光照和光合作用時間,對農作物的品質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要從合理選擇栽種時間、合理選擇栽種密度、科學標準栽種以及實現栽種技術突破等各方面入手,提高農田建設的質量,通過合理利用,根據當地土地實際,評價土地用途和農作物種植的適宜程度,因地制宜開展農作物的種植,實現農作物高產。
農作物的栽種要符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這是農作物高產的核心所在。由于不同的農作物種植地區發展程度不同,尤其體現在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上的差異性和特色,要選擇合適的農作物進行種植,不能硬套模板,而是應該因地制宜。此外,農作物種植過程也不能只講求速度,澆水、施肥等缺乏科學性,而是應該進一步關注農作物栽種的質量,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合理選擇栽種時間開始,確保氣候等環境因素。例如,對于山區農村地區來講,農作物的種植就要考慮到海拔、水源、光照等對栽種時期的影響,盡可能地合理選擇適宜栽種的農作物和栽種的時間,完善農作物生長的環境需要,滿足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對各種因素的需要。在農作物栽種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不斷在摸索中找到自身的農作物的種植優勢,從而利用好自己的優勢和條件,進一步實現農作物高產。
此外,還要科學地設計農作物栽種密度的方案,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更舒適的環境。在實際種植過程中,要嚴格控制作物種植密度,結合實際的空間,合理分配作物種植數量。在農作物播種過程中,環境因素是影響其健康生長的重要因素。這是由于種植的密度影響農作物獲得的光照、養分、水分等,進而影響農作物光合作用的時間和效果,而光合作用是提高農作物品質的重要來源。為了保證農作物的光照時間,可以通過間作套種或人工延長光照時間等方式,增強光照,稀疏密度,來為農作物高產提供更有利的幫助。針對農田生產質量較低的問題,要做好土壤成分和結構的評估,嚴格控制土壤營養元素的含量和透氣性等要素,對作物生長的土壤進行科學的調整,還要輔助做好前期的調研和管理工作。首先,要理清高標準農田建設地區的發展情況、土地適宜程度,從而確保農作物栽種過程因地制宜。其次,要注意農作物栽種的數量和質量相結合,質量是標準達標的核心所在,以提高農作物栽種的質量為本,兼顧產量。最后,還要清楚地認識到生態循環的存在,從農田建設初期開始,就要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夠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農作物栽種的基礎是狀況良好的農田,因此,評估和判斷農作物栽種的土地污染情況,從源頭開始了解土地污染的根源所在,加快治理,減少污染。首先,一定要重視農作物種植的土壤評估環節,保質保量地完成土壤的測試和評價,拒絕偷工減料,這樣才能夠做到及時止損。測試結果較差時,也能及時地采用處理辦法,提高土壤的可用性。其次,要對土地污染情況做出合理的分析,提供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打造適宜生態文明建設的高標準農田,促進農作物栽種的標準化建設。再次,要將土壤評價工作落實到位,確保過程科學,責任到人,合理分析當地種植農作物土壤的適宜程度,有治理有建設,從而一步步建設出高標準的農田,確保有充足的無污染的農田可供農作物栽培使用。進一步開設新型栽培技術示范農田區域,進行栽種技術的實驗環節,確保農作物栽種農田的品質到位,從而為高產提供輔助作用。
農作物栽種技術和高產技術的推廣,不僅要讓農民樂于接受,努力學習掌握,還要通過可視化的農作物高產成果保障農民的收入和生活來源。這就需要在保障農作物栽種的基礎上,通過教授給農民種植技術,來幫助農農作物獲得更好的生長。建立健全農作物栽種技術的推廣體系,不僅僅是要推廣種植方面的技術,提高農民種植水平,還要提高農作物防御自然災害和病蟲害的能力。首先,通過因地制宜的引進種植物,利用科技,進行增產增收和風險防控;其次,通過技術水平的提高,將更好的病蟲害防治和治理手段應用到農作物種植技術推廣體系中去,讓農民掌握核心關鍵的治理技術,從而能進一步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當今時代,為了進一步實現農作物高產目標,應加大農作物科研力度,還要注重在農作物播種過程中,合理選擇栽種的品種,積極改善栽種環境,適當地提高光合作用,利用現代栽培技術,實現高產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農作物的種植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要徹底改變資源浪費、質量較差、技術水平低的現狀,更加因地制宜地加快提高農作物建設標準,從而促進農作物穩產高產,保證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