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武
(四川省阿壩州畜牧工作站,四川 馬爾康 624000)

阿壩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有天然草原6 783萬畝(1畝≈667 m2,下同),可利用草原5 784萬畝,是長江、黃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地。畜牧業是全州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牧民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也是川西北生態經濟的重要支撐產業之一。本文就如何發展阿壩州生態畜牧業作簡要分析。
1.1 現狀 養殖以散養為主,規?;潭鹊停羺^生產方式落后,不能有效利用草場,農區養殖還處在“自給自足”階段,雖有“放牧+補飼”,但農作物秸稈基本不經加工處理直接飼喂。全州牛羊規模化養殖不到10%,生豬規?;潭纫膊坏?5%,小家禽規?;潭雀?,除汶川有規?;B殖場存在,其它縣基本沒有。
畜種結構不合理,良種畜禽較少,品種混雜、退化。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主產養殖區的劃分,各地沒有按照自身地理、區域優勢科學劃分養殖重點項目,存在“遍地播種、無花可開”的尷尬局面。
由于缺乏前期科學規劃,后期缺乏人力、物力、財力的持續投入,阿壩州大部分養殖基地建設始終處于初階段,難以“向上”繼續發展。阿壩州總體養殖水平還處在散養為主的階段。
1.2 存在的問題 阿壩、若爾蓋、紅原、壤塘和農區縣的純牧業鄉基本上還是處于傳統放牧形式。沒有科學規劃、科學放牧,牛羊難以擺脫“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惡性循環。而生豬養殖區域以散養為主,截止目前全州生豬規模場不到60 家,養殖戶飼養管理不合理,盲目跟從,貪小失大,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且環保意識薄弱,加大了環境污染的風險。
1.3 發展思路 堅持區域產銷平衡、種養循環、綠色發展、調動區域優勢的原則,把基地做大做強,有計劃地發展區域優勢經濟。
1.3.1 牛羊基地建設區域布局 以紅原、若爾蓋、阿壩、壤塘為牛羊重點養殖基地建設區域,農區高半山以牦?!?218”模式和肉羊養殖為重點建設區域,并充分發揮全州“農牧”互動優勢。到2025 年,在草畜動態平衡的前提下,牛羊生產穩定,牛出欄率控制增長在25%,羊出欄率控制在40%左右。
1.3.2 布局優質生豬基地建設區域 以汶川、茂縣、金川、小金等半農半牧區縣河谷、高半山為生豬養殖基地。在汶川、金川區域布置建設種豬場,從源頭解決優質生豬豬源問題。以黑水為藏香豬養殖基地,大力發展地方優勢畜種,從而達到提質增量的目的,計劃到2025年全州優質生豬出欄達到50萬頭以上。
1.3.3 小家禽(蛋雞、肉雞、藏雞)基地建設區域布局 以汶川、茂縣、金川、黑水為小家禽養殖重點建設區域。到2025 年蛋產量達到1 500 噸以上,出欄肉雞80萬只以上。
1.3.4 阿壩中蜂基地建設區域布局 以馬爾康、黑水、汶川、茂縣為阿壩中蜂重點建設區域,馬爾康和黑水以保種和擴繁為主,其它縣以主產中蜂蜜為主,依托馬爾康阿壩中蜂國家級保種場和黑水阿壩中蜂擴繁場大力發展阿壩中蜂養殖,特別是養殖阿壩中蜂屬于“短、平、快”的項目,在精準扶貧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到2025 年全州存欄中蜂達到20 萬箱,中蜂蜜產量達到2 000噸左右。
2.1 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由于阿壩州地處高原,企業面臨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的問題,高素質人才奇缺,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全州畜牧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低,技術層次不高,規模小、資金短缺和組織體系不穩定等因素制約了龍頭企業的引進和培育。無農牧產品深加工企業,目前幾乎僅限于肉奶初加工,畜產品附加值低,“皮、毛、骨、血”等副產品浪費嚴重。
2.2 發展思路 以發展高效畜牧業為目標,以創新體制為依托,積極引進共商資本,把分散的牧戶組成社會化商品生產者,極力打造“公司+基地+牧戶”“公司+牧戶”“公司+基地”等多種模式的龍頭企業,促進畜牧業產業化發展。
堅持四條發展原則:一是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經營主體自愿的原則;二是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三是把握關鍵,突出重點,有序推進(統籌有限可利用人力、物力、財力、集中有限資源,明確重點,深度開發,鞏固提升地方優勢,做大做強地方特色產業,從而形成品牌效應。);四是要保證績效,并兼顧長遠,生態發展原則。
2.2.1 牛羊肉龍頭企業布局 依托紅原、若爾蓋現有牛羊肉加工企業,加大牛羊肉的研發力度,將牛羊肉從現在的冷鮮食品變為深加工產品,增加企業效益,提高加工產值。到2025年牛羊肉的加工量在2019 年的基礎上增加30%。加工產值在2019年的基礎上增加35%以上。
2.2.2 奶產品龍頭企業布局 以紅原、若爾蓋、阿壩為牦牛奶生產基地,依托紅原牦牛乳業有限公司、根攀合作社、若爾蓋高原之寶等企業,加大奶產品研發和投入力度,將牦牛奶產業提升層次。到2025年全州牦牛奶產量由現在的14萬噸增加到20萬噸,牦牛奶加工量由現在的不足2萬噸增加到5萬噸以上。
2.2.3 生豬龍頭企業布局 以正大公司在汶川縣布局40萬頭全產業鏈生產企業為主,兼顧黑水藏香豬這一地方優勢品種的發展,建立藏香豬全產業鏈,到2025 年全州生豬產品深加工在2019年的基礎上增加35%以上。
3.1 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截止目前全州涉牧專合社有1 862個,其中省級專合社67個。
3.1.1 全州專合社普遍為家庭式微小企業發展方式,經營能力有限,提升轉型空間不足,市場競爭力低,同時同一區域內多家專合社之間為競爭關系,容易導致惡性競爭。
3.1.2 專合社自身水平不足,目前多數專合社存在人才匱乏,自身文化水平較低等問題,經營者多為從事農牧業生產、經商轉型而來,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市場,對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生態生產、應對產業調整等問題水平不足。
3.1.3 整體實力不強,大部分專合社尚處于發展階段,成員少、注冊資本少、經營規模小、發展后勁不足,抗風險能力弱。
3.2 專合社發展思路 合作社的發展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尊重農民的選擇,鼓勵農民大膽實踐。要尊重生產力發展規律、經濟規律,堅持“民辦、民有、民管、民受益”和農民“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受益”的“四民”“四自”方針,努力提升“兩個帶動”能力。計劃到2025 年專合社發展實現以下4個目標。
3.2.1 具有完善的合作社管理運行機制 一是具有完善的發展培育機制。專合社有發展培育、監督管理、示范創建、品牌建設等制度。二是具有完善的服務機制。能為成員生產經營提供投入品、生產技術、疫病防控、質量標準、品牌包裝、收儲銷售的服務,使畜牧業產業發展規?;?、標準化、集約化。三是具有完善的組織機制。有“合作社+牧戶”“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牧戶”“ 專合組織+市場+牧戶”“ 專合組織+基地+牧戶”等新組織形式出現。四是具有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基地、牧戶之間建立緊密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牧民參與經營、獲得收益,積極探索保底分紅、按股分紅等分配形式。五是具有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建立專業合作經營決策、財務管理、內控監督等機制,降低經營風險。六是具有完善的內部運行機制。
3.2.2 產銷對接加強 合作社是帶領社員“抱團闖市場”的一個重要主體,針對部分合作社銷售不強的問題,借農產品產銷對接試點縣建設的東風,強力推進合作社直銷網絡體系建設,積極發展農副產品產銷對接直營店,提高專合社畜產品直銷率。提高電子商務,有自建平臺,或通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等形式開展網上銷售,注重打造地方特色,塑造地方品牌。
3.2.3 合作社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強化 人才是合作社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推動合作社提升素質、健康快速發展的第一資源。到2025 年建立合作社人才庫,并完善人才使用和流動機制;同時各種人才、高校畢業生能參與合作社工作,發展壯大合作社人才隊伍。
3.2.4 充分發揮兩個帶動作用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科技推廣與技術創新的一個重要主體,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到2025年全州專業合作社能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并借助多方力量,主動進行畜牧科技推廣與技術創新,專合社助農增收和發展現代農業“兩個作用”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