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鵬
【摘要】初中化學屬于基礎學科,在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局限性比較明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化學教學的融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文章就信息技術和初中化學教學的融合進行探究,從而闡釋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化學學科素養。
【關鍵詞】初中化學;信息技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1—0073—03
現階段教育教學理念已經呈現出更先進化的轉變,信息技術的發展讓教育領域革新了教學模式。初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度更高,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實操能力,進而提升綜合素養。所以,初中化學教師在教學期間需要利用信息技術,科學地融合教學工作,促使教學質量的提升。
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相互融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學學科的學習中。信息技術最為明顯的優勢是它能夠將聲音、圖形、圖像、文字等多種媒介有效地結合到一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受更加新穎且獨特教學內容的吸引,而不斷提高教學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主要的特點就是聲音、圖像、文字同時呈現,在感官上對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激發其探究的熱情。同時多媒體具備交互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參與到學習中來,進而提升注意力,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很多化學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在介紹“分子”“原子”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通過圖片的方式進行展示,對于二者的特征,可以采取多媒體課件放大微觀世界,演示動態的視頻,讓學生在觀看之中對抽象的內容進行掌握。
又如,學習關于“一氧化碳還原性”的知識時,教師可采取動畫視頻的方式,制作此主題內容的Flash動畫,對于實驗過程進行虛擬實驗。在虛擬實驗中學生可以拖動CO分子、CuO分子,并點燃兩物質,產生相應的反應以后,形成Cu單質、CO2分子。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虛擬實驗動畫中,同時對還原過程中物質改變狀態進行觀察,最終掌握“CO分子發揮還原性的作用,并且還原CuO分子為Cu單質”。這樣講解簡潔明了,給學生構建一氧化碳還原學習的教學情境,之后導入課程,奠定講課基礎。
同時,信息技術手段可以采取“化學仿真實驗室”的方式,展開輔助實驗教學,屬于化學學科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產物[2]。以虛擬顯示技術,于計算機上形成虛擬仿真實驗室環境,提供可操作的虛擬實驗儀器,對于自行組裝實驗、二維元素周期表以及3D分子模型、演示動畫等進行演示。“化學仿真實驗室”將真實的情境進行模擬,促使儀器短缺的問題解決,并且處理好操作危險、藥品有毒、反應速率太慢等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的質量[3]。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初中化學中,理論教學占據的比重較大,學生需要做大量的習題,在練習之中,學生通常由于枯燥乏味的習題,降低學習的熱情。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例如,學習關于“常見的酸和堿”的知識,教學內容就是需要學生建立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酸堿指示液的自制,運用自制的酸堿指示液,對溶液的酸堿性進行檢驗。教師可用計算機以“動畫+幻燈片”的形式呈現酸堿指示液的制作過程,讓學生初步理解。如果僅采取語言描述“石蕊試液遇酸會變成紅色,遇堿則變成藍色”,那么學生的記憶往往只是機械性的,并且阻礙深入的思考。但是通過播放檢驗溶液實驗的視頻,就可以輔助學生對溶液改變情況直觀了解,并激發探究欲,使其更愿意通過自行的實踐操作驗證這一內容。同時在動手實驗期間,學生會激發想象力,不僅僅局限于教師指定的溶液,也想探究石灰水、食醋等溶液的酸堿性[4]。在拓展教學中,可用計算機播放酸雨的畫面,講解酸雨分布的地區等內容,更好地展開跨學科探究,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生化學實驗操作是否規范。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受課堂時間、實驗本身等因素影響,不能保障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實驗操作中,也不利于觀察到實驗的具體現象。采取多媒體課件,制作實驗操作視頻,重點讓學生規范化學實驗操作[5],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也可布置課外生活類的實驗,指導學生在網上搜集資料,制作家庭小實驗,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創新發展的契機,使學生走出傳統的思維定勢,更愿意大膽探索。
例如,在學習“酸的化學性質”后,部分學生會積極地搜集此方面資料,用雞蛋殼跟酸反應以后,得到了彩蛋;部分學生上網學習以后,用常見洗潔精配合過氧化氫溶液,制作彩虹泡泡。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鞏固化學知識,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所以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課堂進行融合,促使學生對于化學實驗可以準確把握,更規范地操作化學實驗,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很多化學知識點很抽象,理解難度大,在“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的實質”等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提高學生想象能力。
例如,講解關于“石墨與金剛石的相關性質”的知識點時,石墨、金剛石為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但它們物理性質不同,產生的因素就是內部碳原子有不同的排列方式,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展示出石墨及金剛石的各種狀態,比如放大、縮小、切割、旋轉、延展、對比等,將二者內部結構差異性清晰顯示,學生對于差異的根本性原因進行掌握,提升學習效率。
另外,教育云平臺輔助實驗教學。基于云計算基礎構建起先進的教育云平臺,經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教學過程,形成涵蓋核心應用的教學平臺,可以匯聚第三方優質資源及應用,各類應用中,涉及到了學習、教學、管理、考評等,給學生、教師、家長等多樣化的服務[6]。教師登錄賬號備課、傳送資源、作業布置和批改、數據分析、掌握學生成績、管理學生等。學生登錄賬號以后,在線作業測試、瀏覽教學資源等。家長登錄賬號,了解學生學習動態、教師教學動態等。教育云平臺上的其他功能還包括智慧課堂、微課通、家校幫、智能出卷評測等應用程序,實用性較強,可以促進化學教學工作全面開展[7]。
現代化教學手段多種多樣,可采取多種媒體組合,對于教學過程進行優化,將教學重難點做到有效突破,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提升。為了讓化學課程更形象且生動的呈現,需要教師拓展思維,增強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做好教學工作。
總之,化學教師在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有利于降低教學的難度,把一些抽象的化學概念用更加形象化的表現方法進行展示,從而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同時,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融合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科學且有效的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化學學科知識與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不斷總結和反思,從而形成能夠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蘭茂.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南北橋,2019(03):61.
[2]周小平.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新課程·中旬,2018(03):135.
[3]趙晶,施相麗.數字化微課程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散文百家,2020(06):253.
[4]黃郁郁.初中化學實驗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探索與實踐[J].小說月刊,2018(22):252.
[5]徐芝蘭.交互式學程包與初中化學課程融合的實踐研究——以《構成物質的微粒》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0(08):68-71.
[6]王愛眾.多媒體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的思考與實踐[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06):707.
[7]徐達.信息技術、化學實驗與初中化學教學融合策略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8(08):106.
(本文系2019年度天水市“十三五”規劃教育科研課題“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融合”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TS[2019]LX117)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