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瓊
(桂林市中醫醫院,廣西 桂林,541002)
當前在治療子宮肌瘤患者時,采取子宮肌瘤剔除術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保障盆底解剖結構的完整性,而該手術實施途徑包含經陰道、經腹部以及經腹腔鏡3 種形式[1-2]。近些年我國微創技術發展速度不斷加快[3]。目前在治療子宮肌瘤患者時,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使用較為廣泛[4]。但手術屬于有創性治療措施,患者可能會出現各類并發癥,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5]。所以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降低患者的并發癥,保障手術質量[6]。基于此,本文擇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分析其采取圍術期舒適護理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導如下。
1.1 資料對象:子宮肌瘤患者;時間:2019.1-2021.7;368例。分觀察、常規組,兩組基本資料一致,P>0.05,見表1。

表1 患者基本資料比對
1.2 治療方法常規組:基礎護理。患者入院后,給予患者各項基礎性護理,例如用藥指導,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圍術期舒適護理。(1)術前護理。①術前檢查:護理人員應在術前對患者的病歷內容進行了解,從而熟知患者的疾病史、過敏史、血型以及手術史,患者是否存在的高血壓、糖尿病或傳染疾病等問題。護理人員可向患者實施自我介紹,并利用圖、視頻等方式講解手術間的環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最后對患者的身體情況有全面地了解,例如皮膚狀態、血管,是否出現肢體障礙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以及術前宣教護理。②術前訪視:護理人員在進行術前訪視時,應對麻醉需要物品以及體位進行了解。叮囑患者在實施手術前,需取下假牙以及首飾等佩戴物品。囑咐患者在術前8h 禁食,6h禁水。術前一晚及手術實施當日清晨各予灌腸一次,做好腸道清潔工作。(2)術中護理。手術室護理人員應建立靜脈通路,協助麻醉醫師實施麻醉,準備手術相關工具,調整設備,縮短手術時間,保障手術能夠順利實施。術前,手術室需做好預熱,使用液體加溫儀對液體進行加熱(38℃),加熱后放于保溫箱(42℃)中。對于手術區之外暴露部分,需采取棉被、棉褲等進行覆蓋,從而保持患者體溫處于正常情況。另外護理人員應使用溫熱交換器,連接氣管導管,避免患者產生低溫。除此之外,需做好全身保溫,例如在下肢可以增加血液循環泵加壓帶,避免術后產生應激反應。(3)術后護理。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環境,病房應保持溫馨、整潔,尊重患者的隱私。術后指導患者飲食,早期床上活動促進腸功能恢復,術后24 小時拔尿管促進排尿功能恢復,日常查房中,應注重病房環境的維持,應開窗通風,保證適當地溫濕度,可以使患者在舒適的環境條件下接受治療。叮囑患者與其家屬在未排氣前不可進食,以避免發生腸梗阻現象。排氣后可進食流質食物,禁止食用奶、蛋及含糖食物。術后2-3d 可根據其腸胃恢復情況,食物可從流質過渡到半流質,再逐步恢復正常飲食。術后24h可協助患者調整舒適體位,以降低對創口的刺激,可播放一些輕松的電視節目,或播放音樂來轉移注意力,如患者對疼痛較為敏感,可遵醫囑服用鎮痛類藥物,由于手術切口較小,術后恢復時間不會很長,多數患者調整體位即可減輕疼痛,不需要給予特殊鎮痛處理護理人員需記錄尿液、腹腔引流液量與性狀改變情況。患者術后6h 應取墊枕,協助患者采取半臥位,便于患者排除氣體及炎癥因子。(4)預防血栓護理。第一,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在進行穿刺前,護理人員需依據注射滴速、藥物性質與濃度,選擇最佳的穿刺血管,基本原則為粗、血流豐富、直、易固定的血管。第二,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護理人員實施穿刺前,需依照相關規則進行洗手,對穿刺部位的皮膚實施消毒,需保障消毒范圍應大于無菌貼膜面積,直徑應在8cm 之上,并且應在消毒液體自然干后實施穿刺。在穿刺期間,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避免留置針的針芯或外套筒被污染,若外套筒脫出,不可再將其送入血管中,防止細菌逆行造成感染問題。若在穿刺時,一次未成功,不可在原穿刺點進行反復多次穿刺,而應選擇其他部位,進行再次穿刺。(5)出院后護理指導。患者在出院后,護理人員還需完成相應的跟蹤調查,定期利用電話、新媒體等進行隨訪,對患者病情有充足的及時地了解,從而為之后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護理人員還應利用新媒體采取其他指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利用qq 說說、微信或者微博,將自身的病情變化進行詳細記錄,從而及時了解患者各階段病情的實際變化。護理人員可針對該情況,給予患者針對性指導,并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態,及時對患者的治療計劃進行調整。進一步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概率。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靜脈血栓、尿潴留、便秘發生次數。卵巢功能。使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測定患者促卵泡生長激素(FSH)以及黃體生成激素(LH)。利用婦產科超聲診斷儀監測竇狀細胞(AFC)。臨床指標。記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分析統計分析采用SPSS22.0 軟件,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常規組比,觀察組較低(P<0.05)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發生率(n,%)
2.2 卵巢功能與常規組比,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卵巢功能(± s)

表3 卵巢功能(± s)
組別 例數AFC(個) FSH(U/L) LH(U/L)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84 8.14± 1.22 8.02± 1.42 9.48± 2.24 15.37± 2.58 7.65± 3.21 13.59± 2.57常規組 184 8.13± 1.25 7.49± 1.22 9.41± 2.15 11.21± 2.23 7.60± 3.25 10.04± 1.71 t 值 0.040 2.002 0.159 8.626 0.077 8.132 p 值 0.484 0.024 0.437 <0.001 0.469 <0.001
2.3 臨床指標對比與常規組比,觀察組更高,P<0.05。見表2。
表4 臨床指標(± s)

表4 臨床指標(± 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后排氣時間(h) 術中出血量 住院時間觀察組 73.24± 21.33 35.21± 10.74 36.22± 21.98 4.73± 1.21常規組 93.21± 27.56 39.32± 11.25 69.34± 35.24 6.22± 1.58 t 值 4.052 1.869 5.639 5.294 p 值 <0.001 0.032 <0.001 <0.001
患者患有子宮肌瘤主要是因平滑肌組織增生所導致的,多發在育齡婦女中。患者在患病后主要表現為尿頻、經期不規律、盆腔疼痛以及子宮異常出血等,若治療不及時,極易可能會使患者出現不孕、習慣性流產等問題[7-8]。在對子宮肌瘤患者治療時,絕大多數患者要求在實施手術后可以保留自身的生育功能,致使手術治療難度較大。臨床一般選擇使用開腹、腹腔鏡手術,采取子宮肌瘤剔除術,保障患者子宮正常功能正常。圍術期舒適護理作為一種以人為主的護理模式,在實施護理干預時,強調護理人員重視基礎護理,并在護理過程中,加入人文關懷,給予患者貼心的護理措施,提高護理質量。
當前在治療妊娠糖尿病患者時,本院主要選擇使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術中、術后依舊存在出現并發癥。相比常規護理,就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顯著較優。因此不難看出,觀察組患者在采取臨床后,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加快患者的痊愈速度。
對該結論進行原因分析,主要因素如:圍術期舒適護理以患者為主,在改善基礎護理的前提下,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提高護理效果。護理人員利用圍術期舒適護理能夠對患者入院后的情況進行評估,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保障手術順利實施,提高手術質量,緩解患者負面情緒,有效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圍術期舒適護理是根據護理人員的臨床經驗,以及相關文獻資料匯總后,向患者提供更加科學化、系統化的護理措施。利用圍術期舒適護理,可以使患者對子宮肌瘤更加全面的認知,解答患者對治療以及護理的疑問。另外通過實施圍術期舒適護理,可以使患者的免疫力得到提高,提高患者抵抗力,提高依從性。
綜上所述,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采取圍術期舒適護理臨床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