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小強,賀智輝
(陜西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與法學學院,陜西漢中 723000)
受傳統小農經濟觀念的影響,農民“戀土”情節嚴重,對土地有較強的依賴性。土地作為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具有生產、保障功能,是農民就業、生活的保障。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在非農就業較為普遍,社保制度大力實施,土地生產、保障功能下降的情況下,農民寧愿土地拋荒,也不愿參與流轉,究其原因還在于傳統思想的影響。此外,由于對土地流轉政策宣傳力度不夠,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對這項工作不夠重視,對其缺乏理解,導致在具體工作當中缺乏正確的應對措施,土地自由流轉缺乏正確引導,使得部分農民對土地流轉政策產生誤解,甚至有一定的抵觸[1]。如擔心政策會發生變化,土地流轉出去后收不回來,擔心土地流轉收益得不到保障等,導致土地流轉進程緩慢。
農民文化程度較低,就業能力低下,制約了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展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是大部分農民文化程度偏低,大多初中畢業,無法對土地流轉的相關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和理解,對土地流轉這一政策缺乏正確的認識,致使部分農民內心較為排斥土地流轉;二是大部分農民文化程度不高,沒有進行過專業技能培訓,缺乏職業技能,就業能力低下。特別是土地流轉出后,缺少職業技能,難以在非農領域找到合適而穩定的工作,導致農民擔憂土地流轉后的生活來源,使得土地流轉進展緩慢。
隨著陜西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土地流轉已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土地流轉中出現了不規范的行為。主要表現在:一是口頭協議較為普遍。部分農民土地流轉,在村民之間進行,熟人社會的鄉情意識導致對書面合同不夠重視,往往是一種口頭協議,缺乏約束力。二是社會流轉合同有待規范。由于農民沒有較強的法律意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不強,導致對合同不夠重視,合同簽訂存在不規范的現象。三是經營土地的權力受到損害。土地流轉受讓方改變土地用途、浪費土地資源,使用土地缺乏保護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板結等情況,嚴重損害了農民的權益。
近年來,陜西農村土地流轉土地面積不斷擴大,但土地流轉服務配套滯后,不能較好地滿足土地流轉的客觀需要,全省還未形成統一的中介機構和服務體系,土地流轉的相關程序和規定等還需不斷完善和優化,在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上還存在一定缺陷。由于缺少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農村土地流轉大多處于自發狀態,缺乏規范性,放大了農民土地流轉的憂慮程度,對土地流轉的規模水平和經濟效益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市場服務體系和中介組織,解決土地流轉中服務配套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土地逐漸向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流轉、集中,這些土地經營主體生產技術水平高、土地產出率高,然而其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面臨融資難的問題[2]。農業經營主體可以進行抵押的只有土地的使用權、農機的所有權等,但我國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農戶只有承包權和經營權,無法進行抵押,農用機械缺乏交易市場,流動性較弱。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支持,土地經營主體難以得到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幫助[3]。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土地流轉工作的推動,離不開農民思想觀念的解放。一是要加強教育宣傳,轉變農民思想觀念,消除小農經濟思想的束縛,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增強農民土地流轉意識。二是加強土地流轉相關政策的宣傳力度,在農村范圍內通過電視、廣播、宣傳車、宣傳冊、村民大會、工作人員走訪、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的政策和意義,以及土地流轉給農民帶來的好處,消除農民內心的顧慮。三是做好土地流轉試點工作,通過培育一批土地流轉的經典范例,使農民充分了解土地流轉的發展前景和帶來的實惠,提升土地流轉的積極性。
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技能的獲得,可以增強就業能力,通過對農民非農就業能力和職業農民能力的提升,來促進土地有效流轉。因此,一是教育部門應積極協同村委會、勞動部門等開展教育培訓活動,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和個人需求開展面對面的免費的文化課和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其非農就業能力,助其在非農領域就業;二是進行遠程培訓和技術指導。通過遠程視頻教學或線上指導,滿足職業農民的各種學習需求,讓職業農民能夠了解到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提升其技術水平,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規范土地流轉行為,有助于減少土地出讓方與受讓方之間的矛盾,推動土地流轉工作的進行。一是政府相關部門要規范土地流轉的合同?!掇r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規定:“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一方將土地流轉出去,在與接受轉讓的一方通過協商達成一致意見之后簽訂書面的土地流轉合同。”[4]制定統一的流轉合同文本,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以及違約賠償責任,有助于保證流轉雙方的權益不受侵害,減少違約現象的出現,促進農民敢于流轉。二是政府部門及村委會要加強監管,防止出現私自改變土地用途和浪費土地資源等現象,確保農田糧食生產的基本用途。
一是建立和完善中介組織。中介組織是農村土地流轉重要載體,通過中介組織將土地流轉的受讓方和出讓方聯系起來,使得土地流轉的相關信息公開透明,讓土地流轉更加便捷,提高土地流轉的效率。依靠中介機構還可以使土地流轉雙方及時了解國家最新發布的土地流轉政策和市場交易信息,保證雙方信息對稱,減少不必要的手續[5]。二是建設良好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6]。完善的服務平臺是農村土地有秩序流轉的關鍵,針對土地流轉機構不健全的問題,上級部門應該出臺相關政策并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督促市、縣、鄉鎮等部門做好機構的完善工作,將工作落實到人,避免出現沒有人管事的現象。同時,應該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知識培訓,使得他們可以更好地解決土地流轉中出現的產權變更、合同的履行、流轉信息的溝通、利益糾紛等問題。
一是政府農業管理機構不斷優化和完善貸款擔保機制,健全土地權益、農機等的抵押擔保問題,為土地經營主體的融資提供制度保障,從而使經營主體獲得資金支持,推動土地流轉工作。二是金融監管部門要積極發揮職能,健全融資風險預警機制,做好風險評估工作,對經營主體的貸款資質和經營范圍進行實際調查,并對其資產、收益和負債加強監控,提前做好應對方案防范信用風險[7]。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離不開農村土地流轉的助力。推動土地流轉,可以優化土地配置,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建設。因此,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工作,有助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本文根據當前陜西農村的土地流轉狀況,采取轉變觀念加強引導,開展職業技能教育,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優化土地流轉市場服務體系、完善貸款機制加大扶持力度等路徑優化措施,以此來推進土地流轉的進程。此外,堅持“政府為導向,農民為主體”的原則,使得農民自愿參與土地流轉,保障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將有助于加快土地流轉進程,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完成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