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徐桂英
(青島市黃島區農業農村局,山東青島 266400)
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該戰略的落實不但增加了農民收入,還為鄉村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不同地區的環境與基礎條件不盡相同,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主要體現在村民素質、發展規劃以及監管制度等方面。對此,可通過加強人才培養、合理制定發展規劃、完善監管體制等,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早日實現。
現階段,國內城鄉發展差異始終存在,雖然鄉村地區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仍然滯后于城市,村民素質普遍不高,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很少愿意回鄉發展,導致農村基層委員會人才缺口增加,尤其是青年干部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村委會成員年齡偏高,思想落后,眼光不夠長遠,在工作中能力不足,主觀能動性低下,無法有效執行上級發布的政策,做事畏首畏尾,缺乏創新精神,難以深刻意識到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影響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
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發展質量與水平受所選產品與項目的影響。在實際操作中,個別鄉村盲目跟風選擇項目,發展規劃不夠科學,嚴重影響發展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區域條件制約,如地理位置、交通網、資源等等,發展渠道狹窄,難以吸引資本與項目;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組織水平較低,經營管理理念滯后,常常以眼前利益為主,未樹立長遠眼光,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難以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在產業發展中忽視自身實際情況,導致盲目開展與規劃,出現產能過剩、入不敷出等情況,農民收益增加困難。
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管理制度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未明確相關責任人,責任機制也不夠完善,管理理念落后,導致內部治理結構不科學,各職能部門監管不當,成為集體經濟發展的絆腳石。部分鄉村未能創建獎懲機制,經營者對此類事宜缺乏責任感,嚴重影響集體經濟壯大。在經濟發展方式上,雖然我國現已進入信息時代,但集體經濟發展仍存在些許不足,滯后于時代步伐。大多數村集體經濟發展速度緩慢,領導班子的組織能力較弱,創新意識低下,沒有結合信息時代特點科學規劃經濟發展事宜,很難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下做出正確決策,甚至在盲目發展中迷失方向,與發展初衷相背離。
因農民普遍受教育水平較低,思想觀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集體經濟發展。對此,先要從思想層面著手,通過政策宣傳、宣講會、培訓教育等方式,使農民觀看宣傳片,了解更多鄉村振興戰略知識,理解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從而摒棄落后思想,樹立模仿典型,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以先進思想帶動落后思想,最終全面樹立致富意識,培養一批思想先進、懂經營的新一代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在人才培養方面,可采用“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
“引進來”是指吸引鄉村內走出的優秀人才回鄉發展。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持,應改變以往人才從鄉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趨勢,增加回村創業扶持力度,頒布一系列惠農政策,吸引懂技術、高素質、懂經營的人才回村實現人生價值,在他們的帶領下掀起創業浪潮,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同時,還應吸引外來人才到村發展,如高級管理人員、科研人員等,增加人才補貼額度,例如,大學生來村發展可以補貼學費、住房、生活等費用;為科技人員提供保障性住房、增加薪資待遇等,以此留住人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鄉村建設偉大事業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早日實現振興的目標。
“走出去”是指注重鄉村現有人才培養。集體經濟不但需要懂農業技術、養殖技術的農民,還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的人才。可在農民群體中選出一批事業心強、頭腦靈活、有創新能力的青壯年,重點培養其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如高科技牲畜養殖、科學種田、機器使用等等。在領導干部選拔時,應選擇具有發展眼光、服務精神的人員擔任村干部,并對領導班子成員展開培訓,使其了解最新政策,樹立先進的管理理念,為鄉村建設發揮自己的光與熱。
為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效率,應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切忌盲目跟風、無組織、無規劃的發展。在實際發展中,應結合區域當前情況,充分發揮地理位置、資源等方面優勢,合理規劃發展。
第一,結合鄉村實際情況。集體經濟發展應做到立足實際,結合鄉村在地理位置、交通網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優勢,選擇最佳發展項目。在發展期間提前做好規劃,認真盤點現有資產,確定經濟發展方向;還應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經營性收入。例如,某鄉村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可通過發展第三產業吸引游客與投資商;對于地理位置優越的鄉村,可搞一些果蔬種植、藥材種植等,發揮自由采摘、農家樂等項目。當前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可借助電商平臺開展線上銷售,提高農產品銷量,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第二,重視貧困鄉村經濟發展。針對經濟基礎薄弱的鄉村,應注重財政支出監管,實現精準扶貧目標,盡可能的縮短鄉村之間的發展差距。例如,可根據村民人均補貼標準,計算當地剛性支出,提高經濟薄弱鄉村財政扶貧精準度,為落實財政扶貧提供數據參考。同時,還可強化薄弱鄉村產業載體建設,創建完善的集體經濟發展載體,帶動集體經濟長久穩健發展。
2.3.1 創建內部管理體系
第一,創建組織架構。包括董事會、監事會以及村民代表大會,并明確干部職責;針對集體經濟發展相關項目都要提前做好備案,以免出現紕漏,事先判斷各個環節的潛在風險,并制定應急預案。
第二,明確各個組織的職責。要求村干部與政府人員各司其職,做好崗位工作,以免出現問題時相互扯皮,使集體經濟樹立誠信形象;還應健全規章制度,針對集體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事項制定規章制度,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推動鄉村經濟有序發展;還應健全監管機制,將村內財務公開透明,注重本地資源與資產監管,維護村民對村內資金使用情況的知情權,并將權利放在陽光下,接受廣大村民的監督;還可設立專門的民間監管組織,提早發覺領導干部的違規違法行為,避免貪污腐敗,確保村集體利益不受損害。
2.3.2 制定獎懲制度
為了激發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的熱情,應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可根據每家每戶對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設置積分獎項,定期按照積分為村民兌換獎品,如100積分可領取20枚雞蛋、500積分可兌換一桶豆油等等;還可實施精神獎勵,定期將每組村民的積分總和公示出來,為貢獻大的個人與小組頒發榮譽稱號,如“先進個人”“致富小組”等等。針對渾水摸魚的干部或者村民進行警示教育,嚴重時給予一定懲罰。
對于村干部團體還應設立考核機制,結合鄉村實際情況設定指標,簽署責任意向書,避免事后推諉扯皮,并將考核目標與薪資待遇、政治待遇結合起來,由此激發村干部干事熱情;對于能夠一心為民、干實事的干部,上級可為其頒發個人獎勵與獎章,起到榜樣模范作用;對于走形式道路的干部也絕不姑息,對其進行警示或者直接免職。
2.3.3 豐富集體經濟發展方式
第一,可向政府部門申請優惠補貼。如創業補貼、金融補貼等,并吸引民間資本投入,拓展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使村內營商環境得到良好改善;還可將集體經濟發展與精準扶貧聯系起來,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第二,可增加在科研、技術與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資金投入。促進設備優化升級,創辦深加工產業發展,生產大量帶有附加值的產品;還應引入先進信息技術,借助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樹立良好誠信的農產品品牌,做好“一村一品”,避免產品同質化。
第三,堅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迎合市場新需求。例如,文化資源豐富的鄉村可發展旅游業,帶動交通、餐飲以及住宿等產業發展,使原本單一的產業格局更加豐富,由此壯大集體經濟。
綜上所述,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在新時代背景下,應對農民思想進行革新,對傳統管理制度進行轉變,因地制宜的創建現代化村級集體經濟管理體制,并不斷探索新的鄉村發展之路,由此加速集體經濟發展步伐。同時,還應注重有文化、懂經營的新一代農民培養,吸引人才回鄉發展等,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由此助力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