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蘭
(菏澤市農業機械技術中心,山東菏澤 274000)
從農機裝備水平看。截止“十三五”末,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 010萬kW,同“十二五”相比增加225萬kW;拖拉機總量達到91 340臺,同比增加15 430臺;小麥收獲機總量達到26 448臺,同比增加5 483臺;玉米收獲機總量達到16 627臺,同比增加7 227臺;小麥、玉米免耕播種機總量達到20 526臺,同比增加3 351臺;秸稈還田機總量達到29 978臺,同比增加7 740臺;糧食烘干機械達到314臺,同比增加283臺;植保無人機從無到有,達到625臺,畜牧、漁業、林果、農產品加工、設施農業機械不斷增加,裝備水平穩步提高,結構不斷優化。
從農機作業水平看。截止“十三五”末,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0%,比“十二五”末提高了5%;小麥、玉米兩大糧食作物基本實現機械化;全市經濟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59%,制約經濟作物機械化發展的瓶頸進一步突破。全市有8縣區先后被評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和全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范縣,2020年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整建制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設區市。
從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看。不斷培育壯大新型農機經營服務主體,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機作業”、“土地全程托管”、“機農合一”和專業化植保等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全市農機合作社總數達到750個,農機合作社成員達到1.82萬戶,擁有大型機械1.98萬臺,配套機具3.9萬余臺,固定資產達18.9億元,服務農戶達61萬戶。農機合作社已成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器,在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橋梁紐帶作用。
從農機安全水平看。認真落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不斷強化農機安全生產措施,切實構建農機安全生產長效機制,進一步夯實農機安全生產基礎,確保農機安全生產,農機經營、維修、服務市場秩序穩定,促進了農機化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全市共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6個,省級“平安農機”示范縣1個,省級“平安農機”示范鄉(鎮)74個,省級農業經營服務組織農機安全生產管理示范單位63個。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
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及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全市各級農機部門把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嚴肅工作紀律,規范工作程序,真正使農機補貼這項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蒉r政策的實施,優化了農業機械裝備結構,提升了農業機械裝備水平。2020年全市共落實中央農機購置補貼和報廢更新補貼資金12 122萬元,占全省補貼資金總額的13%,受益農戶達11 819戶,共補貼各類農機18 856臺,直接帶動農民及社會投入6.5億元。
積極探索創新農機服務體制,以體制創新引領農機規?;洜I,把發展農機合作社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作為農機服務的主抓手。積極開展農機訂單合同作業、農田托管和土地流轉作業,分別完成作業面積38.67萬hm2、10.67萬hm2和2萬hm2,實現農機經營服務總收入46.2億元。面對新冠疫情,聯合有關部門制定跨區作業應急處理預案。積極做好對參加農機跨區作業機手和中介人員的培訓,嚴格落實核發農機跨區作業證。積極開展機具檢修和技術培訓,搞好上陣作業機械的組織協調,及時收集發布農機供需、市場行情和天氣變化等信息,設立服務熱線電話,引導作業機械合理流動,及時幫助機手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三夏三秋期間,全市共成立651個跨區作業服務隊,組織15 000多臺作業機械,完成跨區作業面積102.67萬hm2,實現跨區作業收入8.1億元。
大力推行聯合收獲、秸稈粉碎還田、免耕播種“一條龍”作業和玉米適期晚收、玉米籽粒收獲、土地深松、規范化播種、寬幅精播、播后鎮壓等關鍵技術,有效地促進了全市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根據當地經濟作物的種類和生產實際,大力推廣大蒜播種、大蒜收獲、花生播種、花生收獲、蘆筍收獲等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技術。通過建立經濟作物機械化作業示范園,對關鍵技術進行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召開作業現場會、新機具演示會、學習觀摩會、技術培訓會等,積極引進、組織機械作業,激發農民群眾應用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的積極性。2020年全市新增大蒜收獲機1 250臺,完成大蒜機械化收獲面積2.87萬hm2,占全市種植面積的60%;新增花生播種機560臺,花生聯合收獲機82臺,完成花生機播機收3.33萬余hm2。
積極克服疫情影響,通過“線上線下”組織開展“農機3·15”消費者權益日宣傳活動,消費者投訴案件調解成功率、農民群眾滿意率均達到100%全市共核發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號牌7 546副,核發駕駛證2 143個,安全技術檢驗農業機械4 443臺次。積極開展“平安農機”創建和農機專項整治行動,查處違章行為3 025起,整改隱患3 027個。全市農機安全生產形勢繼續保持穩定。
創新培訓方式,采取“線上線下”、集中、分散相結合,開展全市農機科技下鄉活動,舉辦技術培訓班,組織新型農機具展示,印發宣傳材料,制作農機新技術科普展板等方式,全市共舉辦各類農機培訓班296期,培訓各類農機人員9萬余人次,有效地提升了農機手的實際操作技能和作業服務水平。
相對于小麥玉米兩大糧食作物,菏澤市的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較低。截止2020年底,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6%,而經濟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只達到59%。菏澤市的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蒜、花生、山藥、牡丹、蘆筍等,除大蒜花生有較成熟的生產機械外,用其他經濟作物生產的適宜機械較少。由于本地的土壤性質和種植特點,增加了一些農機化新技術推廣應用難度。
隨著經濟發展和農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從事農田生產的人員普遍文化水平、年齡較大,不能夠嚴格按照機械說明書的要求維護保養、正確操作機械,致使在服務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難題不能及時處理,耽誤作業最佳時機。很多機手缺乏農藝知識,在作業過程中不能按照農藝要求進行耕種作業,影響了農作物產量,增加了機械化作業難度。少部分機手服務意識淡薄,只追求作業進度和作業收入,降低作業標準,給用機戶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隨著近幾年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的實施和農民群眾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農業機械更新換代的力度得到了增強,但與社會進步和機械創新發展相比,還顯得有點慢。目前仍存有相當一部分高耗能低效率的老式農業機械仍在進行作業,故障率高,排放量大,糧食損失嚴重。
主要存在于經濟作物。由于經濟作物種類多,特色性、地域性強,種植深度、行距、種植模式、土壤特點等,給機械化作業增加了難度。從外地引進的機械與當地的種植模式不相適應,依靠本地農機生產企業很難生產出適宜高效機具。農機農藝不融合,時常出現“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的現象。農機具使用率低、作業效率低,制約了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充分利用生產企業的技術優勢和資金優勢,爭取項目資金,根據當地作物種植方式和地域特點,鼓勵生產企業研發創新適宜作業的農機具,推動機械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提高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
在傳統培訓的基礎上,創新培訓模式。充分利用網絡,通過建立公眾號、微信群、注冊視頻號、在手機客戶端制做短視頻等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專題教學、技術指導、疑難問題解答、農機化政策宣傳等,提高機手實際操作技能,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水平。與生產廠家緊密結合,充分利用生產企業的技術優勢,在做好技術培訓和產品服務的同時,著重提升農機手的服務水平。
加大農業機械報廢更新力度,爭取地方報廢更新補貼配套資金,積極推廣應用農機信息、智能化技術與裝備,推動大中型農業機械配備導航定位、作業監測、自動駕駛等終端,促進農機精準作業、精準服務,降低作業損失。
強化與農業、種業等部門的密切配合,改變傳統種植模式,研發、創新、提升機械性能,確保作業機械與種植規格協調一致,利于機械進行作業,充分發揮機械效能,提高作業質量和生產效益,加快農機新技術推廣應用步伐,提升機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