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龍
(雞東縣明德鄉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站,黑龍江雞西 158227)
明德朝鮮族鄉位于東經131°30′、北緯45°15′,地處雞東縣東部、穆棱河南岸,距縣城38 km。東與密山市接壤,西與下亮子鄉毗鄰,南與向陽鎮搭界,北隔穆棱河與永安鎮相望,區域面積60.34 km2。全鄉8個行政村,16個自然屯,耕地面積0.45萬hm2,其中水田0.35萬hm2,旱田0.1萬hm2,農業經濟來源主要以水稻種植及相關產業鏈為主,是雞東縣重要的優質水稻生產基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全鄉有水田0.35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近80%。明德鄉地處穆棱河沖擊平原中下游寬闊地帶,地勢平坦。耕地土壤以黑壤土為主,多為團粒結構,土壤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高,酸堿度適宜,土地肥沃,富含氮、磷、鉀、硅等植物營養元素,滿足了水稻生長的基本營養元素。
明德鄉屬黑龍江省第2積溫帶上限地區,和日本北海道緯度接近,年積溫2 650~2 700℃左右,熱量和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無霜期較長,小區氣候優良,自然災害天氣極少,為水稻生長構成了極好的氣候條件。
明德鄉地處穆棱河與黃泥河沖擊平原,地勢平坦,農業灌溉水源充足。0.35萬hm2水田灌溉用水主要來自于八楞山水庫天然水資源,水源地和該水系灌溉流域無任何污染,是天然優質山泉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優質的灌溉水資源提供了發展綠色食品水稻的重要條件。
2017年以來,結合國家土地整理項目及鄉村兩級投入對明德鄉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治理,現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田間橋、涵、渠、路實現了標準化配套建設,機電井充足。完備的基礎設施是水稻穩產高產的根本保障,具備較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明德鄉是朝鮮族鄉,有水稻種植的歷史背景及技術基礎。從最初的旱育稀植、大中棚育苗、缽育擺栽、平衡施肥等,到現在的標準化鋼架大棚育苗、缽形毯狀育秧、智能浸種催芽、葉齡指導施肥、機械插秧、機械收獲、無人機航化等技術模式的應用在縣域內一直處于前列。
明德朝鮮族鄉依托農業地域資源優勢,堅持發展以水稻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水稻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一二三產業融合局面基本形成,產業鏈相對完整。已打造成以明德大米為主導的水稻產業專業鄉鎮。目前明德鄉水稻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2億元左右,水稻產業己發展成為鄉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從近幾年明德鄉水稻產業發展的總體狀況來看發展趨于平穩,無明顯突破性的成效,水稻產業發展己受到了一定的瓶頸制約。經過客觀評價,反復分析,個人認為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目前水稻生產中土地流轉、雇工、化肥農藥等生產成本普遍較高,加上近幾年稻米市場價格維持低位運行,水稻種植效益較低,導致水稻種植主體發展水稻生產的積極性受到影響。
目前,合作社、家庭農場、普通農戶等水稻種植經營主體有些過度依賴擴大種植規模來實現增收,對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挖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潛力實現增收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一些高產優質高效主推技術模式不易大規模應用。
實踐證明特色水稻種植模式將是優質大米打入高端市場的敲門磚。明德鄉從2016年開始發展水稻綜合種養模式,依托紅火水稻專業合作社開展稻田養蟹,雖堅持到現在每年都有一定的面積,但規模較小,未形成對全鄉的有效帶動,未發展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優勢產業。
明德鄉現有水稻加工企業8家,均為個人企業,導致農產品加工業不能實現整合,不易實現報團發展,并且個別水稻加工企業因經濟實力較弱,在設備更新及倉儲擴容上存在困難。
明德鄉現有稻米品種10多個,比較雜亂,未充分利用上明德大米的品質優勢開發出具有影響力的品牌。
根據明德鄉的實際狀況,從做大做強水稻產業和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水平的大局出發,圍繞鄉黨委提出的“兩基地一中心”發展舉措為抓手,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加快發展。“兩基地一中心”即:優質水稻種植基地、綠色水稻示范基地以及規模化糧食貿易中心。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為了進一步做大做強水稻產業,切實加強明德鄉水稻產業在全縣水稻產業中的比重,根據明德鄉水稻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從大局出發、科學謀劃,探尋出今后明德鄉水稻產業做大做強的突破口,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中發展水稻產業戰略機遇期,結合實際振興發展。
黨員領導干部及群眾要深刻認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當下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心,而產業興旺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對于水稻產業發展專業鄉鎮,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到做大做強明德鄉水稻產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將明德鄉水稻產業發展做為鄉域經濟今后發展振興的主導產業來抓。
抓住省級農業產業強鎮項目,爭取扶持政策做大做強明德鄉大米加工產業鏈,重點扶持雞東縣順發米業有限公司、雞東縣昇隆米業有限公司、雞東縣老郭精制米加工有限公司等龍頭型稻米加工企業,實現加工企業設備更新,倉儲擴建。提高稻米加工企業的帶動鄉域經濟發展能力,吸納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就近轉移就業,同時引導小農戶以合作入股等方式報團發展水稻產業,讓小農戶體會到明德水稻產業發展的紅利。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企業+農戶”等多種經營主體并存、多種經營類型帶動的產業模式。
目前明德鄉水稻生產水平雖處于全縣前列,但一些主推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還較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還有待提高,距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具體辦法如下。
5.3.1 遴選水稻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根據明德鄉水稻種植技術水平及國家、省、市、縣水稻種植相關主推技術,篩選出適合明德鄉水稻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今后將重點推進水田小池改大池模式、水稻綜合種養模式、機插側深施肥技術、葉齡診斷指導施肥技術、秸稈全量還田技術、插前“三帶”技術、一噴多防防病增產技術、水稻寬窄行機械化栽培技術等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的應用普及。
5.3.2 加強農業技術培訓。通過集中培訓、微信、新媒體、網絡課等方式開展水稻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的培訓,提高水稻種植主體科技文化素質及學科技用科技的意識。
5.3.3 納入考核內容。將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納入到鄉村振興工作重要內容及年度考核內容。
5.3.4 建設試驗示范田。在各村設立主推技術模式試驗示范田,讓各水稻種植主體充分認識到新技術模式的優勢及效益,從而形成其自覺應用新技術模式的氛圍。
5.3.5 爭取專項補助。栽培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單純靠種植主體自覺應用仍受到認識程度及投入成本的制約,需要通過多方參與協調的方式推廣普及,比如水田小池改大池模式、機插側深施肥技術、秸稈全量還田技術、一噴多防防病增產技術等采取政府給予補助形式更力于推廣應用。
5.3.6 發展訂單農業。蟹稻等綜合種養模式需要水稻加工銷售主體采取訂單的方式帶動普通農戶,這樣可充分發揮加工銷售主體的市場及渠道優勢,彌補普通農戶的優質農產品與高端市場的斷路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實現雙贏,實現對全鄉的帶動。
水稻高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的應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將全面實現水稻種植節本增效,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
依托明德鄉大米在全縣人民心中的良好口碑優勢及雞東大米的地理標識優勢,將明德鄉水稻發展成全縣優質水稻產業發展中心。依托雞東縣順發米業有限公司的美稻壹品及雞東縣昇隆米業有限公司的北河大米兩個重點稻米品牌,通過統一品種、統一標準來繼續提高明德大米影響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助推明德鄉水稻產業振興。
通過找準制約明德鄉水稻產業振興發展的癥結所在,通過整體布局規劃,我們堅信明德鄉水稻產業一定會做大做強。通過水稻產業的發展,實現一鄉一業,通過水稻產業的帶動,實現產業興旺,助牢鄉村振興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