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玲,張美玲,靳紅霞
(1.東明縣林業局果樹站,山東東明 274500;2.東明縣林業局林業科技推廣站,山東東明 274500;3.東明縣林業局,山東東明 274500)
經濟林的種植不僅改善了農業種植結構,也促進了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經濟林產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特色農業,促進我縣林產業發展發揮著重大作用。2020年4月2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下發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快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的意見》,為響應這一號召并準確掌握我縣經濟林產業發展最新進展情況,東明縣林業局專門成立了調查小組,歷時6個月對全縣15個鄉鎮的所有經濟林做了全面而詳細的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了我本縣經濟林發展存在很多問題,現就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進行分析和探討。
截止到2020年12月底,我縣經濟林產量突破8 401 t,實現產值7 823萬元,面積發展到951.2 hm2。桃樹面積最大330.93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34.8%,蘋果285.87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30%,葡萄106.07 hm2,占全縣總面積的11%,另外,核桃45.55 hm2,梨30.64 hm2,棗29.55 hm2,櫻桃19.57 hm2,李子27.2 hm2,文冠果12 hm2。
從各鄉鎮經濟林總面積來看,陸圈鎮面積最大165.67 hm2,其中桃樹81.27 hm2,占全鎮經濟林總面積的近50%,其次是蘋果面積34.33 hm2,占20.7%。面積最少的鄉鎮是劉樓鎮,總面積只有9.73 hm2,其中桃樹6.47 hm2,蘋果2.3 hm2,葡萄0.97 hm2。從種植規模上看,33.33hm2以上的果園只有玉皇新村一個。20hm2以上的也是只有一個,是沙窩黃占的黃河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6.67~13.33hm2的有8個,3.33~6.67hm2的一個,2~3.33hm2的6個,1.33~2hm2的10個,0.67~1.33hm2的7個。從樹齡上看,成齡樹占50%,新栽果園占30%。從經濟林的品種上看,水果品種多,而且都是大宗產品,沒有稀有產品,干果和油料作物少,沒有中藥材。從種植模式上看,真正適合現代化管理模式的新型果園一個沒有,即使一些新建的大型果園也缺乏合理的規劃,株行距都太小,樹形紊亂,不能滿足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應用。
我縣經濟林的經營方式主要是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能人大戶、專業隊伍、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專業化管理程度低。傳統栽培制度雖然對推動果品生產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由于大多數果園密閉、光照不良、產量低、果品質量尤其是安全質量較低,加之控冠和促進結果技術難度大,果農難以掌握,管理費時費工,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果業發展的要求,栽培制度改革已是大勢所趨。
大部分果園都分布在縣城周圍陸圈、武勝橋、城關等這幾個鄉鎮,其他鄉鎮面積較小,總體來說分布不均勻且經營分散。這種分散經營既不利于良種的引進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宣傳推廣,又無法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從種植、管理到加工、銷售方面都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容易出現有產品無銷路,甚至最終只能扔掉,2019年焦元鄉小李莊村的葡萄產量豐收,但由于規模小,本地銷不完,外地商販嫌少不愿來拉,就出現了賣果難的局面,豐產不豐收。分散的經營模式也阻礙了優良品種的引進和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無法提高經濟林作物產品質量和經濟林產業生產效率。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大部分農村青壯年都選擇到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打拼,果樹種植者老齡化和女性化趨勢凸顯。農村勞力資源匱乏,特別是掌握果樹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技能的新型果農后繼乏人,勞動力成本逐年攀高等。因此,開發推廣省力化栽培技術,是化解勞力資源匱乏、果農老齡化“瓶頸”的迫切需求。
大多數老人文化水平低,對新知識新技術新的管理模式難以接受,偏向于用傳統的方式來種植。由于缺少文化,對于新品種的引進一竅不通,2015~2016年間城關鎮沈莊、紀管營、趙管營等村的果農盲目引進晚熟桃——映霜紅,映霜紅這個品種在我縣不是太適應,由于生長期長,必須套袋,摘袋后又容易裂果(不套袋仍然裂果),靠近果核處風味較差。這對果農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特別是現在日益發展的網絡技術,技術更新快,只要不學習,很快就會被淘汰。但這對于年紀大了的果農來說,是非常困難的,生產、管理效率也難以提升,導致在種植生產方式上開始出現落后。
像陸圈鎮王官屯村80%的果園是老果園、老品種、老樹形、果園郁蔽,病蟲害嚴重,施肥、剪枝、澆水、打藥、采摘、搬運無一不是體力活,作業難度很大,全部沿用傳統的古老種植模式,一到農忙時期,果園常常面臨無人可用的困境。這一方面加大了果園的用工成本,另一方面還可能因為農事的不及時對品質造成影響。部分果農為了省力省工,故意加大用藥量和用藥濃度,造成果品藥物殘留量高,品質差,難以擴大銷售市場,更別說生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果品、自己的主打品牌、地方品牌了。
由于大多農戶的種植手段依然沿用著傳統的古老種植模式,在種植生產中缺乏科學的規劃,沒有現代化技術,不能形成優質、高產、高效的生產格局,現代化的果園機械不能得到應用。有些果園為了追求產量,大水大肥,負載量過大,病蟲害嚴重,品質差。
2019年焦元鄉小李莊的葡萄負載量過大,后期灰霉病爆發,整穗整穗的葡萄白白的爛掉被推到溝里,經濟效益大打折扣。此外,武勝橋鎮玉皇新村2021年的黃桃卻因為沒有現代化的采果裝箱設備,全部靠人工采人工裝,摘不應求,滿樹的果子賣不出去,只能慢慢銷,低價售,造成產量高經濟效益仍然上不去的豐產不豐收局面。
后期加工的產品銷售渠道還未完全打開,產品自身缺乏完善的運行機制,沒有制定有效的銷售模式,同時也受到地方信息、運輸交通的限制,沒有打造成特色產品;同時沒有專業、統一的銷售模式,不能形成品牌效益,知名度不夠,難以達到高效的銷售效益,果品質量監管體系、質量追溯制度不健全。在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上,缺少有效的推進機制,主要靠政府號召、部門指導、群眾栽植,但主體依然是千家萬戶,沒有形成集約化經營、科學化管理、產業化發展的機制,產業效益不高。縣鄉缺乏相應的監管機構、監管人員和檢測儀器設備,種植者的安全生產意識不強。
深加工企業少,產業鏈短。在經濟林產品加工中,全縣僅有一家蘋果醋生產企業,大部分經濟林產品作為生食,僅有少部分如棗、柿子等加工成蜜棗、柿餅銷售,但數量和效益微乎其微。此外,加工企業規模小,抗擊風險的能力低。大多數加工企業受傳統經營觀念束縛,依賴個人投資,遠未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由于企業的規模小,生產能力低,導致林產品檔次不高,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強,一遇風險就可能停產或倒閉。
經濟林發展的規模化、基地化、機械化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的完善林業的種植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策略。用統一制度來統一管理,同時要推行產品質量標準化和無公害的栽培技術,在后期加工產品中,要統一對其進行質量標準檢測,創立產品品牌,構建農戶穩定的銷路。由零星分散種植開發成有規模、有特色、有影響、高效益的生產基地,逐步形成區域專業化的發展趨勢,需要有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經濟林想要發展就必須要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從經濟林前期的育苗、栽培、管理、采收到后期的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都需要在有規模的基礎上依靠現代科學技術來更好的完成,實現更高效的收益。這種先進的技術必須讓果農自己掌握,要想讓果農真正掌握就必須先改變其思想,這要靠我們這些技術人員多指導,多做工作。
要提升經濟林的效益,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需要將經濟林產業向外推廣。鼓勵發揮地方優勢,增加經濟林的知名度,開辟新的產業,創造特色產品品牌。此外,在加工和開發新產品時,要充分利用產品粗加工后的廢物進一步深度加工,挖掘其中的利用價值,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需求,這也有利于防止環境污染。
抓好經濟林基地建設,下大力氣改變經濟林品種老化、產量低、果質差的局面。結合各鄉鎮立地條件,堅持發展與提高并重的方針,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以大眾果品高檔化、名優果品多樣化、栽培方式反季節化和產后處理現代化為調整方向,重點發展綠色果品,集中發展石榴、柿子、棗、葡萄、油桃等樹種品種,引導發展市場旺銷的水晶梨、黃金梨等;積極引導果農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切實把市場前景廣闊,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優果品,由零星分散種植開發成有規模、有特色、有影響、高效益的生產基地。
按照“誰有能力誰當龍頭,誰當龍頭扶持誰”的原則,鼓勵、引導有關部門和企業,積極參與到經濟林產業龍頭企業建設中去,形成縣、鄉、村齊動手,國有、集體、私營、外資一起上,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創辦經濟林龍頭企業的良好局面。把這些企業建成東明縣的林業科學研究基地、林木供應基地、林產品開發基地,讓其輻射帶動全縣。
依靠土地優勢和農村居民的養殖經驗,走“速生豐產林基地+畜牧養殖基地”的路子。在灘區鄉鎮大搞林牧結合,在林下種植牧草,發展畜牧業,鼓勵農民上項目搞養殖,同時幫助做好畜牧良種的引進和成品的銷售工作,做大做強“魯西黃牛、青山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