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平
(定襄縣農業服務中心,山西定襄 035400)
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行業監管由1個行政股室、6個事業單位、6個鄉鎮畜牧獸醫中心站負責,共32人監管(全部是兼職);屬地監管由9個農產品鄉鎮監管站負責,共27人監管(全部是兼職)。
因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屬于行政職能,而縣局行政編制和行政人員嚴重短缺,鄉鎮農技站因隸屬鄉鎮管理,除負責本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之外,還需承擔包村、防火、防疫、接訪等具體事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職能職責有所弱化,所以按照“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的原則,縣農業農村局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責按照行業和業務進行分解落實,局長負總責,分管副職負領導責任,相關中心(站)具體負責。
因監管人員和力量嚴重不足,相關中心(站)選取有代表性的生產經營單位(企業、合作社、門店等),每行業不少于5家,監管頻次每年不少于4次,實行“定網、定格、定員、定責”的網格化監管,要求檢查有記錄、監管有照片、數據要上傳、失責可追究。
定襄縣地處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全縣嚴格實行國家禁限用農獸藥名錄規定和《山西省促進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發展條例》“禁止在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內經營和使用劇毒、高毒農藥”有關規定,嚴格查處農獸藥生產經營環節以及種植養殖環節違規生產、銷售、使用高劇毒農藥和禁用農獸藥行為,從源頭上確保了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
下大力氣推廣農藥安全間隔期、獸藥停藥期等農獸藥使用技術,在所有農畜產品生產企業、合作社及規模生產基地張貼、懸掛禁用農藥獸藥名錄,對每個種植養殖散戶發放禁用農藥獸藥名錄明白卡,確保種植養殖農戶的知曉率和使用率。
在部、省開展例行監測的基礎上,根據省食安委會議要求和省廳、市局安排以及國家安全縣創建有關規定,2020年全縣共開展農畜產品例行監測600個樣品,用抽檢樣品的檢驗數據說話,對生產環節進行有效監督。
積極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建立試行主體名錄,開展入村入企入戶宣傳指導和“合格證+追溯碼”探索。截至目前,全縣51個農(畜)產品生產主體產品進市場開具了合格證,覆蓋了95%的應開具合格證主體,共開具各類農產品合格證7 853張,附帶合格證上市的農產品達到62.9 t。
3.1.1 監管力量懸殊??h市場監管局內設食品安全股負責行政層面的監管協調,實有人員5人。轄區食品安全監管具體由縣市場綜合行政執法隊承擔,縣市場執法隊下設12個執法支隊(城區4個執法支隊,其他8個鄉鎮,每個鄉鎮1個),實有監管執法人員74人,市場局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總數近80人。而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目前主要以行業監管為主,由1個行政股室、6個事業單位、6個鄉鎮畜牧獸醫中心站負責,共32人兼職監管。
3.1.2 監管手段單一。農業部門是技術推廣和業務對口服務的單位,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獸藥生產經營企業(門店)的營業執照、生產經營許可證等相關資質在行政審批大廳辦理,我們在監管過程中發現生產記錄不全、施藥方法不當、農藥采收間隔期和獸藥停藥期未滿等不太嚴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只能批評教育。
3.1.3 監管職能分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按業務和行業分屬于農業和畜牧共6個事業單位監管,牽頭抓總協調特別困難,很多設想得很好的辦法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堵點,比如:農產品安全一票否決制,生產經營單位承擔項目、領取補助農產品安全監管簽字把關,正式行文下發不了了之。
3.1.4 監管生產交織。農產品監管既是對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合規操作的監管,又是對農業部門履職行為的監管,是為了通過檢查發現農產品生產貯運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安全問題進行有效整改,從而避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發生,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行業(業務)監管,管生產的同時去管監管,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自己監管自己,確保安全純屬偶然,監管成效不容樂觀。
3.1.5 監管對象老化。全縣種養殖從業人員中80%以上是“5060”人員,女性5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年齡結構老化,普遍無法自行完成或者提供種養殖過程中的生產經營記錄、農藥生產經營電子檔案、農產品追溯信息以及農(畜)產品自檢,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帶來極大的困難。
3.2.1 把農產品監管和生產分離,重點加強基層監管力量。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農業農村部門亟待加強的行政職能。根據現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農業農村部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部機關履行監管職責)、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直屬事業單位提供技術支撐),農業農村廳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處(內設機構履行監管職責)、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下屬事業單位提供技術支撐),市農業農村局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內設機構履行監管職責,編制1人),區縣一級農業農村局受領導職數、行政編制、內設股室數量的限制,基本沒有單獨的農產品監管股和專職監管人員,多是掛靠其他業務股室兼職負責,要解決目前農產品監管“頭重腳輕”的現狀,必須加強基層監管力量,“產”“管”并重,把生產和監管徹底分離,可以考慮單獨成立農產品監管中心(站),統一履行農畜水產品監管和農獸藥監管職責,充實專職的農產品監管人員,配備專門的儀器設備,強化監管資金保障和技術支撐,進一步夯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基層基礎,確保農產品監管履職到位。
3.2.2 把農產品監管職責劃歸農業行政綜合執法。按照現行業務歸口、上下對應的管理體制,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農業行政綜合執法分別屬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和法規司,省農業農村廳分別屬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和法規處,市農業農村局分別屬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和農業行政綜合執法隊,縣農業農村局分別屬于科技教育股(負責農產品監管,編制1人,兼職人員1人)和農業行政綜合執法隊(編制26個,實有人員21人)。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推進,監管執法力量逐步向基層下沉,區縣一級是與社會關系最密切的農產品監管執法主體,也是監管執法的重點所在,但是基層特別是區縣一級由于受行政編制、內設機構和下屬單位數量的限制,很難做到業務歸口、上下對應、人員配備、職能單一、履職到位,日常業務工作千頭萬緒,監管執法難免疏漏,而且新一輪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組建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和農業等五支綜合執法隊伍,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已納入農業行政綜合執法。下一步在基層可以考慮打破上下對應慣例,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合并,統一由農業行政執法履行,實現一支隊伍管質量安全,監管執法一條龍,這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將由弱轉強,監管職能由分散變集中,監管人員由兼職變專職。同時也可以節約更多的線索移送、案件移交時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基礎將更加牢固。
3.2.2 把農產品監管職責劃歸市場監管部門。2013年,食品安全監管從過去的“九龍治水”變成了“兩段式管理”。改革的重點是把食品生產、流通監管和酒類、食用農產品、水產品等流通監管職能,進行相應劃轉整合,統一監管執法力量,形成大食品藥品監管體系。
食品安全從總體上分為“兩段式”管理,在食用農產品種養到進入批發、零售市場和生產加工企業前的質量安全,由農林漁部門監管;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安全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統一監管。由此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職能更加集中,責任更加明確,避免了過去職能交叉、監管空白、相互推諉。但是在實際監管工作中,農業部門和市場部門食用農產品監管“三前三后”前延后伸時有發生。例如,蔬菜,在田間地頭時歸農業部門監管,一旦進入加工廠、批發零售市場,最后到消費者手中,全部歸市場部門監管,但是往往蔬菜抽檢結果出來后,產品已經進入了市場,有的甚至已經到了消費者手中,這就需要移交市場監管部門處理,同樣蔬菜在批發零售市場或者消費終端發現農殘超標,追溯查處就需要農業部門解決,這就需要兩個部門真正實現無縫銜接。
與市場監管執法部門日常業務更多地傾向于市場主體管理和食品安全監管相比,基層農業農村部門把有限的人員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在種養殖技術推廣、病蟲害(疫?。┓揽?、耕地地力保護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土地確權等農業服務和農村事務中,那么在新時期,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市場監管部門和農業農村部門各自不同的專業優勢,讓專的更專,特的更特,最大限度確保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以考慮開展把農業部門食用農產品“三前”監管移交市場部門,建立食用農產品種養加儲運銷各環節合而為一的大一統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探索,從而蹚出一條打破部門和行業藩籬,實現食用農產品監管無縫銜接,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吃得更安全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