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潔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貴陽 550000)
社會工作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發展。老年社會工作服務致力于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年社會工作服務與老年人健康相連緊密。當今社會,老年人口增多,老年人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關注老年群體的健康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社會工作介入農村老年人健康會使更多老年人受益。
健康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不僅僅是無疾病[1]。健康對老年人意義非凡,老年時期對健康的追求不僅是對自我生命的認同,也是老年幸福生存的保障,還是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力量源泉之一。了解健康需求是正確認識老年群體健康是社會工作提升老年健康保障水平的第一步。從宏觀角度分析,老年人有醫療保健、心理精神、健康教育三個方面的需求。
隨著歲月的流逝,老年人年齡的增高伴隨著身體各功能器官逐步失去新陳代謝的功能,抵抗力下降,身體素質逐漸減弱,患病可能性增加。疾病嚴重威脅老年群體身體健康,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率高,慢性病病程長且患病種類多[2]。老年人行動相對遲緩,身體抵抗能力有限,老年群體自理能力與疼痛承受能力較差。疾病給老年人造成諸多身體痛苦,對老年人生活產生嚴重不便,嚴重者生活不能自理,這是老年人身體孱弱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醫療保健是治療老年疾病的有效手段與方法,可幫助農村老年人減少疾病痛苦,提高自我生活能力,增加老年人生命長度,所以老年群體疾病的多樣化需要多方面醫療保健的介入,農村老年人對醫療保健的需求是重要的。
農村老年人心理精神健康可提升他們對生活的熱情與希望,可減少身體各項疾病產生或緩解病情惡化。老年人擁有獨立的自我認知與思考,對心理精神的需求相比青年時會發生轉變。活動理論主張老年人應當盡可能長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喪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從而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3]。老年人的社會角色發生改變,社會交往范圍縮小,社會參與能力減弱與頻率減少,交往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滿足,還可能因為喪偶與子女的不理解而處于長期的孤獨與無助狀態,缺乏關懷與照顧,會讓老年群體心理上產生失落與不適應,進而會引發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情緒堆積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威脅老年人生命安全。
健康教育是促進與維持農村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徑。健康教育包括對老年人正確飲食、合理運動、正確認識疾病等方面進行知識普及,正確引導老年群體預防或緩解疾病。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向老年人普及老年人健康知識都非常必要。老年群體膳食結構要符合老年人生理特點,在保護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4]。老年人的健康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健康生活需要合理的飲食,不規范的飲食會讓患病者疾病惡化,影響身體健康。鍛煉可使人身體強壯,增加抵抗力,老年人更需進行鍛煉,但不合理的鍛煉也會引起健康問題,過度的鍛煉可能會加重老年人身體的不適應性,破壞老年人身體平衡,普及健康運動知識,可加強身體機能。
老年人是否健康與他們所生存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老年人處于社會的大環境之中,享受相關老年政策的照顧,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為老年人享受福利待遇提供了合理的政策保障。老年人所接受的教育背景不一致,致使老年人的思維方式與應對能力具有差異性,不同老年人對自我所處環境發生的承受能力不同,城市與農村老年人所接受的政策與接受的醫療服務不相同,不同的環境影響著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的健康。而且老年人生活范圍有限,主要的生活范圍有養老院、社區、家庭。由于時代發展,獨生子女不斷增加,家庭養老能力弱化,老年群體多獨自生活,長時間老人缺乏子女的照顧與關懷,社會支持網絡較弱,同時老人要適應角色轉變帶來老年生活的變化,需要外界環境的幫助與引導。環境因素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影響越來越大。
農村老人的日常生活與疾病治療均需要經濟支撐。現如今養老產業需要專業人員的引進與充足的養老設備,其成本高昂。老人良好的經濟能力可以保證老人晚年生活質量,減少老人子女的壓力,獲得良好的醫療照顧。但老年人社會勞動能力相對不足,收入來源少,經濟承受能力弱。目前諸多老人也同樣受限于經濟不足,他們不能支付超出自我承受能力之外的養老服務費用。缺乏經濟支撐,會造成老人缺乏生活保障,生病無錢買藥或醫治。
我國進入老齡化急需大力發展醫療技術與引入大量養老服務領域人才,但是由于培養專業人才復雜且漫長,養老服務領域專業人才欠缺,人才的介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截止到目前,醫療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均壽命得到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養老服務領域,參與老年疾病的預防或治療研究,為老年人的健康護航。但不同地區之間的醫療發展水平不一致,導致老年人在疾病治療中所獲得的醫療服務有所差異,欠發達地區老年人仍然不能接受全方位的醫療服務。吸引與培養專業人才情況,醫療發展的狀況均影響老年人所接受醫療保健服務。
健康是老年人獲得幸福晚年生活的基石。保障老年人社會工作可以推動養老政策的制定,引入社會資本的力量,轉變傳統養老觀念。
社會工作在此扮演倡導者的角色。目前,中國家庭規模日趨減小,醫療保健資源分布相對不均衡,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醫療保健需求,老年人健康保障對社會有更高的要求。提升農村老年人健康保障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久之計,社會工作可從基層出發,收集不同老人對于健康保障政策的需求,向權威部門提出建議,提升老年人社會福利。
根據國內外相關資料統計,在一般情況下,老年人口的人均醫療費用支出是非老年人口的3~4倍[5]。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增加了政府的經濟負擔,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缺乏經濟支撐會造成機構設置簡陋或難以運轉,加上老年人經濟支付能力相對較弱,老年人健康保障水平相對較弱。基于老年群體對健康的需求,社會工作扮演資源鏈接者的角色,可引入慈善機構、基金會、志愿者等社會資本參與,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模式,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識,降低農村老年人健康維持所產生的經濟與心理壓力,滿足老年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雙需求。
我國老年人口眾多,受“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老年群體更傾向于居家養老,更愿意接受子女的照料而不愿接受養老院的服務。現如今,居家養老不能全部滿足老年人資源與專業上的健康需求,提升老年人健康保障,需從觀念上讓老年群體及其家人認可多樣化養老方式。基于此,社會工作者可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角度,通過開展講座,進行個案輔導,協助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員接受多元化養老模式。同時,社會工作者還可以增強老年人社會支持網絡,將老年人從家庭養老的范圍延伸到社區養老,多層面豐富老年人社會生活。
健康是人類恒遠追求,面對老齡化發展趨勢,老年群體擁有著相同發展的客觀規律,但自身的獨特性需要對農村老年個體進行針對性介入,老年群體與日俱增,除了社會工作者的介入,還需要醫療人員,心理治療師,老人家庭成員,營養師等多重身份多重角色共同努力。不斷的實踐下,老年人健康保障可以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