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苑
(青海大學 財經學院,青海西寧 810000)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農業發展中出現了一種新的觀念——可持續發展觀,這種觀念被全球學者廣泛關注。
在進行文獻研究時,根據查閱資料可知:美國海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森(1962)在發表的《寂靜的春天》中,最早出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這也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真正意義上的起點。在1987年,當時任職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主席的布倫特蘭夫人再一次提及該概念[2]。
1998年,“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是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提交《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時對于可持續發展最早討論出的定義。與此同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于1991年4月在荷蘭丹波什提出并確定了持續農業的3個戰略目標,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參考[3]。
最先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評價理論體系進行研究的是國外學者,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應用較為成熟。U.N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于1996年提出了一個被廣泛應用于農業、水利、旅游等多個行業領域的理論框架,這個理論框架主要由“驅動力、狀態、響應”構成,即DSR理論[4]。
現在,世界各國都把農業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并加以研究。位于發達國家行列的美、英、日等國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比較重視;而對于發展中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突出受到印度和巴西的重視。來自印度尼西亞農業技術評估研究所的阿古斯·赫爾曼和其他人研究了利用生物產業實現農民層面的可持續農業發展,該研究所開發了一種符合生物產業概念、適合小規模農戶的生物循環方法。
相較于外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國內學者們的關注與研究起步較晚。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踐過程中,我國許多地方對其進行了各種不同程度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2.1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崔和瑞(2004)認為實現農業資源環境的主體是人,被受到約束的前提條件是技術和環境的頸瓶式發展,同時可持續發展是以農業經濟、農業社會和農業生產要素等方面為目標[5]。曹太和(2007)認為加快農業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6]。趙莉(2010)認為農業既要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要,也要注意保護子孫后代潛在的發展需要。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體現[7]。牛文元(2012)提出在可持續發展中要將生態、經濟、人口協調發展,在持續性推進中促進經濟增長[8]。
1.2.2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學者王旺鐸(2005)表示,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如:生態農業模式、高科技農業模式、智慧農業模式等)是適合在中國進行的,可以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夯實、必要的基礎[9]。除此之外,學者劉榮(2006)、杜松華等(2017)的觀點是,如果循環農業發展、“生態農業+互聯網”模式在中國采取大規模地宣傳、采用,也是可以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10,11]。康冉(2018)提出都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式之一[12]。方亞智(2018)認為,農業物聯網模式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可行模式[13]。
1.2.3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段妍磊(2018)提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指標體系是從農業經濟、農村人口、農業科技、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環境質量等方面構建的[14]。胡俊雅等(2019)從經濟、社會、生態三個維度構建了四川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15]。朱新民、馬志帥(2019)從農業人口社會、農業經濟、農業資源利用以及農業環境四個維度層構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標評價體系[16]。
20世紀80年代末期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在經濟上可行,既能滿足當代社會對綠色、安全和營養的食物需求,又不會對后代人在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承載力范圍內造成損壞的體系”[17]。1991年,國際組織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在實行農村體制改革和技術革新的同時要合理利用和維護資源與環境保護,有充分的供給食物和纖維,以此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促進農業農村優先和全面發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表現是:目標多元以及經濟、社會、環境三者之間協調發展的相互關系[18]。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特征包括社會、經濟、人口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19]。
研究經濟活動、生態福利和社會福利之間的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生態經濟學理論跨學科的一門主要課程[20]。在生態經濟學理論中表明,經濟持續增長是基于生態環境的穩定發展,則當生態環境受到威脅會造成經濟的衰退[21]。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學者在評價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時,更注重對某一地理區域的評價,仍采用總體、宏觀的評價指標,如作物產量、單位耕地面積產量等。缺乏對產業結構優化、產品質量提升、耕地質量保護等方面的評價,特別是缺乏對我國農業發展的評價,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面臨地下水超采、草原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另外,一些學者提出的評價指標過于復雜,難以應用于農田質量下降、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