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蘭
(長治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山西長治 046000)
農業在我國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比重,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農業也隨之快速發展,蔬菜水果產量逐漸提升,同時食品安全問題也逐漸突出,尤其是在水果蔬菜的農藥殘留問題上,由于缺少對先進技術的引進,當前在病蟲害治理中主要采用的手段依舊是噴灑農藥,農作物農藥殘留問題嚴重,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為了保障蔬菜水果的質量安全,需要加強對農藥殘留的檢測,對檢測技術進行進一步優化。
我國近年來十分重視農藥殘留問題,加強了對監測技術的創新,當前采用的檢測技術十分多樣化,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藥殘留檢測技術的研發時間還相對較晚,在實際檢測中采用的技術還不完善,并且以傳統檢測技術為主,不僅需要在檢測中花費大量時間,檢測質量也得不到保障。此外傳統檢測技術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隨著農藥化肥種類的逐漸豐富,當前的檢測技術已經無法完全適應檢測需求。現階段的農藥殘留檢測中,檢查人員的工作量較大,花費時間也較長,很難對大量產品進行檢測,總體效率不高。當前我國采用的農藥殘留檢測方法主要包括生化測定法和色譜檢測法,還可以按照不同階段分為檢測技術和樣品前處理技術[1]。
當前我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普遍不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導致對綠色生產技術的了解不夠深入,在種植蔬菜水果的過程中,出于控制成本的目的,對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引進較少,通常會采用大量噴灑農藥的形式減少病蟲害,提高經濟收益。這樣的手段會導致蔬菜水果表面殘留的農藥嚴重超出標準數值,流入市場后會嚴重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通過對蔬菜水果農藥殘留進行檢驗,食品安全管理部門能夠及時發現農藥超標的問題,加強對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理,避免農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流入市場。
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為了應對多種病蟲害,農藥化肥的種類也在逐漸豐富,構成農藥的成分較為復雜,蔬菜水果殘留的農藥種類也較豐富。為了全面了解蔬菜水果中殘留農藥的信息,需要對檢測技術進行創新,否則會導致檢測不到位,檢測結果缺乏準確性,提高食品安全隱患。因此有必要提高農藥殘留的檢測水平,并加強對蔬菜水果的質量控制。
3.1.1 酶抑制法。劇毒農藥中的毒素會對昆蟲造成危害,導致其神經的損害,中樞神經會在毒素的影響下導致乙酰膽堿的失活,影響到正常功能,昆蟲在農藥的作用下最終會出現死亡。利用這一原理,可以采用特異性抑制膽堿酯酶進行農藥檢測,使其與樣本提取液之間發生反應,當樣本中農藥超標時會抑制酶的活性,由此可以判斷出農藥殘留情況。酶抑制法具有操作過程簡單、成本低的優勢,但是檢測對象有限,只能用于檢測氨基甲酸酯和有機磷,并且不能獲取定量分析結果。
3.1.2 活體檢測法。動物對農藥的反應存在不同,活體檢測法主要利用小白鼠進行,通過將蔬菜水果喂食給小白鼠,能夠檢測到其中的農藥殘留,后續通過檢測小白鼠體內的農藥含量,可以判斷農藥殘留是否超過標準。這一方式操作較為簡單,花費的資金較少,并且隨時可以進行檢驗,但是檢測數據缺乏可靠性,外界環境也會對檢測結果產生影響,不能檢測到全部的農藥類型[2]。
3.1.3 光譜法。通過特定顯色試劑對農藥殘留進行檢測,在特定的環境下不同的農藥成分會呈現出特定的顏色,通過光譜顏色能夠判斷出農藥的含量和性質。光譜法的應用范圍較廣,固體、氣體、液體都可以采用光譜法進行檢測,并且具有流程簡單、不需要在前期做太多準備的優勢。但是光譜法的檢測結果只能在段時間內呈現,并且檢測特定的有機磷農藥只能采用對應的顯示劑檢測一次,不適用于多種類型農藥的檢測。
3.1.4 色譜法。色譜法主要分為氣相色譜法和高效液相色譜法兩種類型,其中氣相色譜法的檢測對象為惰性氣體,首先需要萃取提煉有機磷農藥,將處理后的物質放入氣相色譜柱,加熱物質,針對不同的農藥類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機器進行掃描分析,將其繪制成氣相色譜圖。柱層析技術得到發展后產生了氣相色譜法這一新型技術,是當前使用較為廣泛的色譜法,為了提升識別能力和靈敏度,通常采用毛細管柱,檢驗時間相對較短,優于填充柱的檢驗效果。
高效液相色譜法的檢測對象為一些大分子質量、高沸點、易分解的農藥類型,這類農藥殘留應用其他技術很難檢驗。檢測時首先需要采用衍生生化的方式處理農藥,并對其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隨后對農藥進行提取,運用熒光衍生生化反應處理,結果可以通過計算機分析,消耗的時間和人力相對較少,采用自動化技術還能保證結果的準確性,還能提高分析效率,是現階段應用比較廣泛的方法。
3.1.5 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主要原理為抗體和抗原的特異性識別特征,此外還會產生聯合反應,農藥殘留結果可以通過儀器顯示出來,這一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成本較低的優勢,檢測中反應時間較短,效率相對較高。免疫分析法在使用時會受到特異性識別的影響,在面對多種農藥殘留時需要反復檢測,會降低檢測質量。此外在檢測時還需要檢測人員對過程進行監督,還需要人工制作抗原,檢測人員工作量較大,花費時間也相對較多[3]。
3.2.1 固相微萃取技術。固相微萃取技術是由SFE技術演變而來的新型檢測技術,能夠滿足富集、萃取和取樣的多種要求。在檢測時首先需要在微量檢測器的針頭涂抹固定液,將其放入液體樣本中,隨后將其放入GC樣品中,并對液體進行加熱。通過這一手段能夠實現對液體樣本的萃取和濃縮,并脫去其中的有機質,最后通過分析器獲得檢驗成果。我國固相微萃取技術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與國外相比還不夠成熟,因此在農藥殘留檢測中的應用并不廣泛,但是這一技術具有較多的優勢,是未來技術研發的重點方向。
3.2.2 固相萃取技術。固相萃取技術能夠從樣品中將目標化合物吸附出來,主要依賴固體吸附劑,是當前較為普遍的凈化手段,能夠分離出干擾化合物,在農藥殘留檢測中也得到了應用。這一手段具有安全性和效率較高的優勢,可以根據檢驗農產品的類型選擇對應的淋洗劑,試劑用量相對較少,在樣品處理中得到了廣泛運用[4]。
抽樣前準備工作是保證檢測結果準確性的重要階段,因此在開展檢測前,需要檢測人員根據采用的檢測方式和檢測對象特點,準備好標準物質和抽樣工作。首先采樣需要具備較強的代表性,在對大棚內種植的蔬菜水果進行檢驗時,可以將大棚作為一個檢測單位,采用對角選擇法或五角選擇法抽樣,選擇的抽樣點和抽取面積需要達到數量標準。采樣人員需要具有較高的責任意識,避免在采樣過程中對樣品造成破壞,隨后需要去皮和核,采用濃縮分離等方式對蔬菜水果進行預處理,為后續檢測做好準備[5]。
檢測人員在準備標準物質過程中,為了控制好標準物質的質量,可以備用期間核查的方式,農藥標準物質的選擇需要符合相關檢測標準,隨后對其進行編號與登記,為后續工作的有序進行提供保障。檢測人員需要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儲存農藥標準物質,將其存放在3℃干燥環境中,并嚴格遵守化學實驗室操作要求,避免出現農藥標準物質的泄露。
檢測人員需要在農藥殘留檢測過程中嚴格遵守相關規范,提高檢測質量。首先檢測人員需要對樣本進行處理,并混勻解凍后的樣品,對其進行高速勻漿處理,這一過程只需要選擇適量樣本進行,隨后需要對樣本進行過濾,隨后靜置,液體分層后凈化處理底部有用部分。在樣本的處理過程中,首先樣本需要完全解凍,并且充分搖勻,還需要排出燒杯中的氣體,并將氮氣輸入進去。蒸發處理過程中不需要完全蒸干溶液,需要控制蒸發市場,避免破壞農藥殘留成分。
此外檢測人員還需要在檢測農藥殘留的過程中做好多點檢測和單點檢測工作,按照相關標準對溶液做好校正,能夠提升結果的準確性。檢驗人員還需要通過空白檢測和標準溶液檢測對不同批次的樣本進行處理,采用交替檢驗的形式,更換標準物質和樣品溶液,減少檢驗結果誤差。此外檢驗人員還需要對蔬菜水果的組別進行劃分,做好標準回收液的樣品配置。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蔬菜水果農藥殘留的檢驗方式相對較多,在實際檢驗中為了保證結果的準確性,需要根據檢驗對象的不同,選擇對應的檢測方法,兼顧檢測效率、時間、成本等因素。在檢測前需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檢測過程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流程規定,提高農藥殘留檢測的規范性,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客觀性,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管控,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