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躍文
(濟寧市兗州區植保站,山東濟寧 272000)
防治小麥病蟲害是保證小麥正常生長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小麥種植過程中,種植者可以采用專業化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方法,統籌綠色防控技術,有效降低病蟲害防控流程中對小麥生產及其周邊環境的影響。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提高小麥產量,促進專業化穩健可持續發展。
在小麥種植前的專業病蟲害綜合防治中,要對種子進行處理,應將種子預先晾曬,以提高種子的吸收能力,適應復雜的種植環境。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小麥種子,可有效降低病蟲害爆發的幾率,保證小麥的后期的健康生長。此外,可以采用包衣或拌藥的方法來抵御害蟲的侵擾。通常,使用2.5%的地康唑可濕性粉劑進行拌種,但在此過程中注意將用量調整為種子重量的0.1%,以免藥物對作物生長產生影響,確保專業的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效果。再者,種植者還要對麥田做到精整地,最大程度的清除地下病蟲害、病菌、雜草等。同時保證基肥的成熟,達到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目標,為小麥優質高產創造優良的條件。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易感染蚜蟲、白粉病等病蟲害,這就需要進行專業的小麥生長期病蟲害綜合防治,進一步提高小麥的品質和產量,為農民增收。一般來說,小麥的連生期和中后期是病蟲害多發的時期,為保證病蟲害統一防治效果,種植者要建立相應的統一防治計劃,做好這兩個時期的統籌規劃,確保小麥正常生長。在小麥生長中后期,可采用“一噴三防”技術進行病蟲害防治,特別是要對常見的蚜蟲、赤霉病和白粉病進行噴藥處理。正確合理的使用農藥、生長調節劑和殺菌劑來防治小麥病蟲害、倒伏、干熱風等,進而保證小麥的質量。總之,要加強生長季節病蟲害的綜合防治,進一步優化小麥種植的效益。
積極做好抗病品種、秸稈還田、播種前深翻、配方施肥、適量播種等措施的推廣,有力地促進了越冬病蟲害的減少。就小麥黏蟲而言,它們強大的長途飛行能力塑造其在冬季遷徙的特征。遷徙習性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一代黏蟲的遷徙路線主要在隴海線以南,第二代向東北和西北方向偏移,第三代群黏蟲以季節性為導向,形成從北向南的過渡格局。因此,通過適當減少南方冬季作物的種植面積,減少冬季所需的食物量來有效地防止黏蟲災害。類似于黏蟲的生態調控,精準把控害蟲習性,破壞害蟲的生存空間,降低其生存力,達到綠色生態調控、病蟲害防治的目的。
根據對害蟲和致病生物及其行為和飲食特征的了解,現場安裝誘捕燈、氣味吸引器、防蟲網等設備以捕獲各種害蟲。廣泛使用理化誘控技術可有效控制害蟲。誘捕燈使用清潔能源,對蚜蟲、麥葉蜂等害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誘蟲板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和某些顏色的吸引力將它們引誘在粘板上。此外,還可以釋放信息素來吸引害蟲,干擾交配,減少害蟲的繁殖量,或是降低害蟲后代的質量。類似的誘殺害蟲的方法包括糖醋液誘控,該液體與糖、酒、醋、水和晶體敵百蟲按比例混合,制成引誘劑,并投入田間以安全毒殺害蟲。最后,防蟲網的使用可將農作物與害蟲隔開,阻斷接觸。
生物防治利用害蟲與天敵之間的被捕食和捕食關系,了解害蟲的主要種類來消滅害蟲,保護其天敵,間接消滅害蟲。生物控制分為兩類:捕食性防治和寄生性防治。以小麥蚜蟲、紅蜘蛛為例,其天敵有瓢蟲、蜘蛛、食蚜蠅等,可顯著減少害蟲數量,降低害蟲發生率。寄生防治是利用害蟲的寄生天敵,如赤眼蜂、爬蟲、蚜蟲等對麥田害蟲的強效殺手。用于防治寄生蟲的生物在植物栽培和果園中使用效果相同,防治效果也極佳。這兩種方法的總推廣面積已達到全國生防總面積的45%,糧食生產得到廣泛有效的保護。
綠色藥物的預防和管理,要求工作人員在現場選擇毒性低、作用時間集中、對無害生物影響小的藥物,以先進的藥物研究和應用技術實現“殺蟲無害”的目標。藥劑拌種是將藥物包裹在小麥種子外面,使小麥在播種前獲得一定的抗病蟲害能力,這種方法對土壤引起的小麥種病蟲質量問題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例如,可以用1 kg小麥種子和2 g/L苯乙康唑懸浮種子包衣拌種,可以有效預防小麥枯萎病、散黑穗病等。在小麥幼苗生長季節在其莖葉噴灑藥物,氣候變化會引起小麥病蟲害。此時,要密切關注氣象局發布的農業指導信息,密切監測小麥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在小麥莖稈和葉片上適當噴灑藥劑,有效防治病蟲害。
目前,市面上出現綠色防控技術不多見,集成度較低。綠色預防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要積極鼓勵生物農藥、生態調控等綠色預防管理技術的研發。優化整合現有技術,積極推廣和利用現有技術。在新技術示范推廣過程中,植物站扎實開展技術指導、教育、宣傳等工作,示范區重點就綠色防控技術防控效果對外展示宣傳,促進綠色防控的推廣普及,及時組織當地及周邊農戶到示范區參觀學習,讓農民科學種田。通過綠色防控現場會議、分發技術明白手冊、深入田間現場技術培訓等方式,積極推廣綠色病蟲害防控技術。
根據小麥種植業的發展態勢,為了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需要改變農民過去的思維和觀念。面對當前綠色防控推廣模式較為單一、投入機制不健全的情況,應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應用推廣模式,加大新品種的研發力度,提升當地小麥種植的影響力。依托相關企業生產基地或農技部門提供技術指導,政府部門提供專項補貼或合作組織實施綠色防控技術應用,保證各項科研成果應用跟進。建立新的信息管理系統和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可以使技術人員實現農民信息的綜合收集和管理,派遣優秀的農業技術人員推廣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復雜、方法多樣、專業知識強,防治人員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和集中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斷加強小麥病蟲害防治人才培養,完善栽培體系,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不斷提高實踐能力,深化綠色防控技術交流,提高蟲害防治水平。最后,按照統一的防控規定,要幫助防控戶購買正對性的農藥,對癥下藥,提供現場指導等技術服務,幫助防控戶進行田間噴藥機、噴藥手套等渠道的對接,更好的提供精準服務,滿足農民防控需要。
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是經濟有效防治病蟲害的前提和基礎。將植保站設置為中心監測點,負責病蟲害、雜草、鼠害調查。每周進行一次系統匯總,并將結果及時發布出來,并密切監控病蟲害爆發的進展。植保站全體員工在各種病蟲害發生期間,進行次現場調查。堅持植保站調查與預報點調查、系統調查與田間普查相結合,采用人力調查、儀器測試和室內觀測等方式,對氣象預報和病蟲害進行詳細調查分析,用于綜合預測的病蟲害爆發規律。通過多種媒體及時向省市縣有關領導以及農業服務中心和農民傳遞病蟲害信息。
現階段,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推動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與綠色防控的快速融合。第一,從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的角度出發,政府加強綠色防治的管控,出臺與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治相關的支持政策,保障綠色防治病蟲害的資金支持,通過政府的橋梁作用,促進社會投入和農民之間的有機聯動。加強綠色防控技術和產品的開發研究,達到病蟲害防治、業務支持、服務和監督的有效統籌。第二,科學合理的制定目標任務。尤其是要做好宣傳、示范和技術獲取,加大科學藥物技術的推廣,拓寬新技術推廣范圍,切實解決農民不注重技術的問題。要求各鎮(區)農業中心建立病蟲害綜合防治和綠色防控一體化示范區,促進具體技術措施落實。農委加強督促考核,考核綜合防控范圍,考核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措施的結合程度。不斷擴大病蟲綠色防控的面積,鼓勵更多企業和種植戶積極參與其中。
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結合,有效促進了專業防控服務機構的發展,提升了服務水平和防控內容,打造了綠色防控發展平臺,積極推動小麥生產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普及。然而,將單一技術應用于綠色防控技術難以解決實質性的問題,且難以一戶一地實施,需要綜合應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建議整合資源,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統籌規劃、分區治理、形成合力,進一步優化小麥綠色高產示范區綜合技術模式,由專業合作社管理,安全用藥、科學防控,實現全程綠色防控,確保小麥產量和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