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衍景
(曹縣孫老家鎮農業服務中心,山東曹縣 274400)
在果樹種植當中最常見的兩種植物就是蘋果和桃,主要是因為其營養價值高并且耐受程度較好實際生產產量較大的特性,成為果樹種植當中最為重要的經濟作物,結合果樹產業當前經濟發展的狀況來看,實際的果品質量參差不齊,每年的實際產量都不穩定,并且在面臨著現如今農業市場當中多種多樣的水果種類,蘋果與桃的市場競爭明顯呈現衰減的趨勢,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結合現代化的生產技術促進種植栽培技術的創新,強化技術設備的升級,從而實現蘋果與桃的高質高產。
果樹的栽培技術會影響到實際種植的果品產量與質量,大多數的情況之下,氣候、水源以及土壤都是能夠產生一定影響的因素,實際的種植栽培過程中需要結合當地的情況建設更加適應果樹生長的技術。蘋果與桃最適宜生長的環境氣候正處于我國的中北部,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充足的水分與陽光促進了蘋果與桃的生長,以我國常見種植地山東為例,山東的夏季日照時間長,并且降雨時間較為集中,為蘋果與桃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山東處于我國的北方,四季溫差較大,將高溫集中在蘋果與桃發芽結果的時間里促進果樹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培育出飽滿多汁且具有較高營養價值的果品,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基于此種特性,桃與蘋果能夠在水果市場上始終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結合我國現階段水果市場的銷售與發展情況來看,蘋果與桃在近幾年來發展行情趨于平緩,在如今水果種類多種多樣的環境下不具備較好的競爭力,并且由于長久以來在市場中的地位較為穩固。因此,種植戶不能夠突破傳統的種植技術,仍然處于較為落后的培育方式,促使蘋果與桃的實際產量得不到有效提升,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促使對于市場上常見的果品的口味與質量有了更高的追求,而在這種趨勢之下種植戶不能夠結合現代化的先進種植培育技術栽培蘋果與桃,導致實際的經濟效益逐年下降。
首先來講,在種植培育果樹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針對于果樹的品種選擇,盡可能選擇較為優質的品種才能夠從根源上保障果樹的良好生長,針對于常見的蘋果與桃的品種選擇,傳統的栽培理念當中一味的追求低成本,種植戶普遍存在著果樹的實際產量與品種無關的錯誤觀念,從而選擇價格較為低廉品質較差的品種進行培育,并且除此之外對于果樹的品種購入渠道種植戶往往也不能保證其正規合法,從而導致一些果樹的樹苗本身存在病害的情況,從而對實際的栽培產生不良影響。
在栽培蘋果、桃等果樹的過程中,施肥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合理的施肥能夠幫助果樹的生長,種植戶通過化肥等肥料為果樹補充營養物質,從而促進果樹發育,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往往由于種植戶不科學的施肥從而產生反作用,不能夠結合果樹實際的營養需求,建設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在施肥過程中對于施肥量以及次數的掌握較差,就會導致土壤當中的營養過剩,以及重金屬等化學元素超標的情況,不僅會對果樹產生燒苗的不良反應,還會污染到種植地的土壤環境,無法形成良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1]。
在果樹的生長發育階段當中病蟲害是不可避免會產生的問題,在傳統的栽培過程中種植戶會采取一些化學手段進行預防與治療,從而降低危害程度,其中最常見的防治手段就是在果樹種植區域內大面積的噴灑農藥,但是這一手段在解決病蟲害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農藥殘留,不僅對于當地的土壤造成污染,同時也會在果品上殘留藥物,在流通到市場中后很可能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產生威脅。
促進在蘋果桃的種植當中使用新技術進行栽培是在新時期經濟發展下的必然趨勢,引進國內外新進的栽培技術,建設全新的栽培理念,更加科學合理的實現栽培管理,從而促進蘋果桃的增產增收,不僅有效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也積極響應了國家對于經濟建設綠色健康發展的戰略部署。
保證水果質量的第一要務就是在果樹的品種選擇上,綜合考慮多方面影響到果樹實際生長的因素,從而選擇更加適宜種植環境的品種,不僅針對于栽培技術需要全面創新,果樹的品種同樣適用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之下強化升級,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調整果樹的基因,從而有效提升果樹自身的抗病性與耐受性,促使在傳統種植品種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高產高質的轉變,不僅有效提升蘋果與桃的實際產量,并且針對于國民現階段對于水果口味的實際需求進行改良,創新出更加飽滿多汁,香甜可口的品種[2]。在品種的選擇上,充分適應種植地的氣候條件,選取高產健壯的苗木,在選種時仔細觀察苗木的根系、外觀,從而進一步分析苗木的性能,例如在實現創新升級的嫁接苗木的選擇上,檢查嫁接接口的嚴密性,選擇抗病性較強的優質品種,常見香紅、冀蘋4號等蘋果種,以及中蟠11號、黃肉油蟠等桃種。
實現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在傳統施肥技術上的創新,不僅能夠強化施肥效果,同時應用現代化的技術設備解決了傳統人工施肥上效率較低的問題,降低人工成本,切實提升種植效率,在我國多數種植蘋果桃的種植基地當中都能夠有效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施肥工作,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充分應用氮磷鉀等有機肥,從而提升土壤的養分與肥力,一般來講,基礎肥料的施用往往分為兩個階段,一種是深施,另一種是淺施,兩種技術適用于不同土壤,因此,在實際的水肥管理中需要進一步分析種植地的土壤種類以及其中養分與水分的含量,從而進行科學合理的水肥管理,在現代化技術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二者相融合的新型技術,在種植地的土地當中鋪設滴管,將水源與肥料進行混合,利用管道進行滴水施肥,并且在地面覆蓋地布,防止滴灌方式下水分的蒸發流失,從而促進水肥一體化實現其最大的作用,減輕了以往在種植規程中水資源的浪費,也緩解了傳統栽培技術當中使用化學肥料施肥對土地造成的損害,為蘋果以及桃的生長營造更加科學的環境,并且新型的種植技術能夠應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實現種植園內的遠程監控,有效監管實際的施肥程度與情況,保障果樹的健康成長。
在栽培蘋果與桃的實際過程中因地制宜制定相對應的病蟲害防治計劃,結合更加科學的手段采取預防措施,首先來講,在切實提升果品的產量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病蟲害,基于優質抗病性較強的品種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產生防治作用,結合現代化綠色發展的理念,構建更加環保的防治措施,極大化程度的降低藥物的使用情況。采用物理防治方法以及生物防治方法有效代替化學預防技術,針對于病蟲害產生的實際種類建設針對性的解決辦法,例如常見的雙翅目蟲類以及蝸類害蟲,采用菊酯類以及敵百蟲等生物藥物能夠有效殺滅害蟲的同時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同時低成本的藥劑使用能夠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產出。物理防治技術中最常用到的就是在樹干的底端涂抹白色無害染料,預防病蟲害的侵襲,同時將果樹已經產生病害的枝丫果實等及時去除也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如有必要,可以適當采取化學防治方法,但是需要避免賽力散、福美胂等高毒害藥物的使用,防止在果品上造成殘留。
升級傳統套袋技術。在果樹結果期間使用套袋技術保證果品的色澤均勻,且緊鎖水分,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蟲害,根據種植的果品種類選擇最適宜的套袋時間與套袋的材料,保障果品在密封的環境中正常生長,最終實現質量與口味上的雙重提升。除此之外,果樹的實際栽種間距與密度也需要極強技術上的革新,調整果苗的深度與位置,保障其在生長的過程中能夠攝取充足的養分,防止因為過于密集造成死苗壞苗的情況,以山東種植桃樹為例,大多采用露天種植的形式,將每一株秧苗的間距控制在2~2.5 m之間,以一行為基準,間隔5~6 m再種植下一行,定期修剪樹苗長出的枝葉,將無用的枝丫剪去能夠有效降低果樹養分的分散程度,從而集中為果品供給養分,修剪時保障主枝干始終呈現為“Y”字形,將主枝干的夾角保持在40°~60°之間。
種植蘋果時需要注意定期修剪枝丫,保障整體的枝干處于垂直狀態,在果樹周圍裝置支架,形成固定的生長空間,防止在生長時錯綜復雜的枝丫汲取養分,利用現代化的設備在果園周圍進行檢測,實時監控果樹的生長情況,能夠結合實際生長需求調整水肥以及種植技術,在種植地采用滴灌的方式促進水肥吸收,進一步實現栽培技術上的創新[3]。
綜上所述,結合我國市場對于果品的實際需求,加強蘋果、桃的栽培技術創新能夠有效提升果品的質量與產量,切實提升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生產的同時為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供有效助力,種植戶需要結合現代化的種植手段強化水肥、病蟲害以及品種的種植技術,優化栽培技術,實現綠色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