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外事辦公室 上海 201808)
近年來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德國通過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的實施不僅僅使德國青年失業率在全球處于低水平,也為德國企業提供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為德國制造業提供創新能力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歐盟委員會在其“重新思考教育”戰略文件中,表示“以工作為基礎的學習,比如,促進青年人就業雙元制職業教育,應當成為整個歐洲職業教育和培訓系統的核心支柱”。世界各國紛紛學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希望以不同的方式引進這種本來僅限于德語區實施的職業教育體系來改進本國的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幫助青年人完成學校到職業階段的過渡。當代歐洲職業教育領域中,有三種不同的模式占主導地位。
第一種是“學校模式”,這種職業教育模式以法國為代表,國家通過資助全日制的職業學校或大學完成這種類型的職業教育,最終所提供的技能類型并不嚴格地與勞動力市場需求有關。
第二種是以英國為代表的“市場模式”,這種模式下職業技能的發展通過市場驅動的,培訓的供求由市場調節,在公司完成,強調“應用技能“和”效率”。由于這種模式中,國家對職業培訓只是參與部分指導,所以培訓的結果往往達不到國家統一認證的要求。在這種類型的國家,教育系統主要面向高等教育、學術教育,而不是職業教育,為薪酬、就業保障和工作滿意度等提供了最佳前景,勞動力市場往往會出現熟練技能工人短缺的情況。
第三種模式就是德國的“雙元制模式”,這種結合了市場和學校模式的國家導向的職業教育模式首先主要應用于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等德語國家。在這種模式中,國家提供職業教育的框架體系,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企業和學校同時作為學習的主體來完成職業教育和培訓。學生在企業完成技能實踐,學校則提供理論部分的培訓。這一體系的特點是:整個教育過程是在與學生在未來實際工作場所可能遇到的相近條件下來完成的,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技能,與相關的工作經驗密切結合。它同時還將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與普通教育進行區分的特點。德國“職業原則”的概念塑造這種模式,同時這種模式還平衡了國家和市場需求的關系[1]。
德國的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九年級以后可以開始接受職業培訓。整個學習過程為2年到3.5年。雙元制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是公司和職業院校。公司提供實踐培訓,而職業學校則學習理論。大約53%的德國適齡學生選擇接受雙元制職業教育,每年大約50萬人通過雙元制職業教育系統進入人力市場。德國的職業學校與大約430 000家企業合作,超過80%的德國大公司都參與雙元制培訓計劃。德國雙元制職業培訓領域涵蓋技術、農業、商業和工業部門,也涉及到公共行政、保健和社會服務等不同領域約350個不同的職業領域。通常來說,學員每周在學校學習8-12小時,其余部分的學習在企業完成。要成為進入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學習,必須首先向公司提出申請崗位,被錄取后會跟公司簽訂有期限的合同。課程結束時,由貿易和手工業協會、工業商會、律師協會或行政學院等機構對學習結果進行評估和監督。最后的畢業考試由相關協會設立的考試委員會完成,考試委員會由企業代表、企業員工和至少一名職業學校教師組成[2]。
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由是德國政府主導,德國聯邦職業教育和培訓學院負責制度實施,行業協會和工會作為主要合作伙伴完成運作,企業和學校具體操作完成的。其中,德國聯邦政府相關職業教育法規和發布培訓條例,聯邦職業教育和培訓學院實施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制度,行業協會和工會起草職業培訓方案提案,并協商通過集體協議管理規定,雙方共同決定監管、課程設計、認證和資金方面相關事務。企業和學校在以上的相關框架下完成雙元制的具體實施。德國的企業將參與雙元制職業培訓上升到社會責任層面,超越“成本和收益”范疇的考慮,在培訓過程中投入大量的培訓經費,并在培訓期間與培訓的員工簽訂一份定期的合同。由于課程內容由學校與企業共同設計,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與傳統職業培訓系統在這方面相比有巨大的優勢。企業作為勞動力需求方參與課程的設置與實施過程,可以解決傳統的院校教育中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技能與社會實際需求不匹配問題。另外企業在培訓過程中已經了解學生的能力,可以在培訓過程中培訓出自己企業需要的員工,公司通常在畢業后雇用這些學生。培訓體系在有效降低企業的招聘成本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3]。
在德國,個體選擇職業與職業的目標和身份密切相關,完成職業教育,從事一份職業,能夠為學員的生活賦予的含義遠遠超過工作帶來的收入本身。德國雙元制的“職業的原則”使得職業發展的自我發展緊密相關,就業是個非常負責的系統,它不僅是完成一種職業任務,也涉及到個人生活方面。
在德國的職業教育和學術教育的社會地位差別并不大。雙元制培訓的學生通常可以在較長的時間內從事一種工作,并且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回報。
雙元制度的一個核心要素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學生在雙元制職業和教育培訓系統的學校和公司兩個地點完成學習。一般來說,理論學習主要是在學校完成的,實踐部分的學習通常在企業完成。雙元制職業和教育培訓體系的培訓過程中,學生既是學校的學生,也是公司的員工。這樣的身份使得學生除了獲得具備工作所需的專業技能外,學生還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工作需要的軟技能,比如雙軌制學生在適應工作環境、高效工作、與公司整體工作效率相融合方面明顯優于其他類型的教育。最新的研究證明了基于工作場所的學習對提高學習效果的有效性。這項研究表明,盡管在許多國家將理論和實踐學習結合的年輕人逐漸減少,但是學習期間,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工作經驗都會增加求職者的工作機會[4]。
德國的雙元職業培訓體系擁有近330個官方認可的培訓計劃,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學院公布獲得的職業和相應薪水清單以及“德國職業培訓”指南。德國許多大學、學院以及專業學校以不同方式提供不同雙元制職業教育學習的項目,基本分為以下三類類型:其一,“雙證融通”的雙元制學習項目。這類培訓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完成技能訓練,最終通過學習學校組織的理論和技能考試,在獲得學術文憑的同時也獲得專業的技能證書。其二,“理論與實踐并重”的雙軌制學習項目,這類項目中理論與實踐各占百分之五十。這類培訓的目標是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踐獲得的實際技能,從而增強綜合能力。其三,“專業綜合”雙軌制學習項目,這類項目針對在職的專業人士設計的雙元制學習項目。學習的目標是讓學生在不脫產的情況下提高自己的學術和專業水平。
德國的雙元職業培訓體系在特定業務領域進行的職業培訓,并強調其技能需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培訓側重于特定公司環境中的特定活動,相反,它側重于獲得特定業務領域和通常屬于特定部門工作所需的全面技能和知識。因此,在一家公司內獲得的技能可能用于另一家公司,因此可在整個行業勞動力市場上通用。雙元制職業強調職業為基礎的廣泛意義上的培訓,而不是僅僅以公司為基礎的培訓。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為奔馳、博世等國際化企業在海內外培養了大量的國際化人才,促進了德國雙元制在全球的推廣,也吸引了大量的國際人才去德國進入雙元制體系學習。德國政府積極地推動德國職業教育體系的“文化輸出”,也推動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程度。瑞士圣加侖大學教授更是將雙元制教育分為11個核心要素進行系統分析,探討如何在輸入國政治經濟條件與德國相差較大的情況下,運用德國的雙元制職業體系。
通過對德國雙元制分析可以發現,雖然雙元制度的核心要素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但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并不僅僅局限于政府主導的整合學校和工作場所的培訓,它是一個包含不同的參與方、責任方、利益方和行為邏輯的復雜結構。此外,它的成功不僅僅歸功于德國社會對這種基于工作場所的培訓所賦予的認可,也歸功于德國企業對職業培訓的支持。
我國當代的職業教育可以借鑒德國雙元制成功的重要組成要素,從以下三個主要層面得到借鑒: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之所以在德國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離不開德國政府的主導,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以及行業與企業的支持。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經驗,我們首先要從國家和政府政策層面繼續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引導,繼續加快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職教體系建設,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高通教育的發展通道。其次,繼續提高職業教育從業人員以及職業教育畢業生收入,提高從業人員社會地位,使大家對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充滿信心。另外,社會要樹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風氣,提高社會整體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從而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生源質量。最后,必須從不同途徑獲得行業和企業的支持。一方面企業必須從社會責任的角度積極主動地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和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系列的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多用所有制機構,用于提供職業培訓過程中的實訓部分,實現產教融合。
選擇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原因多樣,部分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后選擇進入更高一級教育,以提升自己的學歷,有的學生在接受職業教育以后順利地進入職場。也有社會在職人員希望通過職業教育提高自己的職場競爭力,或者完成再就業的需求。德國為發展多樣化的職業教育多樣性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我們可以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方案,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多樣化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項目,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時期的不同的需求設置“升學導向”、“就業導向”以及“培訓導向”的不同的教學方案,滿足不同類型的學員對職業教育的不同需求。同時注重提高職業技能培訓在一定范圍的可轉移性,保證學生可以滿足快速變化的市場的需求。
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但是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把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是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在21世紀才提出的。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程度仍然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職業教育水平國際化相對不高,課程和證書大部分局限在國內使用,做不到學分和證書與國外職業院校對接。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并不能完全滿足國際化企業的需求。第二,走出去的職業院校目前相對較少。第三,在華接受職業教育的外籍學生并不多。
想提高我國高等職業的職業化程度,要積極地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的經驗,借鑒德國的成功經驗,通過引進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優質職業教育課程,師資與課程資源,同時積極與國際化的企業合作,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建設與國際標準對接的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與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德國的職業教育機構完成通過聯合辦學或者海外獨立辦學,通過建立“魯班工坊”“海外分校”或聯合建立國外實訓基地的方式利用優質的國際化資源,輸出職業教育“中國方案”,提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以積極開放的方式招收不同類型的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積極提高我國職業教育在全球的知名度和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