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丙奇

增強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和吸引力,是當前發展職業教育的關鍵。坦率地說,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和吸引力還不高。在今年“兩會”上,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提高普高錄取率到80%以上,這一建議得到了家長們的支持。由于社會、家長、學生、教師對中職認可度低,嚴重影響了中職的辦學質量,又進一步降低了中職吸引力,家長擔心孩子上中職非但不能學到技能,還會被“帶壞”。
要改變這一局面,一方面,必須推進教育管理與評價改革,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學歷的傾向,形成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應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建立現代職業院校制度,辦好每一所職業院校。
如果簡單用升學率評價初中和高中的辦學質量,就會導致職業教育低人一等。以普高率評價初中辦學,就是把普高視為比中職更優的教育;用一本率、本科率評價普通高中辦學,就是強化唯名校、唯學歷的傾向,也是矮化職業院校。
近年來,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用升本率評價中職辦學的情況。從根本上說,發展教育的職責是辦好各類教育,對于基礎教育學校辦學,應該關注學校是否按法律規定開齊了所有課程,并保障課程質量。至于學生在完成義務教育后,選擇什么院校,是升學還是就業,這是受教育者的個體選擇,不應有高低之分。
另外,近年來,我國學歷高消費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家長們心中存在一條最優成才路徑: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好職業。有高學歷才會有社會地位高的“好”工作,如此一來,很多人開始追逐高學歷。要改變“唯學歷”的狀況,必須要轉變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同時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技能人才的薪資水平提高了,其社會認可度也會隨之提升,進而形成高收入待遇—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高收入待遇的良性循環。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正確政績觀,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等。還要求樹立正確用人導向,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具體地說,首先,需充分認識到,辦好每一所學校是最基本的教育職責,如果把教育和學校等級化,不管怎么擴大教育資源,都難以緩解社會的教育焦慮。到2020年,我國已經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內卷”卻成為2020年的流行詞,學生的升學競爭已經從上大學“獨木橋”升級為上名校“獨木橋”。對此,就要從導向上著力,逐步引導。

其次,應對依舊強調升學率、用升學率考核學校辦學的地方政府,以及在用人中不斷提高學歷要求、強化“唯名校”導向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問責。從一定程度上說,只有從根本上扭轉升學政績觀以及社會用人的“唯學歷”導向,才能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進而辦好職業教育。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要把職業教育辦成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就需要進行發展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比如,在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后,我國怎么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推進職普融通?是繼續堅持職普分離,即分普通高中和中職的方式?還是取消中職、建設綜合高中,把技能教育融入綜合高中,由學生自主選擇,到高中畢業后再選進綜合性大學或職業院校?因此,進入高中普及時代,如何規劃普高與中職發展,需要科學的論證、設計。
與此同時,職業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這就需要根據社會需求變化,靈活地改革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因此,落實和擴大職業院校的辦學自主權,至關重要。一方面,只有讓職業院校自主設置專業,落實教育教學自主權,才能辦出有特色的職業教育。另一方面,深入推進產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辦學,也需要現代職業院校制度的支撐。對此,應由學校的教師委員會(教授委員會)負責選定合作的企業,設計合作培養的模式,評估合作的質量,進行以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的產教合作。
還需注意的是,落實職業院校自主權要著力避免空心化傾向,招生只是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環,辦好職業教育必須重視其內涵發展,包括大力加強師資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以及統籌區域內職業院校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以高素質技術技能培養滿足各方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