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中山市東升鎮東升小學 趙艷娟
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讓我們知道了淺表學習與深度學習的概念。簡要理解,淺表學習就是浮于表面的、被動的、虛假的學習;而深度學習是學習的真正發生,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我評價等方式使學習更具深度,并因此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和形成態度。
組文閱讀是圍繞同一個主題或多個議題,整合多篇文本展開教學,師生在比照、探究交流中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此種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語文教學單篇逐課推進的限制,已日趨成為閱讀教學的常態。但據筆者觀察,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對整合后的文本材料未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雖然把文章組合在了一起,但文章間的關聯性不大;或者,教師多注重對語文要素的提煉,而忽略對學生思維過程及學習成果的呈現;加之評價反饋形式的單一,導致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浮于表面,而無法洞察文章“組合的秘密”,致使討論焦點缺失。沒有思考、辨析的閱讀行為,往往收不到良好的閱讀效果。為此,筆者提出一些教學策略供大家參酌。
在組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閱讀水平,整合相應的文本資源,設計知識覆蓋面相對較廣、具有一定關聯性與探究性的學習任務,這樣可以給予學生參照比較的空間,從而引導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自主對多篇文本展開對比、探究、交流,進而形成更為積極主動的閱讀氛圍,使學生在閱讀體驗中形成更立體的認知。
例如,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家筆下眾生相”,整合課文《人物描寫一組》(《摔跤》 《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與《刷子李》。依據語文要素,提出具體的閱讀任務,如課文中的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了人物鮮明的特點?作者運用了哪些人物描寫方法來突出人物的特點?在《刷子李》一文中,為何作者花大量筆墨描寫曹小三?《摔跤》一文中,簡單的摔跤動作,作者卻寫得如此生動具體,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學生在一系列任務的驅動下,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探究與交流。在不同人物特點的對比與分析中,展開關聯性思考,逐步加深認知。
相較學習單篇課文來說,在組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把握與理解內容存在一定的難度。那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去繁就簡,達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呢?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當人的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需要更高層次的需求來替代,才能繼續起到激勵的作用。而以多元的、較為新穎的、操作性強的閱讀實踐形式作為成果導向,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閱讀思維過程得以呈現。如可以通過學習任務單、思維導圖、閱讀記錄卡、讀書批注、讀后感寫作等類似的可視性成果反饋形式,實施成果導向與反饋評價相結合的教學策略,以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進而促使深度學習真正發生。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時,依據單元導語中“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語文要素,筆者把選自“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四年級下冊3“向成長致敬”中的《我的朋友容容(節選)》《曹迪民先生的故事》《兩個小孩》三篇文章組合在一起,利用學習任務單,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并以此為導向,進行學習成果的反饋與匯報。如表1。
表1 學習任務單 —— 梳理文章內容
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梳理與感知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對不同文本中的人物特點進行分析與比照后,能總結出異同點,呈現出更為直觀的思維成果。
結構化的閱讀思維,能較好地構建人的閱讀思維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而結構化思維方式需學生刻意地強化練習,才會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習得思維方法,進而在生活中不斷運用,從而達到進一步發展自身思維能力的作用。
組文閱讀課型,圍繞主要議題進行整合,無論是“一篇帶多篇”,還是“單元整組閱讀”,文本素材多了,理解難度自然增大了,而結構化的閱讀思維,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整合后的文本進行有效閱讀。即讓知識以結構化的思維形式呈現出來,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篩選、對比、歸納、聯系、想象等,將文本中出現的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使之形成科學、系統的知識框架。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依據“了解課文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這一單元語文要素,筆者把 “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三年級下冊2“文化久流傳”中的《快樂的端午(節選)》《天壇》《客家土樓》《四大刺繡與它們的發源地》四篇文章組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每一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認識歸納、演繹的方法。
以《快樂的端午(節選)》中的第三自然段為例,從文本中描述粽子的相關語句歸納總結出,此段的主要內容為“粽子既好吃,花色品種也多”。這樣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提取信息,能夠把文本中的碎片化信息進行系統化的、結構化的處理與思考,逐步使文本內容在學生的頭腦中結構化、清晰化。
表2 結構化思維圖——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
在教學實踐中,問題引領是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引發學生一連串思考,開啟頭腦風暴的有效手段之一。課上,教師通過不斷發問,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內引發認知沖突,為其提供思考的對象和機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應對追問,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會得到更深入的發展,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從別人的應對中得到提升。同時,追問要巧妙而有梯度。開始可以設計相對簡單且有趣的問題,使學生逐步開啟頭腦風暴,而后再不斷發問。學生一一應對的過程,正是其思維逐漸深入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下冊 《田忌賽馬》與《跳水》這一組課文時,聚焦人物的思維過程,通過對孫臏當時思維過程的梳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在齊威王得意洋洋之時,田忌與其進行第二次賽馬,結果反敗為勝??蓢@以下問題進行追問。
1.孫臏用什么方法反敗為勝?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孫臏調換一下馬的出場順序就使比賽發生反轉。
2.孫臏怎么能想出如此好的辦法呢?學生在探究中會發現:通過田忌與孫臏的對話,可以洞悉出孫臏能想出這個好辦法的原因。
3.孫臏之所以如此胸有成竹,斷定自己一定能取勝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在探究中會發現:他之所以那么胸有成竹,有把握勝利,是因為他從之前比賽的情形看,齊威王的馬不比田忌的馬快多少。
再如,在學習《跳水》一文時,也可采用同樣的方法,通過追問來引發學生對船長想法的推測。如,當兒子快掉下來時,船長可能設想了哪些會出現的情況?
1.讓兒子往回走,但橫木太窄,不能轉身。
2.讓兒子原地不動,等人來救,但孩子已搖搖欲墜站不穩了。
3.往海里跳,海面風平浪靜,水手也會及時施救,兒子生還的可能性比較大。
綜上所述,在組文閱讀教學中,促使學生深度學習真正發生,可依據單元訓練目標、課文特點與課后練習題,整合關聯性強、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相關問題的驅動下,不斷地進行思辨并注重閱讀思維成果的呈現。要給予學生反饋交流的機會,再輔以結構化的閱讀思維,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相關知識點,使學生的閱讀思維具有可視性,逐步進入深度閱讀的思維狀態。這樣著眼于深度閱讀思維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感受力與理解力,使其思維結構更加完整,思維邏輯愈加嚴密,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