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是乎
很難想象,有一天“躺平”“YYDS”會和“覺醒年代”“強國有我”同框——又臨歲末,各大機構評選年度網絡熱詞,這些反差極大的詞匯就這樣勾勒出了當代年輕人的真實語境。以12月16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度十大網絡用語”為例,入選的分別是:覺醒年代、YYDS、雙減、破防、元宇宙、絕絕子、躺平、傷害性不高侮辱性極強、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強國有我。
這組網絡用語讀下來,幾乎能串聯起2021年的國民事件,也能勾勒出“90后”“00后”一年的內心起伏。如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所言:“年度熱詞折射出語言中所沉淀的價值觀念,也是觀察社會動向與文化生態的‘晴雨表’,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與代際記憶。”
有兩種方式可以解讀這份詞單。橫向來看,它囊括了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小我與大我。面對現實競爭,他們用“躺平”自我解嘲;碰到相左意見,一句“看不懂但大受震撼”足以消解戾氣;連“絕絕子”,也用一種可可愛愛的方式,取代了冗長的贊美模式。但年輕人不僅只有這些小情緒,他們也時刻關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變遷。建黨百年,誰沒有熬夜追過《覺醒年代》?誰又不曾在微博發過一句“強國有我”?年輕人用這些詞,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并參與了國家的每一個高光時刻。
縱向來看,這些網絡用語更是互聯網原住民敘事邏輯的轉變見證——網絡用語成為主流表達重要的一部分。2011年的“親”,是電商興起的印記,它是私人的、生活的;2015年的“顏值”,是社交媒體和娛樂產業噴發的印記,它是商業的、社會的;到了2021年,專屬青年文化的網絡用詞與國家大事破圈聯動。為奧運健兒和航天英雄打出一句“YYDS”,為抗疫天使和扶貧戰士喊一聲“破防了”,年輕人的圈層用語與家國敘事同頻共振,營造了兼容并蓄的話語場景,這何嘗不是一種“中國式浪漫”?
這種浪漫,是年輕人與時代的強烈共情——與其說這份詞單是兩個反差面,倒不如說是一種融合。它證明,主旋律和小確幸,紅色基因和圈層文化,是可以共存同表的。
網絡用語反映一段時期內社會的集體情緒,更是一個時代最新鮮、最年輕的群像寫照。從今年的刷屏熱詞看,這屆年輕人不僅是極具自我意識的一代,也是富有家國情懷的一代,這也是網絡用語能進入主流表達最根本的原因。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不論是自嘲式的“躺平”,還是激情澎湃的“覺醒年代”,都是真實的年輕人。他們直面生活不易,同時實現自我表達;他們可以笑談人生,同時滿腔家國情懷。
這樣的他們,也是這個時代的“絕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