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人物》“2021年度人物”,我們致敬中國航天人。
2021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中國航天事業拉開了探索九天的新篇章:4月,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中國人即將擁有在太空中的“家”;5月,天問一號探測器首次著陸火星并進行巡視探測,實現了從地月系到行星際的跨越;6月,航天員首次進入中國自己的空間站,三個月的“出差”時間刷新國人單次駐留太空最長紀錄;10月,首顆太陽探測衛星“羲和號”順利升空……
航天工程具有規模龐大、系統復雜、技術密集、周期長、風險大等特點。按是否載人,航天系統可分為無人航天系統、載人航天系統;按用途,可分為民用航天系統和軍用航天系統。
目前,中國重大航天工程有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即嫦娥工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行星探測任務等,每個大工程或者大系統又包含若干個子系統。同一工程由不同單位協作完成,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航天員系統的總體單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為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系統的總體單位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復雜的系統背后,是數量眾多的協同單位、生產設備及數以十萬計的科研人員。他們之中,有航天員這樣令人矚目的臺前“明星”,但更多的人是默默無聞的幕后工作者。為了一顆螺絲釘的安全、一個小數點的準確,他們在崗位上奮斗一生,直至青絲變為華發,仍舊胸懷牧星耕宇的凌云之志。
從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升空開始,中華民族拉開了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致力人類福祉的序幕。這是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造、不斷從0到1的探索之路。從1956年10月8日錢學森出任新成立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開始,一代代航天人還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強調指出,“我們培養造就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培育鑄就了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榜樣,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參與北斗系統研制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斗,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斗精神”“參與探月工程研制建設的全體人員大力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不斷攀登新的科技高峰,可喜可賀、令人欣慰”……
這些精神閃耀星河,也激勵著我們攻堅克難,勇毅前行。事實雄辯地證明,沒有人能卡得了中國航天人的脖子!
《環球人物》鄭重推選“中國航天人”為2021年度人物。我們向所有窮經皓首、接續奮斗,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