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摘要] 以統編教材語文三年級下冊《習作4: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為例,開啟習作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之路,旨在引領教師聚焦習作的興趣點,關注習作的訓練點,指向習作的運用點,重視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強化學生習作思路的指引,注重學生習作實踐的遷移,以實現學生語文實際運用能力的生長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習作教學;興趣點;訓練點;運用點
核心素養指向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下的習作教學應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以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可以說,習作所彰顯的語文綜合素養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緊扣學情特點,以《習作4:我做了一項小實驗》為例,筆者從習作興趣培養、語言文字訓練、語言實踐運用以及語文素養提升等方面進行了習作教學的探索與思考。
一、聚焦興趣點,重視習作興趣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習作教學中,興趣的價值更大。許多老師抱怨習作難教,許多學生抱怨習作難學。然而,這難教和難學之間是否存在著某些關聯呢?答案是肯定的。老師教得沒意思,學生自然學得沒興趣,彼此的興趣點都沒有在習作上聚焦。反之,如果教師聚焦學生的興趣點,重視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而學生也對習作感興趣了,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在教學《習作4:我做了一項小實驗》時,筆者正是依循著培養學生習作興趣的教學理念開啟整節習作課實踐的。就本次習作主題而言,做實驗是深受學生喜歡的習作內容,教材中甚至還列出了詳細的實驗步驟圖表,為學生明確實驗過程指明了方向。但是,書面化的實驗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為此,在上課之初筆者給學生帶來了一套實驗設備——“雞蛋上浮”實驗器材。將雞蛋裝在實驗盒里,依次傳遞,讓每一位學生都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與此同時,利用教學課件,還將科學課上學習過的關于做實驗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帶著學生溫習了一遍。這樣,學生對做實驗的興趣和了解應該是多感官的交融了。于是,筆者邀請部分學生當堂做起了“雞蛋上浮”實驗,將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了高潮。這種先以實物展示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又以當堂實驗的形式把學生帶入情境,給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生動課堂”氛圍,自然為接下來的當堂習作,乃至習作的拓展延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即便后續的習作難度層層疊加,但是由于學生的興趣早已被實驗深深吸引了,這種因為愛所以學的熱情自然會轉化成一種由內而外的習作動力。而這股動力,也支撐著學生在接下來的習作學習中撫慰心靈的倦怠。
習作教學聚焦學生的興趣點,重視習作興趣的培養,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和自由有趣的交流中消除心中對習作認識的抵觸心理,拉近與課本的距離,激發進一步學習的熱情和動力。或許,這就是興趣所帶來的直接教學價值。當學生對課堂學習產生興趣以后,一切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學生習作能力的生長和素養的提升也就看得見、摸得著了。
二、關注訓練點,強化習作思路指引
習作訓練點是寫好一篇作文的前提和基礎。在習作訓練點的引領下,一篇作文就有了思路和靈魂,自然距離好的標準就更近了一步。所以,教師在聚焦學生興趣點,充分調動學生習作興趣的基礎上,緊接著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培養關注習作訓練點的意識,強化習作思路指引,以便從習作外圍走進習作的內核。
課堂上,對每一個習作訓練點的關注、解讀和梳理,都為學生習作思路的打開和習作的深入指明了方向。例如,針對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步驟圖表,就可以安排學生先借助圖表回憶做小實驗的情景。實驗名稱是什么?實驗需要準備什么?實驗過程是什么?實驗結果是什么?實驗步驟圖表的每一步引領,自然就成了學生前進途中的一個個踏腳石。每一個問題驅動下的解答直指習作的思路,看來在這一張小小圖表的幫助下,學生的心中已經搭起了習作的“架子”。而這一“架子”正是實驗步驟圖表價值的重要體現。用心中的習作“架子”來匹配自己做過的一項小實驗,在一一對應中自然能學到做實驗的正確方法并找到自身做實驗的不足。與此同時,在教材中,還針對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例如,可以用“先……接著……然后……最后……”這樣的句式把做小實驗的經過寫清楚,還可以寫一寫做實驗時的心情、實驗中的有趣發現等。除了親自動手做實驗,也可以借助各種資料了解實驗背后的原理,讓實驗變得更加豐富。這些補充都可以讓純粹的實驗記錄變得有血有肉,更彰顯了習作的生機與活力,都是值得關注的訓練點,是寫好習作的重要思路。
就習作思路而言,教材中借實驗步驟圖表已經將實驗所需所做都羅列清楚了,學生只要詳細閱讀并參照執行即可完成簡單的小實驗,并將實驗過程有序記錄下來。但是,在實際教學時,筆者并沒有因為有了這份圖表而輕視課堂教學和引導的作用,而是以這份實驗步驟圖表為引領,給學生宏觀上的感知,再以指導學生觀察事物的變化、把實驗過程寫清楚為具體目標進行微觀上的點撥。在層層抽絲剝繭中,讓學生親自動手一條一條還原習作思路。而習作思路的得出,正是對本節課習作關鍵點的訓練和強化。凡此種種,比單純的告知有意義,更能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有助于學生對習作思路的吃透和實際寫作運用。這才是習作教學中值得訓練之處,是習作教學的價值所在。
三、指向運用點,注重習作實踐遷移
習作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會寫作文,那么會寫作文的意義又體現在哪里呢?那就是學會語言文字的運用。任何的學習最終還是要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在本次習作教學接近尾聲之際,筆者并不是簡單地布置學生完成一篇習作了事,而是以實際運用為引領,讓學生在具體的寫和實際的做中強化習作認知,遷移聽說讀寫的能力。例如,筆者先是讓學生根據課上所學說一說自己做過的小實驗或者自己打算做的小實驗,盡可能說清楚。然后,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按照剛才交流的習作思路寫一寫。最后最關鍵的一步,是在班級開展一次小實驗匯報比賽,請學生當一回小講解員,用學到的方法和本事給老師和同學介紹自己做過的一項小實驗。比賽結束以后,還可以將這項小實驗內容分享給父母和朋友。
其實,從習作例文的學習到初步的習作實踐,學生基本完成了從習作理論到習作實踐的轉變。而從整節課的教學來看,學生無論是對習作思路的把握,還是對小實驗內容的口頭交流,他們在習作運用中的表現都是扎實有效的,也是可圈可點的。那么,習作的運用點是否就真正達成了呢?其實,這還遠遠不夠。語文學習,尤其是習作學習,一定不是以停留在書本層面的充實、鞏固、提高、再提高的表現為主要的評判依據。其工具性的有效落實一定是跳出書本,遷移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用習得的習作本領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實踐。最后筆者布置學習任務,在班級開展一次小實驗匯報比賽,請學生當一回小講解員,用學到的方法介紹自己做過的一項小實驗,為的就是達成這一教學目的。從依照有形的方法簡單交流,到用好有形的方法詳細寫作,再到內化有形的方法交際說話,看似是說與寫之間的簡單轉換,實則卻是從書本到生活的一大步跨越。它不僅讓書面寫和口頭用實現了統一和融合,而且還為學生的習作實踐遷移指明了方向,最大限度地彰顯了習作的價值。或許這才是習作運用點的真正體現,既指向學生習作能力的生長,更推動語言文字的運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