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莉
[摘要] 課堂學習真發生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需要的。通過親身教學、課例聆聽,對課堂學習進行了調查,并思考得出結論:通過加工教材知識,提供合理情境,利用學生生成,設置核心問題,形成體系框架等策略,讓學生親歷學習歷程,讓課堂學習真發生。
[關鍵詞] 親歷學習歷程;課堂學習;真發生
親身經歷,方得其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學生在親歷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在課堂真發生,變教師“教什么”為學生“學什么”。熱鬧的課堂,如果只是學優生的舞臺,或者只是教師的夸夸其談,也只是假熱鬧、偽發生而已。
怎樣判斷學生親歷學習歷程了?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動起來,關注學習的過程,經歷知識演變的歷程,通過操作、交流等達到對知識的理解與收獲,而不只是走形式,走過場,熱鬧的小組合作。
一、加工教材知識,為學習真發生撒下種子
要讓學生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學習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學科學習。以數學為例,教材的編排是科學嚴謹的,每一個例題都是編者精心設計考慮的,這對學生的學習固然有利,但有時,適當地進行改造,或許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變教材為學材,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使得課堂學習有機會真正發生。
例如,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材中,對“角的度量”這一課,筆者在教學時沒有設計三角尺量角,而是直接進入認識量角器這一環節。四年級的學生對量角器并不陌生且基本都知道它是量角的工具。在學習度量長度、面積的時候,學生已經感受到由于沒有統一度量工具而帶來的不便,進而引入了新的度量工具、度量單位等。所以,筆者認為這些可以一帶而過。一位老師的課上,他通過讓學生在紙量角器上找角這一環節,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掌握量角的方法。其實,用量角器量角,就是將未知度數的角與已知度數的量角器上的角進行重合,進而得到未知角的度數。對教材的這一改動,可謂將量角的本質在潛移默化中教給了學生。
二、提供合理情境,為學習真發生調配土壤
學生在學習新知之前未必是一無所知的,有的學生已經很清楚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有的學生一知半解,也有少部分學生完全不知。此時,創設的學習情境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情境的設置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
例如,二年級上冊“認識平均分”一課,教師出示情境圖“一只小猴摘了6個桃”,提問:“你能把這些桃分成幾堆?”隨后學生利用手中的6個圓片動手操作。這一情境的設置,既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適合在動手實際操作中獲取知識,同時又對這節課的平均分做了很好的設計。正因為教師的問題是“分成幾堆”,而不是教材中的“分成兩堆”,所以學生一共給出了10種不同的分法,其中有幾種分法是在總結交流時得出的。這樣的情境看似把課本內容復雜化了,其實是真的符合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分6個圓片,這是學生在學前就可能掌握的技能,若僅僅停留在分2堆,對于絕大部分學生而言顯得過于簡單了。當設置成如上所述的要求,學生的興趣、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真正地融入這一情境之中。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來看,也確實如此。
三、利用學生生成,讓學習真發生向下生根
教學設計、備課、預設,都是教師的行為,是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在多年教學經驗的支撐下撰寫出來的。可是,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教師,面對的學生不同,其差異性也是教師不可控的。所以課堂上發生的一切,并不是教師都能預設到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生成便成了課堂關鍵。利用學生創造的作品,把握他們將要學習的內容,就成為學習真發生的一大環節。
例如,三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出發”這一課,例題中“以后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個條件是什么意思?學生通過畫一畫、寫一寫等方式進行表達。不同層次的學生表達的方式不同,有畫線段圖的,也有直接用算式30+5=35,35+5=40,還有學生選擇了5+5=10,30+10=40。同樣用算式來表示,但是所呈現的思維程度是不同的。在第二種算法中,可以結合線段圖更容易講清楚理由。利用學生的生成,化為己用,用之,研之,再思之。學生在兩種方法的對比中,理解兩者的相似之處,同時也很好地利用了圖,解釋了式,數形結合的思想隨之滲透。
四、設置核心問題,使學習真發生向上生長
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這一引導作用體現在設置合適的情境,提出適當的問題,問題是課堂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一節課教師、學生會提出各種問題,但不是每個問題都值得花時間去研究,也不是每個問題都能令學習真發生,一些簡答是非問題的呈現,學生可能就是隨意地點頭或是搖頭,沒有進入學習本身。核心問題的設置,才能將學習的發生引入深處。核心問題是教師在鉆研教材、教法,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這樣的問題能夠反映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難點,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究。
對四年級下冊“認識平行四邊形”,在一次研學探討活動中,筆者聽了這樣一節課,課上老師設置了3個問題: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高與三角形的高有什么聯系和區別?整節課就圍繞這三個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角度來看,這樣的三個問題正是核心所在。學生在自主研學、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在核心問題的引領下,真正進入平行四邊形的學習中。
五、形成體系框架,讓學習真發生枝繁葉茂
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和“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作為教師,要學會分析教材前后的聯系,形成一個大的教材觀。教師對教材有了整體的理解與把握,對知識點形成體系框架,在教學中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習真發生。
例如,四年級下冊“三角形”這一單元,主要學習的是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是可以從三角形遷移而來的,因此教材對于三角形的處理所占篇幅較多,而不僅僅是由于三角形本身所具備的特征較多。整體把握這一單元之后,在教學三角形相關特征的時候就不能局限于知識點的教學,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滲透。比如三角形的高的定義,要抓住其本質垂直于對邊,平行四邊形、梯形亦是如此。探索三角形邊、角的特征,以及對特殊三角形的研究,這一體系正是學習平行四邊形、梯形所需要走的路。如此分析,在三角形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領著學生學習,當這樣的學習真的發生后,在后續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學習中,學生能夠自己走下去,學下去。而且筆者在教學這一單元時也發現,學生能夠提出與平行四邊形、梯形特征相關的問題,并用所學的知識進行驗證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