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杜絕“第一學歷”歧視
近日,教育部在其官網上正式回應網友提出的“第一學歷”問題,強調國家教育政策文件及管理過程中從未使用過“第一學歷”概念。
在崇尚學歷文憑、重視出身背景、強調競爭篩選的社會文化中,“第一學歷”現象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屢見不鮮。學歷“查三代”,重點關注高等教育第一階段的學歷文憑(也稱“原始學歷”),對非全日制、專科、二本甚至非名校文憑的不同程度歧視,使得“第一學歷”成為了雇主選人與用人、個體升學與就業乃至落戶購房時顯性或隱性的“門檻”。在我國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進程中,若要堅決杜絕“第一學歷”現象,還需要教育部門、人力資源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教育部門應當主動、積極構建符合國情的國家資歷框架,以學習者的成長為中心,推進各階段學習與培訓經歷的整合融通,實現各類型學分的累積、轉換與學習成果認可,為資歷證書擁有者的成才、就業與發展提供綠色通道和展示平臺。人力資源部門應當推動出臺反就業歧視法、修訂就業促進法,從法律層面明確不得學歷歧視,明確學歷歧視的爭議處理和司法救濟機制。就更為廣泛的社會組織而言,需要建立起以能力與貢獻為導向的人才選拔與評價機制,真正具備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共同營造尊重人才的氛圍,努力形成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局面。(王頂明)
把網絡平臺變成育人陣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走出象牙塔,在青少年聚集的網絡平臺面向公眾開展知識普及和傳播,高校教師成為UP主(上傳視頻的人)日益受到關注。
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知識的傳播方式在變,青少年的學習方式也在變。面對這一現象,包括中科院院士、大學教授、青年教師、科研機構研究員等在內的老師們成為UP主,以充滿熱情的面孔、豐富多樣的形式,講述著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哲理與故事,讓知識變得更有趣,讓更多的學生愛上學習,可謂非常可喜、值得點贊的新氣象,也實現了把網絡平臺變成重要的育人陣地這一目的。(張貴勇)
用好紅色影視資源活教材
今年國慶檔,《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等多部紅色影視作品“燃動青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票房神話”。紅色影視經典不僅感動了無數觀眾,也引發了青年學生“邊追劇邊愛國”的熱潮,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活教材”。
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些優質紅色影視資源。把紅色影視作品“請進來”,作為素材和資源進入思政課堂,服務于教學,能夠克服純理論教學中存在的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的“痼疾”,從“可聽”到“可視”,將影像美學和思政教育對接起來,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內涵和思想活力。紅色影視“進課堂”,創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形態。這種內容豐厚、主題鮮明、時代感強烈的影視作品,才是符合課程思政教育需求的“金課”資源。(姜姝)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