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時候,老師們說他是學校最年輕的班主任,55歲的時候,老師們說他是學校最年長的班主任……
“人做正,課教好,把心掏出來,跟著時代走”,何軍海沿著自己總結的這十六個字教育感悟一路走來,收獲頗豐。
2016年,何軍海已年近五十,當年他獲得了第十一屆“蘇步青數學教育獎”,成為本屆“蘇步青數學教育獎”甘肅省唯一的獲獎者。2017年首批受聘嘉峪關市“正高級教師”,2018年獲“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2019年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2020年獲“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和“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2021年入選“教育部基礎教育數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人們常說“五十而知天命”,但何軍海似乎每年都有新成就。他的同事常常開玩笑說:“老何還是蠻拼的!”
是什么力量讓何軍海如此堅定前行?就是他對“課比天大”的信念堅守。從18歲上講臺到現在整整37年了,何軍海將此根植于心。他始終相信,教育的風景在課堂,學生的成長在課堂,教師的使命在課堂。
專心教學矢志不移
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從教37年以來,何軍海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教學研究中,他一邊保質保量地上好課,一邊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想方設法提高數學教學效率。“何老師講課,有一種神奇的魔力,他將所有的難題變成了‘攻城略地’的樂趣,不知不覺中便將我們領進了求知的忘我境界之中。聽他講課,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由不得你不全神貫注。”學生王城威在作文《我們的班主任》中這樣評價何軍海的數學課。

在嘉峪關市一中,何軍海以“課教得好”而聞名。枯燥乏味的數學總是引不起學生太大的興趣,但何軍海上數學課時的氣氛卻總是熱烈的。“他講課抑揚頓挫,語言干凈利索,板書漂亮整齊,講課思路清晰,不拘泥于課本,注重課本的遷移拓展,他總是能把看似復雜的問題抽絲剝繭般地化解成一個個步驟。他的課堂從來都是深入淺出、風趣幽默、引人入境的,他善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建構知識與思維間的邏輯體系,從而觸及問題的本質。在他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學生產生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何軍海的同事對此評價道。
“由于不斷地重復講課,做老師很容易產生怠倦情緒,所以我把每一節課當作一件作品來雕琢,認真寫好每一課教案,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教了30多年的中學數學,何軍海完全可以做到不備課,但是他并沒有這樣做。他說,課堂知識是重復的,但對于他的學生來講,是嶄新的,所以不論備課還是上課、課后輔導,都是不能重復的,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教法。就像演員一樣,何軍海把他的每一堂課都當作一次演出,精心地準備,賣力地演出,每一節課都追求對自己的超越,都追求演出的完美。
對于何軍海來說,重復不是單調,而是一種完美的單純。就這樣,何軍海上課的教室換了又換,何軍海教過的學生走了一茬又來了一茬,但他心中“課比天大”的信念卻始終不渝。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教育的真諦,是愛的教育。作為一名教師,何軍海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去關心和愛護。
2010年12月,何軍海去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十佳高中班主任頒獎大會歸來,早上七點下了火車,他沒有回家,而是背著鼓鼓囊囊的大包急匆匆地往學校趕。他想在學生上課之前,給所帶兩個班的學生每人發一串老北京冰糖葫蘆。一串串冰糖葫蘆,不僅透著甜,更含著愛。

作為班主任,何軍海時刻關注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情況。班里有的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何軍海并沒有直接給予物質上的幫助,而是請學生來家里吃飯,和學生交流談心,這種恰當好處的善良和柔軟就像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靈,潤物無聲。
何軍海所帶的學生小凱(化名)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孩子,但由于腿部有殘疾,要定期到蘭州更換假肢。有一次,小凱照常請假,而何軍海這天恰巧碰到小凱的父母,問他們怎么沒有帶孩子一起去,孩子的父母說那樣花費太大了。當何軍海給小凱打電話詢問情況時,得知孩子一路坐的硬座,而且在蘭州也一直在擠公交車,何軍海感到非常心痛和難過,當即給小凱說:“小凱,你上大學的第一張臥鋪車票,一定得是何老師給你買。”后來,小凱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考取了北京的一所高校,而何軍海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為小凱買了往返的臥鋪車票。
作為班主任,不管多忙,何軍海對學生的日常教育培養都從不放松。一個又一個的優秀學生在何軍海的教育下成長;一個又一個的后進生在何軍海的教育下樹立學習的信心。學習上遇到難題,學生們會去找何軍海輔導;生活上碰到困惑,學生們會去找何軍海談心。
在何軍海從教的37年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他如同冬日的暖陽,又如指路的明燈,他總是在學生迷惘困頓的時候指點迷津,在關鍵時刻助其一臂之力,為學生的高中生活填涂濃墨重彩的一筆。
肩負重任砥礪前行
打鐵還需自身硬,何軍海深知這個道理。為此,從教期間,何軍海從未停止過學習的步伐,在學科專業上通讀鉆研、學術教學上苦下功夫。作為甘肅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和甘肅省學科研究專家,何軍海近幾年主持省級教育科研重點課題4項,主持一般課題4項。其中課題《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數學教材中“閱讀材料”教學的開發與研究》獲得甘肅省第七屆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課題《基于合作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探索與研究》2018年獲甘肅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主編完成甘肅省隴原名師工作室研修成果《高中數學單元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何軍海的堅守和執著也感染著嘉峪關一中年輕一代的教師,80后年輕優秀教師甄榮就是何軍海的徒弟之一。“佩服何老師課堂上永遠都有新鮮的東西,讓我們年輕人始終都有勁兒跟著去學習。”甄榮說:“何老師的課堂語言十分幽默,不僅可以體現數學的精煉,還可以體現出數學的藝術性和美感。”
在工作中,何軍海充分發揮作為骨干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帶領青年教師扎實開展課堂教學改革,認真做好教師培訓工作。經他師徒結對的十幾位青年教師,如今都已成為嘉峪關市的骨干教師或學科帶頭人。
2012年,指導盧會玉老師參加甘肅省首屆高中數學“同課異構”教學競賽,獲得全省第一名;同年又獲全國高中青年數學教師優質課競賽一等獎;2015年指導青年教師甄榮參加首屆甘肅省高中數學單元教學設計課例大賽,獲得全省第一名。2014年12月,甘肅省教育廳命名成立“隴原名師”何軍海高中數學工作室,這不僅是對何軍海數學教育研究能力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為何軍海搭建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走出了盧會玉這位“80后”的年輕“隴原名師”;走出了甄榮、牛鵬羽等“甘肅省技術標兵”;走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高中青年數學骨干教師。2012年,何軍海將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5000元獎金,作為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啟動資金;2014年第三十個教師節,何軍海獲嘉峪關市促進教育發展特殊貢獻獎,將20萬元獎金中的5萬孝敬父母,15萬捐給學校用于建設“嘉峪關市第一中學學生讀書長廊”,既表達了一個普通公民的孝道美德,又體現了一位優秀教師的博大情懷。
嘉峪關一中優秀女教師盧會玉自詡為“喝著何老師燒的水長大的”。“每日清晨,何老師一定是最早到辦公室的,他將開水燒好,方便同事們使用。作為年輕的數學教師,何老師經常給我們搭舞臺,壓擔子,創條件,促提高,我們學到了敬業是一種責任、善良是一種力量、努力是一種態度、快樂是一種精神……”
業精于勤,貴于守。當一系列榮譽加身時,我們也看到:榮譽的背后,既是平凡的教學,又是不平凡的付出。在一個個耀眼的光環下,何軍海始終以一個知識分子的人格情操、高擎教學的畫筆,為雄關的教育事業涂抹新綠。
有人曾問何軍海如何評價自己這幾十年的教育生涯,何軍海淡淡地說道:“我們無法成為教育家,甚至都不敢說自己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默默地堅守自己的崗位,講好一堂課,帶好一個班,真誠關心每一位學生,努力解決每一個問題,僅此而已。”這不禁讓人想起袁枚的一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也正如何軍海用自己的數學專業術語寫下的對聯:數有虛實,不都總是談大小;線有直曲,哪能總是論長短。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