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小霞 李亞晉 何樂 張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闡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指導思想,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并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再次表明新時期國企改革始終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從提出國企改革到全面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皆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面,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適應市場化、現代化、國際化新形勢,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對此,本文通過對當前我國國企改革的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結合產權理論在國企改革和創新中的作用,給出了國企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產權理論的特點及作用
從理論發展來看,對產權問題的研究主要有兩種最基本的理論:一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產權理論,一個是以羅納德·科斯為代表的西方現代產權理論。馬克思產權理論是以生產資料所有權為核心而展開的,不僅包括所有權,還包括使用權、占有權、支配權和不可侵犯權等一系列權利。而現代產權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以羅納德·科斯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者在對正統微觀經濟學和標準福利經濟學的根本缺陷進行思考和批判中形成的。
馬克思產權理論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主要特點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最終要依賴于生產力的發展,認為資本主義私有財產起源于異化勞動,是人的勞動對象化的結果,私有財產的本質在于對他人勞動的無償占用。馬克思產權理論通過分析產權的本質、產權的基本范疇以及資本社會中的財產關系,詳細闡明了社會產權制度變化的發展規律,反映了私有財產制度最終會被公有制取代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然而,現代產權理論主要研究市場經濟中產權安排及其結構對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影響,它的理論基礎是交易費用,主要特點是著重從人們的交易活動出發,研究經濟活動中呈現出的人們之間的權利和利益的交換關系。羅納德·科斯提出的“任何穩定和完善的市場經濟都有賴于適當的法律制度安排”思想,始終堅持和不斷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基本經濟制度,這也是我們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把握的根本要求。
二、當前我國國企改革現狀及問題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高效率、增強活力,發展壯大國有經濟,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自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經歷了一系列改革??偟膩砜矗瑖衅髽I改革主要經歷有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78年到1992年的“放權讓利”和承包責任制改革;第二階段為1993年到2003年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抓大放小”引入競爭淘汰機制,提升國有企業的市場效率;第三階段為2003年到2012年的國有資本管理和深化產權制度改革,2003年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成立使得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深化階段;第四階段為2013年以來的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以適應國有資產資本化、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的發展階段和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發展趨勢,推動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的融合度不斷提升,經營效率大為改善。
經過40多年艱苦探索和發展,作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之一的國有企業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取得了重大進展,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一是我國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進一步規范,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框架,多數國有企業進行了公司化改造,從國有獨資的工廠制轉變為國有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其中一部分已成為上市的股份公司,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初步形成新的治理結構;二是在管理體制上,我國國有企業基本上實現了政企分開,企業已經初步成為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三是初步建立起職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由企業與個人共同承擔,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但也要看到國有企業改革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一是一些國有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現代產權制度尚不完善;二是一些國有企業管理混亂,公司法人治理結果不完善,委托代理機制不健全,內部人控制、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突出;三是一些企業黨組織管黨治黨責任不落實、作用被弱化;四是壟斷性行業的企業改革滯后,出現既得利益固化傾向,效率不高。
從以上國企改革現狀可以看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在取得成就的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問題。這其中既包含國有企業本身存在的弊端,也包括在改革發展進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從具體原因分析來看,一是當前我國國有企業管理水平不夠高,缺乏動態管理,致使服從上級的行政干預執行性管理偏重,靈活性較為缺乏;二是我國國有獨資和國家控股的企業占比較大,致使產權主體較為單一,產權主體多元化還需進一步推進;三是當前我國國內經濟和市場環境規范性不夠,市場競爭機制尚不健全,導致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不徹底。
基于此,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還需加大力度,要敢于改革尚未觸碰的實質問題,尤其是產權問題和國有壟斷企業改革,必須拿出真正能產生實效的政策和措施,既要改得動,又要產生效果。
三、產權理論在國企改革和創新方面的作用
無論國有企業改革采取何種模式,改革的目標最終都應該落腳在提高整個經濟系統內的資源配置效率。大多數理論家和實踐者都肯定了改制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但是以社會總福利作為衡量標準,在低競爭度的行業中,改制可能不利于社會總福利的改善。
在混合所有制企業順序進行研發及產量競爭的情形下,當企業中的非國有資本比重較低時,企業間主要進行產量競爭,此時更低的行業集中度所實現的社會總福利更高;而當企業中的非國有資本比重提高后,企業間競爭的重點將逐漸轉向研發競爭,在更高的行業集中度下,企業的研發投入將更大,實現的社會總福利也更高。在市場化改革后短期內,能夠進入市場的非國有企業數量較少,與只啟動混合所有制改革相比,雖然非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更高,但只有當混合所有制企業中的非國有資本比重超過某一比重后,市場化改革后短期內實現的社會總福利才會優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結果。在市場化改革后長期內,數量更多的非國有企業將進入市場,所能實現的社會總福利將高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市場化改革后短期內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
相對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國有企業由于所有制缺位以及代理問題在創新領域意識不足。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在國有企業中引入集體、民營、外資等非國有股東,能夠實現股東多樣性并增強股權的融合程度,非國有股東降低了國有企業的政治負擔、加強了對管理層的監督,提高了其決策權和話語權,解決了國有企業一股獨大、代理鏈過長等問題?;旌纤兄聘母镞^程中股權多元以及股權融合程度能夠實現異質股東之間的相互制衡,提升國有企業的創新水平。相對于集體性質的股東,引入民營、境外股東能更有效地推動企業發展。這是因為,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它在地方國有企業、政府放權意愿較強、競爭性行業的國有上市公司中更加明顯,而在中央國有企業、政府放權意愿弱以及壟斷性行業的國有企業中促進效應不明顯。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的股權多樣性以及股權制衡機制。它能夠通過抑制股東資金侵占來緩解代理沖突,進而提高企業創新水平。
結合現實經濟背景,國有企業改革路徑為首先對國有企業進行結構化改革,提高國有企業所在行業的行業集中度,進而在國有企業中引入非國有資本,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礎上啟動市場化改革,以更強的市場競爭壓力實現更高的研發績效以及資源配置效率。此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是有效的,其能夠帶來創新效率的提升,且隨著混合所有制改革進入深層次領域帶來的股權相融能夠提高企業價值,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四、結論
本文分析了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現狀和面臨的問題,基于產權理論的作用及特點,得到如下三點企業改革和創新發展建議:(1)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的必經之路,應繼續擴大其廣度和深度。宏觀上把握方向,微觀上把控質量,合理引入投資主體,積極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造,推進國有企業與其他所有制資本有序混合,從而將國有資本自身的資源基礎與其他非國有資本的知識溢出相結合,在根本上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2)在地方國有企業、政府放權意愿程度高以及競爭性行業中的國有企業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要真正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政府應著重推進分層、分類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國有企業結構調整使其趨于優化,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從而在時間和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加快國有經濟的高質量發展。(3)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的股權多樣性以及股權融合能夠抑制資金侵占、增強企業創新投入與效率并提升企業價值,因此國有企業應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進程中注重引入多元股東并形成股權融合機制,發揮股東之間的制衡作用,真正實現國有企業機制改革,激發企業活力,促進企業高質量轉型發展。
(執筆人:楚小霞 ?李亞晉 ?何樂 ? 張萌)
(作者單位: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