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念



【摘要】隨著城市的發展進程,超高層建筑的建設與作用也日漸重要,而超高層的使用功能各有不同,尤其以綜合性辦公類的超高層為主,其平面功能的合理、完整性代表著該建筑的使用效率,我們希望通過一個超高層項目實例的簡介能對自我設計工作做一個總結。
【關鍵詞】超高層綜合性辦公建筑;平面功能;平面設計與建筑體型的聯系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5.011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進程在不斷加快的同時也帶動建筑行業的發展,而城市的建設進程越來越快,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這就推動了一系列高層建筑的蓬勃發展,且隨著建筑的建設手段更新、進步,更多、更高的超高層建筑以勢不可擋的力量出現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超高層建筑的建設與發展不僅代表著當代建筑行業的整體水平與發展趨勢,也代表著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及高科技化,而綜合性辦公建筑的在一系列的超高層建筑中更占據主要地位,其平面功能布置會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就要妥善此類超高層建筑的平面關系,并考慮好建筑平面與立面體型的相互協調,以求達到功能完善、合理,建筑體型協調、美觀等設計要求。
南昌中央金融大街項目是我們主導設計并實施完成的第一個超高層項目,該項目地處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南昌市重要的行政、商業區之一。項目用地約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共29萬平方米,由9.7萬平方米超高層綜合辦公樓、5.7萬平方米高層商務辦公樓、6.2萬平方米商業以及7.4萬平方米地下車庫與相關配套設施共同組成。
1、基礎平面造型的選擇
南昌金融大街項目超高層綜合辦公樓共設計五十八層,其中屋面高度為249.7米,建筑構造頂部高度達271.9米,建筑基礎平面外形為正方形。
我們認為,建筑的首要功能即服務社會、服務人類,平面空間使用上的舒適性、完整性、流暢性應為設計中的重要標準;弧線形、多邊異形的平面造型在空間中有較多的變化,其外表、立面上也相應會有更多的細節與體型處理,但是由于平面中的異形會形成部分難以利用的死角空間,又或因外表皮的異形構造的需求而產生更多造價上的增冗,所以在平面功能使用優先的設計思路下,此類型的平面造型或許不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方形、正方形的平面空間在視覺上變化不多,不能給人以豐富、繁多的視覺空間想象,但往往是此類型的平面造型能將空間的利用最大化;在合理的模數參數下布置出最有效的平面功能空間,僅此一點,便是我們選擇正方形作為這棟超高層辦公樓平面造型的理由。
2、垂直交通與空間的并聯考慮
合理的空間變化能給單一的視覺空間帶來質的轉換——這是我們在針對這棟超高層辦公建筑做進一步設計時的考量。
垂直交通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好的核心筒功能布置能起到高效率、功能空間流暢合理的重要效果;金融大街項目的超高層辦公建筑共58層,屋面高度達249.7米,在此高度下,我們將電梯分為低、中、高三個區段,以期達到高效省時的交通效果,其中低區7臺電梯運行1~26層,中區5臺電梯運行26~42層,高區5臺電梯運行42~58層。該項目的核心筒被設計成四個相對獨立的區域,每個區域設有4-5部電梯,共18部電梯作為整棟樓的垂直交通系統,這樣的布置方式利于在上部空間中電梯分區運行完成后,該區域能獨立出來作為其他功能空間使用而不影響其余的交通組織,本案即在低、中、高區電梯分區運行完成后相對應的位置設計了高度不同的景觀內庭,合理地消化、利用了多余空間,并因此為正方形的平面造型增設了更多的空間變化,豐富了建筑內部立體空間的視覺效果。
3、建筑外立面體型與平面造型的綜合考慮
在一定經濟造價的考量下,我們對建筑外立面的設計沒有加入如幕墻、鋼結構等一些能更多豐富立面效果的設計元素,而是采用了平層小窗的序列性來塑造位于紅谷灘區CBD中心位置的超高層辦公建筑的儀式感及其穩重又跳脫的建筑趣味性;但是在這樣的立面構成下,我們純正方形的平面形態形成的最終建筑立面會相對呆板且沒有過多的視覺欣賞性,因此,設計中我們結合平面功能、建筑需求等要素,對建筑型體做局部變化,使其在平面功能完整且完善的前提下增加更多的建筑趣味。
本項目的超高層辦公建筑體量相對龐大,其中的暖通、給水、消防等設備需求也非常繁多,尤其是暖通的空調機組設備需分區設置,以滿足各樓層空調的正常、舒適使用,因此,我們結合設備需求,針對豐富建筑型體的目的,對平面造型自三十八層開始,向上呈螺旋狀進行局部幾何式切割,設計成室外露臺,作為設備平臺使用,以此化解設備分區的壓力,并豐富建筑型體的變化,而且,這樣的體型變化對于高層、超高層建筑的風力負荷,也非常有利;高層、超高層建筑要承受側向的風力,根據風速剖面的表達式計算,在正常的風壓狀態下,300米左右的高空風力非常強大,風速可達45米/秒,這樣的風力下,建筑將產生劇烈的晃動,但是我們通過平面幾何切割的方式,將建筑上部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層層縮進,每次縮進改變塔樓的寬度,使得風向混亂,在每個縮進層風遇到不同的建筑形狀,風旋渦難以形成。有效改變建筑物所受氣動荷載,減少大樓結構的風力負荷,減少大樓的總體造價。綜上,我們結合平面功能、設備需求以及風壓對建筑的影響等各方面因素,最終將建筑以螺旋式遞減上升的方式來呈現,在完善了平面功能的同時也增加了建筑外立面形態的趣味性。
結語:
建筑的形態可以多種形態呈現,在指定的條件下針對項目的特性做出相對合適的判斷與選擇,是建筑設計師的首要任務;個人淺見,在設計上我們不能因造型而造型,不能因造型去驅動平面,而是應以平面功能的完整、完善來帶動立面型體的產生與變化,從而使建筑真實地服務于社會。
我們有幸地加入這樣一個超高層建筑的項目中,也有幸,在設計思路與甲方的綜合條件的沖突下,能相對完整地呈現出我們的設計意圖。
參考文獻:
[1]范躍紅,黃宗襄,林振聲.超高層和大型公共建筑設計、施工與研究[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2]翟國強.超高層建筑的建筑設計理念——對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CBD超高層建筑國際招標方案的評析[J].建筑學報,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