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鈺舒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文化繁榮發展的前提條件,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僅是當代中國社會最主流的政治理想,也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傳承和延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是國家之根本,民族之靈魂,也是“天人合一”探賾演繹的延伸。“文化自信”是對自己所屬國家民族文化與價值觀的高度肯定。回顧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在其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這就更加突顯堅定文化自信在當下的重要意義。
一、追溯文化自信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建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1.泱泱中華,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它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態之一,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沒有隨著時間消亡,卻由于沉淀了生命的本質而歷久彌新。首先,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每個地區都經歷過不同的歷史變革,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傳承,形成了不同的風俗民情,創造出了多樣的語言、圖騰和文字,具有獨特唯一性。從黃帝創立干支紀年歷法到文王拘而演《周易》,再到孔子厄而作《春秋》;從朱熹的“格物至知”再到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種種經典,無不閃耀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智慧。其中“仁、義、禮、智、信、忠、誠、孝”仍然是當今社會所倡導人應具有的最重要正能量品格,因此,中華文化也具有長續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承載了璀璨的文化底蘊,包羅萬象,無與倫比。正因有這些文化,才能使中華文明長時間屹立于世界文明之顛。
2.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紅色革命文化。中國文化既是柔軟的,能夠兼收并蓄、海納百川,同時也是剛強的。中國近代,由于清朝政府剛愎自用,統治者懦弱無能,社會制度黑暗腐朽,中國從強盛的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處在被列強瓜分、軍閥割據、經濟疲敝、民不聊生的危急時刻,部分國人對民族文化自信產生了動搖,社會進入了迷惘頹唐的境地。無數愛國的志人義士在風雨如晦的時代苦苦探尋解救中國的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拋頭顱、灑熱血,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人用最炙熱的靈魂血性譜寫了一曲曲偉大而悲壯的贊歌。無論是《論持久戰》中科學智慧的戰略思想,抑或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的致勝法寶,還是南泥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它們都播下了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種子。井岡山、長征、延安、西柏坡……這些名詞早已與革命精神緊緊聯系在一起,深深烙印在共產黨人的腦海里,是共產黨人堅強不屈,百折不撓的重要體現。紅色革命精神是頭頂青天、腳踏實地的剛強戰斗精神,也是拼搏進取、堅定不移、勇于擔當的大無畏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的自信,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來源之一。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黨和國家行動和發展的重要行動指南。堅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性質,深刻領會其科學論斷的文化精神內涵。中國共產黨一直秉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科學發展理念,自始至終落實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任務。建國初期至上世紀70年代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我們不僅沖破了國內外反華勢力不斷干擾和破壞的枷鎖,硬是將一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國家建設成為生機勃勃、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還基本完整建立了社會主義工農業生產體系和科學技術體系,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魄力。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探索實踐,“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等區域改革相繼成熟的例證,是全國各地經濟建設發展風貌突飛猛進的縮影。這場從農村開始突破,并隨之迅猛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的改革,就是要通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實現國家現代化,從而實現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目標,不僅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賦予了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新的生機和活力。
二、拓寬文化自信之“流”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群雄并起,利益紛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結成的“小圈子”,針對中國自主選擇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圍追堵截。但人類文明的發展創造,不會因一群“蒼蠅”嗡嗡叫而停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勢,更不可能因幾只“螞蟻”小打小鬧而撼動。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為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為堅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礎。那么,如何堅定文化自信?
1.認同與超越——文化自知與文化自省。文化自信來于文化自知與認同。文化自知是對自己國家或民族文化最深層次的了解。我們既要認識到中華民族具有的燦爛輝煌文化,又要清楚可歌可泣的紅色革命文化,也要深刻理解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些都是我們新時代文化自信的主要根基。但文化自信不是紙上談兵、虛夸自負,更不是墨守成規。文化自信立于文化自省。所謂文化自省,就是對文化的重新審視,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文化,是區分不同層面文化的必要途徑,也是引領文化向積極的、正面的道路發展的關鍵。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是否能永葆活力,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文化的自我審視。文化的發展趨勢與其說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態勢,不如說更像是海浪從涌起到達頂峰,最后回退沙灘并留下痕跡且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這是一次篩選,也是一次自省。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優秀與糟粕兩面,有了自省的過程,就能夠糾錯、保證文化的鮮活性。正如撐起反腐敗大旗,“老虎蒼蠅一起打”就是黨內文化的一次深刻自省,是文化污垢的醒世滌蕩。中華民族文化正因為有了自我審視的批判,才能在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保持獨立性,從而不斷地發展和創新。
2.力度與維度——文化倡導與文化交流。堅定文化自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經之路。我們必須在新的形勢下迎接新挑戰,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首先,國家要從宏觀政策層面大力扶持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發展,將古典優秀文學作品納入學生必修課程;弘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謙恭勤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一系列正能量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其次,要加大力度,多方面、多層次、多維度與各國人民、政黨及社會團體進行廣泛交流學習,向世界推介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治國理念和政策措施;推介四十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經驗和精準扶貧的成功事例,為世界人類發展提供可借鑒的軟實力經驗。當我們的文化能夠展示到更廣闊的范圍和世界,那就意味著中國人民更加自信和更有信仰,國家就更加強大更有力量。
3.創新與發展——文化改革與文化建設。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深化,西方外來文化在中國廣泛傳播,其中不乏有反華勢力企圖實行文化侵蝕,專門針對年輕人宣揚所謂的西方價值觀,削弱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進而動搖中國政治和經濟的思想根基。文化侵蝕和顛覆讓我們的文化危機四伏,要在全社會動員倡導堅定文化自信,必須要有效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為中國文化發展指明方向;二是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通過探索文化的不同表現形式和挖掘更深層次的精神內涵,不斷推動文化新興產業發展;三是完善公共服務文化體系,創新服務理念和管理模式,積極推動文化宣傳和普及科學教育,促使文化更加適應經濟發展新態勢,為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奠定堅實基礎。
三、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文化有強大的底氣,有清醒的自信。為此,我們要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成為國人精神面貌的標識,成為走向世界的名牌。如今世界局勢風云變幻,又遇上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圍內蔓延,世界經濟停擺,人類的生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要想抵御這種全球性病毒對人類的傷害,世界各國只有通力合作這一條道路。當今中國倡導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一帶一路”的戰略,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展示。我們只有保持戰略定力,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不斷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在復雜的國際競爭環境中,縱橫捭闔、鷹擊長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才能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廣州珠江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