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清
【摘要】好習慣和家風之間有什么關系?什么樣的家風才有益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用什么樣的對策來使優良家風得以更好地傳承?這都是“家風效應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中的類型與對策”這一課題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著重從優秀家風的內容、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以及關于家風現狀與家風效應的相關調查和對策幾方面展開論述,對探討家風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家風效應;行為習慣;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30—02
“家風效應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中的影響與對策”是甘肅省“十三五”規劃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本課題主要通過家風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影響的實踐研究,探索符合時代要求的、積極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良好習慣培養策略,以期為幼兒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切實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優秀家風的內容
優秀的家風會對幼兒的一生產生影響,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家庭和睦、鄰里友善、尊老愛幼、重禮謙讓、勤儉持家、寬容博愛、好學上進、孝敬長輩、善待他人、愛惜糧食、熱情好客、坐立有姿、夫妻互愛、摯愛家國、自律自強、同情弱者、言語謙遜、兄友弟恭、處事有規、樂于助人、不溺子女、充滿情趣等。
二、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內容
結合幼兒行為習慣的實際情況以及年齡特征,應重點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及禮儀習慣,如,飯前便后正確洗手、飯后漱口、保持五官身體清潔、正確使用毛巾、保持環境整潔等[1],以及飲食飲水習慣、睡眠習慣、排便習慣、文明禮貌習慣。包括“您好”“請”“謝謝”“對不起”“請原諒”等文明禮貌用語的使用,見人能主動熱情地打招呼,禮貌地回答別人的問話;舉止文明,懂得謙讓,與人友好相處;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知道簡單的交往禮儀等[1])。同時,具有參與學習和活動的興趣,能集中注意力,專注于某一項活動;養成讀、寫、坐和握筆的正確姿勢[1];愛護公共財產,會整理玩具用品等;愛幼兒園、愛身邊人,與身邊人友好相處、活潑樂觀、與人為善等也是幼兒良好習慣與品行的體現。
三、關于家風現狀與家風效應的相關調查分析
我們先把幼兒按不同行為習慣表現進行分類,再對這些不同分類的幼兒設置問卷進行調查,分析成因并形成總結性文字資料,從而更好地指導研究。
1.調查類型:活潑、善于表達、樂于分享、能與他人友好相處的幼兒(發放調查表50份,收回有效表48份)。在這種家庭中,家長的性格開朗、興趣廣泛的占96%;家庭氛圍溫馨、夫妻和睦,從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家庭成員有矛盾能和平溝通解決的占91%;能尊重孩子,對與孩子有關的事能征求意見,民主行事的占86%。
通過調查我們得出:這類家長開朗的性格、廣泛的志趣、和睦的家庭成員關系、民主的行事作風是幫助幼兒形成良好性格特征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種家庭的幼兒有一個共性:喜歡在人多的地方表現,不管平時表現得多么乖巧,但只要家中來客人,必定愛“一通胡鬧”。對于這類幼兒,家長和教師要善于引導和利用他們強烈的表現欲,除了經常提醒他們客人不喜歡打擾外,可以適當給他們在客人面前朗誦詩歌、表演節目、完成任務的機會,并對他們在展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律、禮儀、大方得體等方面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久而久之,這些幼兒在行為習慣的表現方面將會更優秀、更具模范帶動性。
2.調查類型:自私、小心眼,愛打小報告的幼兒(此類幼兒人數確定了30位,調查方式是家訪)。此類幼兒不會聽大人指令性語言,行為隨意不受約束。調查發現,他們的家長都有一個共性:脾氣暴躁、強迫傾向嚴重,孩子稍不順從便非打即罵。能夠常與孩子談心溝通的家長只占14.5%,夫妻雙方做生意的居多。此種家庭中家長工作忙,很少會陪孩子玩游戲、聊天,缺少對孩子行為的約束;部分孩子經常被帶到生意場所,不加約束地瘋玩,沒有人監管并告訴他們哪些事該如何去做,需要守哪些規矩。此種環境下成長的幼兒,行為一旦與別的幼兒產生抵觸,就會記仇甚至“惡人先告狀”。
對于這類幼兒,教師應先對其家長進行正面引導,讓他們意識到孩子的問題,并多抽時間和孩子共處,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專注做事、大度與人交往的良好品性;還要引導家長從教育方式上找原因。
3.調查類型:內向、孤僻、行為緩慢,對任何活動都提
不起興趣的幼兒。對這類幼兒的家風信息,課題組分三次摸排固定了20位幼兒進行入戶調查,以切身感知幼兒的家庭氛圍,找準家風與幼兒行為的聯系,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對策。家訪中我們捕捉到此類幼兒家長的共性:三歲前,很少或從不關注培養孩子言語行動的發展,家中成員間溝通不足、沉默有余。家訪教師也明顯感受到被訪家長的不善言談,甚至有的家長當著教師的面頻翻手機,并不把孩子的問題置于擺弄手機興致之上。
課題組教師經過幾次商議,給這些幼兒的家長加了微信群,不定時給他們發一些活潑輕松、幽默風趣的家庭生活趣味片和節選的中央臺《中華好家風》節目視頻,讓他們觀看,并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在群里語音留言,談感想,說體會;還將同班中性格開朗、家庭民主、和睦健談的家長介紹給他們,讓他們互留聯系方式,并建議一起出游玩樂。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一類型的幼兒在習慣養成方面的轉變是最大的,尤其在參加活動方面,這些幼兒都能和同伴一樣表現出濃厚興趣,興趣又促使他們找到更多的共同話題,內向、孤僻的性格有了很大改觀。
4.調查類型:對幼兒進行“童言無忌”式家風調查(抽取10名)
(1)問題:印象中你的爸爸媽媽給爺爺奶奶洗過頭、洗過腳嗎?(洗過的只有25%,肯定答復沒洗過的71%,不能回憶出洗或沒洗的占4%)
(2)問題:爸爸媽媽最近帶你去看望爺爺奶奶是什么時間?(65%的幼兒回答的時間已經超過一個月,一半的幼兒是由爺爺奶奶帶的,其中,常來看望孩子和爺爺奶奶的家長占少數)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這些幼兒的父母對長輩很少或無暇給予更多的關愛,電話視頻中的問候多于實際行動。為此我們在幼兒園領導的支持下,選擇“婦女節”“重陽節”“元旦”“中秋”等傳統節日,設置親子游戲、親子孝道任務請家長參加或完成。兒童節的時候還編排了老中青家長參與的節目《中華孝道》和《孝之韻》,家長和孩子同臺演出,將感恩父母、傳承孝道、踐行當下體現得淋漓盡致,對幼兒及家長也起到了震撼心靈、感念孝道的教育作用。
(3)問題: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會在飯前洗手嗎?是否提醒你飯前便后洗手?你的父母會天天洗腳洗襪子或提醒你洗嗎?(為了避免被詢問幼兒受其他幼兒答案的影響,因而采取單獨詢問的方式進行)
匯總得出:家長一般都會提醒幼兒飯前洗手,有30%的幼兒已形成自覺行為,不需要家長提醒。父母都有飯前洗手的意識,但爺爺奶奶做得相對差一點。62%的幼兒回答家長會天天洗腳、洗襪子。可見,現在人們對衛生習慣的養成已很重視,家中成人講究衛生的習慣已很好地潛移默化到了幼兒身上。極小部分衛生習慣不好的幼兒,我們通過家園共育,定期檢查、評比,家長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以及衛生小常識“毛毛細雨常常下”的主題教育活動,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4)問題:生活中遇到殘疾人你會模仿、嘲笑他嗎?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你會怎么做?講述一件你的家長或你幫助他人的事情。
這個問卷是在大班幼兒中進行的,大班幼兒已具備初步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記住所經歷的事情,并將大致情形表述清楚。我們選60位幼兒作為問卷對象,家園配合完成任務。教師完成問題詢問后,反饋給家長,家長完成幼兒口述事例的記錄。這個問卷,60位幼兒的回答都很令人滿意。優秀的家風應該浸潤到幼兒幼小心靈,讓他們承擔傳承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在后續的研究中我們很注重家風繼承的策略探討。譬如,會請家長搜集身邊人互幫互助的實例,在家長微信群里進行一月一次的“助人好故事”講述;同時布置家長給幼兒講雷鋒故事的任務等,強化家風對幼兒優秀品質培養的踐行力。
這些研究讓我們看到,家風效應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中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一課題的研究過程意義非凡,有實際的實踐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妮.幼兒行為習慣的有效培養[J].幼兒教育,2018.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家風效應在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中的影響與對策》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709)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