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雄
【摘要】名著是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象征,閱讀名著在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近距離接觸大師,品讀名著,從名著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實現個性發展,開啟智慧之門。本文將從閱讀教學中設置名著導讀的意義及策略出發,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生;閱讀教學;名著導讀;閱讀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1—0140—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規定,初中階段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年閱讀二三部名著。”而且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這一規定不僅在閱讀量方面做出了要求,而且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等方面做出了要求[1]。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名著導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能力,可謂好處頗多。
一、閱讀教學中設置名著導讀的重要性
1.順應改革發展,提高教學效率。我們知道,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學生增強語文素養的關鍵部分。事實證明,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僅憑課內有限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引入名著導讀[2]。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示范性,學生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有助于提高語言積累和閱讀能力,而名著可以稱之為文學作品的典范。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設置名著導讀,不僅順應了語文教學改革,而且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2.培養學生語感,提高寫作能力。名著是標準的語言藝術作品。通過大量閱讀名著,能夠增加學生的文字感受力,刺激學生的語言感知力。長期堅持下去,能夠使學生掌握語言規律,培養語感。
此外,學生在閱讀大量名著的同時,能夠積累可觀的詞匯量,慢慢形成個人的語言思維,提高寫作能力。名著中的選材、構思、立意、描寫方法等,都是作者經過反復推敲后的結果。學生在名著的熏陶下,會不知不覺提高寫作技巧和寫作方法,最終提高寫作能力。
3.陶冶學生情操,錘煉學生品質。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這與當下一些充滿暴力和思想萎靡的網絡小說截然不同[3]。名家們在創作時,往往將人物的思想、品德、理想不留痕跡地滲透到故事情節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陶冶學生的情操,錘煉學生的品質,使學生意志品格變得更加堅韌和頑強。
此外,名著中深刻的思想,也為提高學生的個人品位和人生閱歷奠定了基礎。學生在閱讀名著時,可以游走于復雜多變的社會中,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品嘗到人間的酸甜苦辣,這對提高學生的個人品位和人生閱歷具有重要作用。
二、運用名著導讀課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策略
1.教會閱讀方法,激發閱讀興趣。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說激發閱讀興趣是積極閱讀名著的前提,那么教給正確的閱讀方法就是開展廣泛閱讀的基礎。名著導讀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主動去閱讀整本名著,因此教師在傳授閱讀方法時,就應該著眼于整本書閱讀的方法。一部經典名著往往需要閱讀幾遍才能體會其中的精髓,這就需要學生在不同時期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包括精讀、略讀和速讀等。
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勾畫批注的方法。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的過程中有不懂或者有靈感的時候,應該及時勾畫和批注,這樣才能做到邊讀書邊思考。但是勾畫不是簡單地隨便亂畫,勾畫的內容應該是文章的疑點或者重難點。批注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當下的思考、感想,也可以是對文章結構、內容、寫作手法的總結。
2.開設閱讀課程,保證閱讀時間。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學習壓力比較大,學習任務比較繁重,此時如果僅僅依靠學生的自律往往起不到較好的閱讀效果。運用名著導讀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興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和學生長期堅持下去,而保障學生的閱讀時間是重中之重[4]。對此,教師應堅持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以課內帶動課外,幫助學生規劃好閱讀時間。教師可以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使學生快速進入閱讀狀態,在閱讀課上有所收獲。長此以往,學生會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加課外閱讀興趣。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一文前,筆者利用星期四下午的閱讀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要求學生在不懂或者有想法的地方做出標注,至少標注3-4處。如此做就是給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實現閱讀后的思考,做到“好好讀書,細細讀書”。因為有了上面的步驟,學生對《孔乙己》有了初步感知,上課時更易于抓住主題。
3.通過故事導讀,激發閱讀興趣。每一部名著都有比較精彩的章節,讓人讀后欲罷不能,流連忘返。教師在名著導讀時,可以選取這樣的精彩片段,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朝花夕拾》這部名著共有十篇文章,有的寫人,有的敘事,有的議論,其中寫人的文章生動有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時,教師如果把靜態的精彩片段推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往往起不到很好的閱讀效果。如果教師將這些精彩片段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學生一定很感興趣,想知道書里的其他部分都寫了什么,并在課后積極主動閱讀。又如,《五猖會》一文中記敘了作者小時候去看五猖會的情景。想到恰逢如此盛大的廟會,作者興奮得不得了,結果正要出發,父親卻命令其背書。等作者在父親面前“夢似的”背完后,對去看廟會也提不起興趣了。這篇文章雖然語言簡單,但把孩子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把人物的心理刻畫得十分到位,以這篇故事化的文章作為導讀,往往能激起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
4.運用影視資源,激發閱讀興趣。如今,很多經典名著已經被翻拍成影視作品,這就為教師開展名著導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個別影視資源為了達到戲劇沖突和迎合大眾口味的目的,往往和原著存在一定差異。對此,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名著和影視作品之間的差異,包括兩種藝術作品的優點和缺點,讓學生寫讀后感,進一步深刻感知名著[5]。通過比較學生意識到,影視作品通過聲音、畫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感受,但是文字作品幫助我們發散了思維、拓寬了想象空間,帶我們更直觀地感受優美的文字。可以說兩者各有所長,但是影視作品永遠不能取代閱讀經典名著的感受。
例如,看了《西游記》的電視劇版本,學生會產生閱讀原著的強烈愿望;看了《紅樓夢》的電視劇版本,會急切地想讀黛玉的詩。此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契機,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閱讀,保證學生的閱讀量。
5.多元評價方式,激發閱讀興趣。在名著導讀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但是反觀單一的評價方式發現,這種評價方式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對此,教師要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激發閱讀興趣。
在讀完一本書后,學生一定有很多想法和觀點希望與人溝通、交流。此時,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讀書交流會,為學生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讀書交流會的形式可以豐富多彩,包括知識競賽、快答快問、辯論賽等等。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評價語言需要中肯、正確,及時發現學生觀點中的閃光點,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對于學生觀點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要足夠寬容,肯定學生另辟蹊徑的同時,給予正確引導。這種交流可以使學生及時抒發自己的感情,汲取他人的閱讀成果,拓寬視野。
總之,名著導讀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一定要正視名著導讀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科學運用名著導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參考文獻
[1]龔鳴.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探究性學習探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11):86.
[2]魏影.初中語文名著導讀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10):56-58.
[3]李彥景.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探究[J].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178.
[4]蔣敏.初中小說整本書閱讀教學困境及策略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5):40-43.
[5]王君.基于核心素養下初中生名著閱讀興趣培養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7):79.
(本文系2019年度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運用名著導讀課提高初中生語文閱讀興趣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WW[2019]GH152)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