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曼 ,張健偉
(1.畢節市農業機械研究所,貴州 畢節 551700;2.畢節市農機安全服務中心,貴州 畢節 551700)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質量將直接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貴州的水文地質條件特殊,復雜的山區環境嚴重制約了傳統農業的發展,也為現代化農業帶來了阻礙。為此,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因地制宜地發展山地農業,積極推進貴州山地農業機械化發展,為實現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貴州省位于云貴高原東側,高原山地為省內主要地形,該區域的平均海拔高達1 100m。貴州省內,山地和丘陵是最為常見的地貌,二者的面積占貴州省總面積的92.5%;而且,省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充分,省內61.9%的區域都屬于凱斯特地貌。從貴州的整體地形地貌情況來看,山地、水體和田地的面積比例為8∶1∶1。現階段,貴州省的農用地總面積為22 124.03 萬畝(1 畝約等于667 m2,下同),其中,林地占地面積為133 99.90 萬畝(60.57%)、耕地占地面積為6 801.13 萬畝(30.74%)、園地占地面積為245.69 萬畝(1.11%)、牧草地占地面積為108.71 萬畝(0.49%),其他農用地占地面積為1 568.60萬畝(7.09%)。從貴州省的農用地結構上來看,耕地資源短缺問題嚴峻,大面積的山區與喀斯特地貌也導致當地耕地地塊規模小,難以實現大規模耕種和機械化作業。不過,貴州的氣候條件十分特殊。在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之下,該地區冬暖夏涼,光、水、熱配合良好,且受山體影響垂直氣候差異大,極大程度促進了物種的多樣性,也為發展立體農業提供了先決條件。當地生物資源種類豐富,地方品種繁多,工農業污染小,生態環境十分優越。
“十三五”后,貴州省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到了進一步深化,為山地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了巨大幫助。現階段,貴州省著力打造現代高效山地農業發展模式,力圖以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構建現代高效農業園區和打造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路線、提高該地區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實現增收增產與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2019 年6 月,貴州省政府出臺了有關于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使得該地區的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截至2019 年年底,貴州省的農用機械總動力已經達到了2 962.71 萬千瓦;全省共使用200 臺大型拖拉機、184 00臺中型拖拉機、124 100臺小型拖拉機,拖拉機配套農具23 900 部,農用水泵618 300 臺,聯合收割機3 369臺。與2018 年相比,貴州省農業生產環節的農機用量得到了大幅上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基于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和機械化生產方案,貴州省在2019年的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4千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為2 709.41千公頃,產量為1 051.24萬噸;稻谷、小麥、玉米、的播種面積分別為664.72 千公頃、137.22 千公頃、530.598 千公頃,產量分別為423.83 萬噸、32.98 萬噸、232.30 萬噸;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為782.15 千公頃和254.94萬噸。
雖然,貴州省不斷出臺輔助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的政策,也在不斷宣傳和倡導省內農民選用機械化生產方式,但貴州農業現有的機械化發展水平仍然難以滿足其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1]。在實際作業環節,貴州省內農業生產的單位面積農機化水平以及農機動力仍然低于國家平均水平,貴州省發力發展的辣椒、茶葉、食用菌產業和傳統糧食作物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水平仍然難以滿足現實要求。同時,當地復雜的地形地貌條件,也對農機裝備的應用造成了干擾,農業機械的實用性以及其適應性都有待提升。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農機投入少、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接受度不高以及農機專業服務體系服務能力低等問題也同樣制約著貴州省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
為了推進貴州省山地農業機械化的高效、長遠發展,相關工作人員應該著眼于現有發展困境,結合貴州地區的農業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地打造農業機械化發展路徑。
政府部門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在推進貴州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引導和扶持作用,保證當地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步入正軌。現階段,貴州省出臺了具有普惠性質的農機購機補貼政策,以中央財政補貼為例:耕地機械鏵式犁、旋耕機、深松機的最高補貼額分別為6 500元、15 100元、4 900元;整地機械起壟機、鋪膜機、聯合整地機的最高補貼額分別為5 500元、3 500元和10 000元;種植施肥機械的最高補貼額為9 000元。2018年,省級農機專項項目資金為1 000萬元,雖然中央財政和省級資金都在向農業機械領域傾斜,但是現有的政策與資金扶持方案卻并不具備針對性,無法切實滿足貴州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實際需要。為此,政府部門應該針對當地的農業生產情況,為其量身定制扶持政策與資金扶持內容,節約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比如,大力推廣農機購置補貼產品自主投檔平臺,開展數字化補貼管理;強化農機補貼申報APP的廣泛應用,增強補貼政策便民性和惠民性;深化政策傾斜,提高農機補貼份額,降低農機應用成本,為農業生產提供機械化支持[2]。
貴州省農業地勢特殊,常用的農業機械并不能完全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所以,相關人員既需要合理選用農機,又需要積極開展農機科研與試驗,為有效提升農機適用性、豐富性奠定基礎。在實踐中,貴州省應該加大山地農機科研資金投入,保障該項目資金的專款專用,著力提高農機試驗示范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以及企業還應該著力加強農業機械化技術研發,將科研經費投入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技術的研究當中,使農業生產技術能夠與農業機械配套使用,共同為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奠定基礎。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樣是發展貴州山地農業機械化的重要方法,當地喀斯特山地分布廣泛,缺乏平原支撐,導致耕地坡度大且分散,非常不利于開展機械化作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大力推進當地的耕地宜機化整治,從完善農機化基礎設施的角度出發,為實現全面機械化生產奠定基礎。在此環節,貴州省政府必須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加強資金投入與政策扶持,依據山地農業生產的農機化作業要求,建設配套的農業基礎設施。比如,完善山地農耕區域的機耕道、排灌溝渠,打造山區生產便道和農業機械存放點,為保證農業生產機械可以在山區耕地上順利使用做好充足準備。
在這一方面,貴州省可充分借鑒國內外的優秀經驗,著力提升山區耕地的宜機性。比如,借鑒重慶地區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經驗,通過連片治理、平整土地、小田并大田等方式,全面開展貴州省的山地農田宜機化改造。同時,還應該建立標準規范、強化試點示范,以高品質、高效率的方式補齊當地的山區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短板。
雖然中央財政和貴州省政府都為當地山區農業機械化提供了資金扶持,但許多農民對這些惠民政策知之甚少。而且,部分農民的耕地面積小,耕作模式原始,對農業機械的接受度并不高。當地農民的不配合一定程度阻礙了山地農業機械化發展,所以深化農業機械化教育培訓十分必要[3]。在此環節,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幫助當地農民樹立機械化生產意識,從而著力改變當地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比如,打造“線上+線下”的多層次、多元化宣傳教育模式,政策宣講、理論講解、實踐指導和保養維護經驗傳授,打造全面培養體系;積極引進專業技術人才,打造高素質農業機械化指導團隊等。
面對當前部分地區農業機械化服務相對落后,對農機行業可持續發展造成阻礙的情況,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優化農機服務體系的方式加以解決。具體來說,在當前機械化農業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農業機械的發展程度受到了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限制。現階段,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完善已經成為提高農機使用率、解決當前勞動力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4]。舉例來說,為進一步提高當地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帶動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首先,貴州省某村政府通過建立農村農機合作社、重點培養農機大戶樹立典型等方式,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令當地居民對使用農機的優勢有著正確的認識,從而達到推廣農機的目的。其次,為進一步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步伐,該地政府利用網絡平臺,建立了完善的農機作業網絡服務體系,鼓勵周邊地區的群眾利用網絡平臺了解當地農機的工作情況,從而令本地農機跨區作業,令周邊地區認識到農機技術應用優勢的同時,達到提升農機擁有者經濟收益的目的。再次,由于該地區水稻、馬鈴薯等作物的種植面積比較大,為進一步提高農機的利用效率,該地政府積極探索水稻、馬鈴薯等作物全程機械化操作的技術,從而達到提升當地種植戶應用農機積極性的目的。
綜上所述,推進貴州地區山地農業機械化發展,十分有助于提升貴州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在實踐工作當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著眼于貴州山地農業的實際開展情況,因地制宜地選用農業機械,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耕地宜機化水平,并加強政策與資金扶持,深化教育培訓、強化農機服務體系與信息化建設,讓貴州山地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得到切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