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琪
中央蘇區位于贛南及閩西,均為偏僻落后的山區。中央蘇區下轄21 個縣,共有250 萬人,但是其中有80%的人口是文盲。在蘇區社會,地主與普通農民子女接受教育情況完全不同,地主子女有資格接受教育,但普通農民家的子女通常為了生計而毫無受教育機會可言。同時,封建思想在贛南閩西地區盛行,民間流行 “ 女子無才便是德 ” “ 窮人只管種好地 ” 等說法。青少年由于各種原因受到接受教育的局限,婦女更是被邊緣化。據統計,中央蘇區只有10%的婦女在蘇維埃政府建立初期接受了教育,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導致其社會地位的低下。工農大眾多是受封建思想和生活貧困的影響,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中國共產黨要提高工農大眾的思想覺悟,對社會進行思想改造,掃盲識字運動的開展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對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來說,改善中央蘇區人民群眾教育基礎薄弱的狀況,是整個中共革命話語體系中的應有之義。
特殊的革命環境決定了中央蘇區掃盲識字開展模式是運動式的。盡管如此,仍不乏其深刻意義所在。蘇維埃政府政策的提出、掃盲識字運動的組織與機構的運行以及其創造了特有的識字方式構成了這個時期掃盲識字運動的實踐內容,促進了中央蘇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1.掃盲識字運動的提出。中央蘇區時期,從掃盲識字運動的提出到其實踐,是共產黨人在革命發展道路上認識的具體表現。1932年,蘇維埃政府在《政府工作人員要加緊學習》中明確提出了蘇維埃工作人員都必須要識字,肯定了識字的重要意義。1933年8月,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頒布的《夜校辦法大綱》指出: “ 目前在國內戰爭環境中,一般的青年和成年男女,必須普遍的能做報告,能看各種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標語和路條。 ”[1]168到10月,蘇維埃政府頒布了《消滅文盲決議案》,同時指出了鄉蘇設置消滅文盲協會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夜校、識字小組及半日學校都必須在鄉蘇成立起來。1934年3月,《消滅文盲協會章程》《識字班辦法》《夜學校及半日學校辦法》《業余補習學校的辦法》等重要法規也先后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頒布并實施。由此,掃盲識字運動在中央蘇區的開展是符合革命需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
2.掃盲識字運動的組織與領導。中央蘇區的掃盲識字運動是從基層到區、縣、省至中央呈網狀式發展的。其中,村協會是基層組織,在村協會下再設立掃盲小組,每個小組也是識字班或者夜校,在協會中設有若干干事會,主要負責掃盲識字工作。村協會由鄉教育委員會負責及管理,鄉教育委員會是整個蘇維埃教育系統里最基層的單位。鄉教育委員會的職責是管理鄉識字總會主任、村委員及鄉夜學校總校長;鄉識字總會主任的工作主要是對村識字分會主任負責;村委員負責列小校長工作;鄉夜學??傂iL主要管理各個夜學校校長工作。按照規定,鄉教育委員會每到周末或者月末要召開會議總結本周或本月工作及計劃未來工作,而且參與會議的人有列寧小學及夜校的校長、教員、識字主任等等,做到有理有條地開展工作。為確保掃盲識字運動的實效性,1934年4月,蘇維埃政府頒布了《教育行政綱要》,對蘇區掃盲識字運動的巡視工作作出了具體要求,由鄉教育委員會 “ 按村分工,二月或三月檢查該村的學校、識字小組、消滅文盲協會分會的工作一次 ”[2]7。巡視工作的有效監督極大地促進了掃盲識字運動開展。
3.掃盲識字運動的開展。革命戰爭的發生迫使中央蘇區開展掃盲識字運動時必須講求靈活性,掃盲識字運動主要有兩種開展形式:開辦學校與非學校組織。首先是開辦掃盲識字學校,其形式是多樣化的,有夜校、半日學校及業余補習班等通過空余時間進行教學,其中最受蘇區群眾喜愛的教學方式是上夜校,利用夜晚空余時間,男女老少都走進夜校學習,出現了老幼共學的局面。靈活辦學不僅體現在學校類型的多樣性上,同樣也表現在教員對教科書的選擇上,凡是通過了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審查的教材,教員都可以使用。其次是創辦非學校組織。識字班、識字牌及問字所等等都是靈活性組織。在教育部編寫發行的識字教材《成年讀本》的序言里,徐特立提到,中央蘇區共產黨人及蘇區群眾都應該利用一切空余時間來學習,并講到了識字最有效的方式是與自己工作、睡覺、吃飯的同伴組成學習小組共同學習,同時要注意學習方法,應該由識字的人帶動不識字的人,同伴之間互相學習,甚至夫妻之間共同識字,有效提高識字的積極性。這一主張得到了毛澤東的認同,毛澤東也認為家人之間、同事之間、鄰居之間應該互相識字,共同學習, “ 識字的教不識字的,識字多的教識字少的 ”[3]431。中央蘇區群眾之間互相教學的方式簡單、方便,在蘇區鄉土社會中普遍應用。掃盲識字運動中對于識字教學的地點與教學內容的選擇充分體現了其靈活性特點, “ 隨時、隨地、隨人數,乘涼時、喝茶時,一個人、三個人、五個人。起初,畫地為字,隨后各立一簿,學寫起來,字從‘桌椅板凳豬牛雞鴨’寫起 ”[4]319。不僅如此,識字牌被設置于村口及各大路口,以便過往的人學習,識字牌上字數不多,但每隔幾天識字牌上的字就要更換,如果有特別難認的字,蘇區群眾利用看圖識字的方法,在字的旁邊畫上相應的圖畫以方便記憶,并由站崗之人教會路上行人。為保障掃盲識字運動的順利開展,蘇維埃政府還組織了識字競賽活動,提升群眾識字學習的積極性。
掃盲識字運動的開展促使工農大眾把鄉土認知與革命認知有效結合起來,識字教學的靈活性為整個運動的開展增添了趣味性,課本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使群眾能夠有效理解課本內容,營造了良好的社會學習氛圍。
通過蘇維埃政府政策的推動,全方位的動員、網絡的構建及掃盲識字運動方式的多樣化,掃盲識字運動在中央蘇區順利開展。實踐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蘇維埃政府開展掃盲識字運動有了階段性的成效。
1.文盲及半文盲人數的減少。掃盲識字運動隨著革命在鄉土間的不斷推進,群眾對于教育擁有了重新的認知。1930年,毛澤東在尋烏縣進行實地調查發現, “ 女子可以說全部不識字,全縣女子識字的不超過三百人。男子不識字的百分之六十,識字的百分之四十 ”[4]159-160。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掃盲識字運動得以開展起來,經過掃盲識字的實踐,蘇區社會文盲半文盲的數量大大減少。毛澤東于1933年12月在長岡鄉調查夜校的具體情況發現: “ 全鄉九個,學生平均每校約32 人,九校共約三百。男約30%,女約70%。全鄉16 歲至45 的青年成年共412 人,大多數進了夜學,45 歲以上的‘老同志’也有少數來讀的。群眾非常歡迎,說‘夜校頂好’。 ”[4]318同時,閩西才溪區的文盲人數也在發生變化,才溪區共有8782 人,兒童排除后剩余6400 人,有8%可以看懂《斗爭》;有6%可以順暢閱讀《紅色中華》;還有8%具備看路條的能力;30%的人口可以認識50 到100 個字;有30%的婦女可以檢查路票;剩下的10%是不識字的人。到1934年的 “ 二蘇大 ” 中對贛粵閩三省進行了有效統計,贛粵閩三省存在2932 個鄉,設置了6462 所補習夜校,夜校里有94517 名學生;同時江西一個省的識字組設置了32388 個,組員有155371 名。興國縣作為掃盲識字運動的模范縣,全縣的夜校共計學生15740 名,在130 個鄉設置了識字運動總會,識字運動分會更是分散于561 個村,全縣共計3387 個識字組,值得注意的是,女子在識字運動中的參與數是總人數的60%。紅軍 “ 從興國撤出時,文盲已減少到全部人口的20%以下 ”[5]236。以上數據可以反映出掃盲識字運動在蘇區社會的順利開展,女子也廣泛加入識字運動,此時中央蘇區社會的男女老少具有受教育的自我訴求,為整個蘇區教育事業共同發力,推動了蘇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2.民主政治建設參與度的提高。群眾的受教育程度因掃盲識字運動的開展而得到提升,改變了蘇區群眾對于政權建設的態度。根據蘇維埃政府的調查統計, “ 一蘇大 ” 后的選舉運動中,第二次參與民主選舉的人數明顯要比第一次增加很多,在興國和贛東北部分地區參加民主選舉的人數高達90%以上。至1934年選舉時,蘇區群眾參與民主選舉的人數占總人數的75%以上, “ 興國全縣、上杭才溪鄉、瑞金武陽區,平均到會選民在90%以上。比較落后的地方如西江縣、洛口縣,到會選民平均在62%以上。中等區如瑞金的下肖區到會選民在71%以上 ”[6]。1934年二蘇大前夕的第三次選舉,群眾參與政治事務的熱情空前高漲。北部十八縣選舉運動會議, “ 到會代表約五百人左右 ” , “ 都帶著極度的戰斗情緒和政治經驗來參加大會,會場空氣非常熱烈 ”[7]。就連鄉蘇維埃政府的選舉運動也引起鄉民的高度重視,在才溪鄉的選舉大會中, “ 選民到80% ” ,只有 “ 病的、放哨的、在合作社工作出外辦貨的、女子坐月的,共約20%沒有到。老人撐著棍子到會 ”[4]337。不僅如此,鄉民在選舉大會上也一改從前的倦怠狀態,從 “ 上午十時到齊開會,下午四時散會都‘精神很好’ ”[4]296。同時,群眾積極合理地運用法律,選民合理地行使自己對代表的召回權,對作風不良的代表進行撤換。1933年7月,江西興國縣長岡鄉政府工作中 “ 代表的政治表現,最好的60%,中等的35%,最差的5%(四個)。這四個最差的是兩男兩女,很笨,又不積極,十次會只到四次,到了也不聽事,更不發言。對群眾態度‘粗’,群眾不喜歡這四人。7月,把他們改選了 ”[4]293。政權的民主政治建設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整個蘇維埃政府掃盲識字運動的推行,這促使群眾徹底改變了以往消極參與選舉的態度,整個基層民主政治水平達到新的高度。
3.先進文化事業的發展。蘇維埃群眾的素質全面得到提高后,在精神文化層面日益出現了更多需求。俱樂部便是為了滿足蘇區工農大眾的業余文化娛樂需要而設立的,它深受人們歡迎,因為它不僅是群眾聚會娛樂的場所, 更是蘇維埃政府宣傳文化事業的主要渠道之一。期間,蘇維埃政府成立了戲劇社及戲劇學校,如 “ 八一劇社 ” “ 工農劇社 ” 和 “ 藍衫團 ” 的先后成立,戲劇種類的豐富也就意味著蘇區群眾的精神世界得到豐富。不僅如此,各劇社充分利用空余時間召集群眾舉辦各種文藝演出,演出形式變得多樣化,節目種類也充滿著色彩,文藝工作者通過戲劇、舞蹈、話劇等方面的表演達到感染群眾參與紅軍的目的。所以,在此期間,紅色歌謠、宣傳畫、漫畫等作品大量涌現在人民群眾身邊。多種形式的文化表達方式不僅豐富了中央蘇區工農大眾的業余生活,開闊了對藝術欣賞的視野,同時使蘇區群眾提高了政治覺悟,增強了參與革命戰爭的決心與毅力。
通過識字運動,群眾對于書本、報刊的需求急劇提升。同時,為了擴大革命事業的宣傳,蘇維埃政府大量出版刊物和書籍,營造了蘇區群眾對知識渴求的氣氛。在此期間,蘇維埃政府出版了大量的報紙書籍,合計達到350 多種,其中宣傳效果最佳的是報刊。中央蘇區時期被譽為 “ 紅色四大報刊 ” 的是《紅色中華》《斗爭》《紅星報》《青年實話》,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事業的發聲報,其中《紅色中華》是中央政府的機關報,其語言風格、主要內容深受蘇區群眾歡迎,所以它是發行量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刊物??锏陌l展也代表著宣傳的深入,毛澤東在 “ 二蘇大 ” 上提到: “ 蘇區群眾文化運動的迅速發展,我們看報紙的發行也可以知道。中央蘇區現在已有大小報紙34 種,其中如《紅色中華》從3000 份增至40000 份,《青年實話》發行28000 份,《斗爭》27100份,《紅星》17300 份, 證明群眾的文化水平是迅速的提高了。 ”[8]330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實行掃盲識字運動的成效使蔣介石都感嘆道: “ ‘匪區’里面最緊張的,就是教育!最有紀律的,就是教育!最有精神的,也就是教育! ”[9]130
掃盲識字運動的推廣是發展革命和政治的需要,但在此過程中,群眾受教育的自我訴求日益凸顯。不難發現的是,由于掃盲識字運動的進行,對傳統的受教育方式進行了重新構建,并以此推動了對中央蘇區社會的改造。隨著革命歷史進程的發展,掃盲識字運動的功能逐漸顯現。
1.重塑群眾教育。中央蘇區的掃盲識字運動,從群眾參與的范圍來說是全民性的,這對于中國近代以來被教育拒之大門之外的普通群眾具有極大的進步性。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社會出現了 “ 西學東漸 ” 思潮,不少仁人志士為救國提出教育的重要性,他們試圖通過教育來改變國人思想落后的狀況。國民教育、平民教育及鄉村教育先后被提出,教育家們不斷進行教育救國的探索及嘗試。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對于地處偏僻山區且交通不便的贛南閩西來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掃盲識字運動的開展雖然其政治功能凸顯,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民眾的整體素質也得到普遍提高。中央蘇區男女擁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在真正意義上突破了歷史的局限、封建思想的禁錮。尤其是婦女群體,從普遍文盲到能看書、看報的轉變,從以家庭為中心的勞動婦女到擔任政治干部的轉變,她們突破了神權、族權和男權的三重壓迫,被賦予新的社會角色。通過掃盲識字運動的撒網式開展,蘇區群眾迫切要求在文化教育上翻身,從而為革命助力。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央蘇區的掃盲識字運動亦是思想文化上的革命,是重塑工農大眾的一場運動,它打破了地主富農階級的知識壟斷以及工農大眾被教育邊緣化的局面,提高了工農大眾的文化素養,肯定了工農大眾的革命地位,這為他們參與國家的治理奠定了知識文化基礎。
2.改造社會思想。中央蘇區掃盲識字運動的開展是對社會思想的有力改造,其中涵蓋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及生活思想三重維度。首先是政治思想的改造。中央蘇區掃盲識字運動毫無疑問帶有政治色彩,運動的發起不僅在于提高工農大眾的文化素質,更在于工農大眾在政治、經濟及軍事等各方面對于剛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及蘇維埃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這在本質上與國統區的 “ 黨化思想 ” 教育觀區別開來,它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教育。掃盲識字運動強調用共產主義精神使廣大工農大眾接受教育,堅持在運動中對群眾進行馬克思共產主義教育,同時結合生活實際利用各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馬克思列寧的思想,工農大眾通過識字運動初步了解到 “ 階級 ” “ 民主 ” 等概念。其次是文化思想的改造。在接受識字的過程中,蘇區社會呈現出全民接受教育的局面,男女老少共同學習的局面成為常態,也形成了由被動變主動的學習狀態。新式教育與舊式宗族教育存在巨大差異,在學習過程中群眾難免出現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倦怠等現象,但由于自我學習訴求的驅動,他們將困難轉化成學習動力及樂趣。最后是藝術思想的改造。在識字教材中,涵蓋了與工農大眾生活相契合的詩歌及散文等作品,同時通過舉辦歌謠創作比賽來激發群眾的學習熱情,也促使他們接受先進文化如戲劇、音樂、舞蹈等方面的藝術熏陶,由此改造了工農大眾的思想。
3.服務革命戰爭。蘇維埃的所有工作與生活都是緊緊圍繞革命戰爭而進行,而革命戰爭及蘇維埃政權發展鞏固的困境之一便包括了普遍存在的文盲和半文盲。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蘇維埃政府專門成立了文化團體,如消滅文盲協會,并廣泛推動識字班的建立,開展以識字為主要任務的掃盲運動,大力掃除贛南閩西地區的文盲及半文盲。掃盲識字運動的教學內容充滿革命性,革命思想和政治立場貫穿于教材之中,如常見的教材《工農兵三字經》中就充滿政治色彩: “ 天地間,人最靈,創造者,工農兵……打土豪,除劣紳,廢軍閥,莫容情,階級敵,一掃清…… ”[10]154辦學方式也是緊密結合戰時實際情況,針對贛南閩西普遍文盲和半文盲的現象,以及中央蘇區的山區地形,通過大規模地創辦現代化學校消除文盲不切實際,難以突破當時各種條件的制約。因此,夜校、半日學校、識字牌等教學模式是在有限的條件和資源下的重大創新,掃盲識字運動不是政府單向的推行,而是群眾對知識文化的需求與渴望,加上整個蘇區社會革命意識和精神的感染,助力了掃盲識字運動的成功。
誠然,處于革命戰爭時代背景下,因為革命戰爭的需要,蘇維埃政府的工作都是服務于革命,掃盲識字運動開展的最終目的依舊是緊密圍繞革命。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文盲人數不斷遞減,群眾文化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掃盲識字運動的過程中,教育的政治功能及革命功能呈顯性狀態發展,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有所弱化。但是,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中,掃盲識字運動從被注入紅色血液再到進行紅色改造,突破并發揮出其政治功能,已然是其成功之處。
蘇區力量隨著革命實踐的消磨而走向枯竭,這其中國共雙方都存在客觀原因,加上蘇區自身資源的匱乏,紅軍被迫長征另尋他路。因此,革命的戰略轉移直接導致了中央蘇區掃盲識字運動的終結。盡管如此,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掃盲識字運動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蘇維埃政府政策的推動,全方位的動員力量及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都讓中央蘇區掃盲識字運動的開展取得可觀的成效,蘇區社會也因此形成上下互動與全民參與的受教育格局。它發揮著重塑群眾教育、改造社會思想的重要功能,最后將所有合力聚集在革命戰爭上。掃盲識字運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教育的結合體,開辟了中國教育史上的新篇章。迄今,中央蘇區時期的教育普及化依舊在我國紅色土壤上留有余熱,仍有值得學習及借鑒的空間。中國鄉村教育問題是當前中國社會的熱點問題,例如如何讓鄉村的留守兒童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如何提高鄉村教育的師資力量及教育基礎設施,如何讓鄉村人民更好地了解黨的政策及方針,如何增強鄉村基層的社會凝聚力等等,這些都是當下黨和國家在不斷完善并解決的問題,而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時期主導的掃盲識字運動能夠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