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云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要大講特講”“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①習近平:《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16期,第9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下簡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一個重要論斷,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新成果。
經濟循環是社會再生產的總體過程,經濟循環理論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再生產分析框架,是對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社會經濟循環最早進入經濟學視野,是魁奈《經濟表》的重要貢獻。魁奈以每年生產出的總產品,即一年收獲總量作為循環的開始,把資本生產過程表現為再生產過程,把流通過程當作再生產過程的一種形式,把貨幣流通當作資本流通的一個要素,確立了社會再生產、經濟循環分析的第一個范式。馬克思稱之為一個“極有天才的思維”。在吸收古典政治經濟學成果的基礎上,馬克思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為基礎,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包括資本的循環與周轉理論、社會再生產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理論、社會資本總循環的周期性等,特別是分析了資本循環中資本時間形態與空間形態上的比例關系、生產資料與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剩余價值與工人工資的比例關系、有效需求與供給的比例關系等決定社會資本循環的各類比例關系,是第一個分析經濟循環的科學理論體系,但馬克思的分析抽象了國際因素,因此,同魁奈一樣主要分析“內循環”。列寧構造帝國主義主導的世界體系框架,運用馬克思的方法,將循環分析從單純的“國內循環”擴展為“內外兩個循環”,并因此揭示帝國主義依托世界體系剝削殖民地附屬國的實質。傳統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協作關系框架也關注到“雙循環”。中國傳統政治經濟學強調自力更生,更多的是從工業與農業的關系、重工業與輕工業的關系、沿海與內地的關系、積累與消費的關系等社會再生產比例關系角度關注國民經濟的循環,這種循環主要是內循環,是計劃指令性經濟的循環。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對外開放的擴大,特別是對外貿易、引進外資、對外投資規模的擴大,中國經濟循環逐漸嵌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經濟循環呈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并存格局。20世紀90年代以來,雙循環并存的同時,以“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國際大循環為主。當前,這個以外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格局已經難以為繼。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格局正是基于這一背景。可見,“雙循環”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與時俱進的產物,與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強調社會經濟運行必須重視和理順各種比例關系的理論一脈相承,同時,又充分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中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巨大的內需潛力、完整的產業體系及完備的產業配套條件以及地區間的發展落差形成的經濟發展空間等特有優勢,創新性地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國內需求為基點”的戰略布局,是對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發展。
理論范式是理論發展的基礎,理論范式的創新是理論的根本創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一個全新的經濟發展分析框架,是中國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
自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缺乏獨立的經濟發展理論。這是因為,在傳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發展是計劃的結果,發展過程就是計劃制定與執行的過程。發展過程被蘊含于計劃過程,發展理論被內含于計劃經濟理論。在這個階段,談不上獨立的經濟發展理論范式。
改革開放以來,到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中國經濟發展理論的基本范式是經濟增長方式。這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于經濟增長,即經濟總量增長與規模擴張,經濟發展理論的分析范式主要是經濟增長理論,即有關增加和合理配置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獲得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理論。在經濟增長分析框架中,重點運用的又是經濟增長方式分析框架。因此,這個階段,經濟發展理論范式是不完整的,尚未包括經濟發展的質量提升、效率提高、結構升級、分配公平等發展層面。
黨的十六大提出科學發展觀,中國經濟發展理論開始探索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理論范式。其突出表現就是形成了取代經濟增長方式范疇和分析框架的科學發展理論。經濟發展是基于經濟增長的經濟總量規模、經濟結構、質量、效率與分配全面演進的過程。經濟發展方式是基于并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的經濟總量及其質量、結構與效率的基本布局與路徑的總和。經濟發展方式理論范式相對于經濟增長方式理論范式而言,是一個重大創新和突破,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五大發展理念”“經濟發展新常態”等分析框架。但是,經濟發展方式盡管會關注到外貿、外需、外資、外部技術等要素在發展中的作用,但總體上是被當作國民經濟開放發展或外向發展即國內經濟的延伸過程來分析的。因此,經濟發展方式更多側重國家范圍內的經濟發展分析,分析的重心是國民經濟的發展與運動。“發展格局”作為一個理論范疇和分析框架,是“發展方式”的發展,其內涵大于“發展方式”。“發展方式”主要是技術、資本、土地、勞動力、企業家才能等經濟發展要素的配置原則和組織方式。而“發展格局”除此之外,還包括宏觀經濟運行調控、需求與供給的互動、社會再生產各環節的循環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展格局”包括“發展方式”,是“發展方式”理論范疇的發展。
從提出科學發展觀到提出五大新發展理念,從提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到推進經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中國共產黨經濟發展方式的探索逐漸聚焦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集經濟理論、經濟戰略、經濟政策三方面于一體的經濟發展方式體系。從理論上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了經濟循環理論的創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強調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相互配合,而不是長期以來相互脫節、相互隔離甚至相互抵觸的循環。雙循環是以國內經濟循環為主體的循環,而不是長期以來以國際循環為主體和主導的循環。從戰略上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順應中國發展新階段、培育新發展優勢的戰略創新。從“十四五”開始,中國進入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新世紀第三個十年,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的形勢難以改變。在這種形勢下,原有以國際大循環主體和主導、國內國際兩個循環脫鉤的發展格局必須改變。同時,中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優勢,如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優勢,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產業體系完備優勢,科技實力從量變到質變、從量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優勢,顯著制度優勢、堅實改革基礎優勢、政策工具多的優勢,不僅有利于支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而且有利于培育中國經濟新的優勢。從政策層面上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的政策體系,即以擴大內需為政策基點,以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引領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服務創新為戰略和政策關鍵,以改革、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三個層面的協同發力為戰略和政策推進路徑,以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特別是現代物流體系為戰略政策的重點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開放逐漸成為中國國策,與此相適應,中國經濟采取外向發展戰略,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戰略先后遇到三次沖擊,第一次是198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第二次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沖擊,第三次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的沖擊。應對前兩次外部沖擊,主要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適度靈活的金融政策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擴大內需的手段,國內需求擴大有效彌補了外需不足,維持了經濟增長總體勢頭。但是,由于擴大內需只是外需不足背景下擴大總需求的補充手段,中國經濟依靠國際大循環、依靠外需的發展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在技術創新、產業鏈升級乏力的情況下,中國經濟長期陷入“低端鎖定”,被鎖定在國際分工鏈、產業鏈、價值鏈低端,失去供應鏈主導權和主動權,由此導致國內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生態紅利、制度紅利外溢和相關福利流失,這些紅利外溢和福利流失進而加劇另一種鎖定,即經濟發展質量和福利增長“低端鎖定”。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國內大循環作為主體,把國內市場和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改變了長期以來把內需作為總需求次要成分,把擴大內需作為應對外需不足補充手段的局面,將國內需求、國內循環作為擴大總需求的重要手段,而且將雙循環作為與中國新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發展格局確立起來,這就將擴大內需從一種相機手段變成了長期戰略抉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世紀之交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主要以擴大需求為基點,2015年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宏觀經濟政策開始向供給側傾斜。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一方面強調構建以滿足國內需求為主的國內大循環,另一方面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這就必然推動宏觀經濟政策重大創新和發展。財政政策方面,在2015年全面推出“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財政政策的重心從支出端轉向收入端,即從原有的以公共投資擴張帶動投資需求轉向減稅降費推進降低成本。在釋放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大循環的背景下,必然在收入端繼續減稅降費降成本的同時,在支出端適當擴大投資,特別是與“新基建”相關的公共投資,實現收入端和支出端財政政策手段的適度平衡和雙重發力。金融政策方面,在構建雙循環的過程中,傳統的主要關注價格穩定,通過有效控制通貨膨脹來推進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的金融政策框架將發生重大創新,即要圍繞國內國際兩個循環交匯互動,著力防范國際金融體系快速擴張給國內金融運行帶來的沖擊和失衡,構建和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雙支柱”金融宏觀調控范式相對于原有的金融宏觀調控政策框架而言,增加了宏觀審慎政策手段,更重要的是,創新流動性管理工具箱,推動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完善既有金融監管體系,實現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的協調配合。“雙支柱”金融調控將有力保障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效狙擊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情況下的跨境資本流動風險跨部門傳染,有效降低國際金融風險對國內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產生的沖擊,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見,相對于傳統的跨境資本流通管理這一手段而言,宏觀審慎政策更適合管控跨境資本風險。“雙支柱”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的金融政策手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