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統 張懷秀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襟江小學教育集團江蘇省泰興市教師發展中心)
作業,是學科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訓練和培養的重要途徑。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已引起眾多教師的關注。然而,不爭的事實是,理論理解的偏頗帶來了實踐操作的失誤,個性化作業劍走偏鋒的現象較為普遍,使得諸多作業有違初衷:或者強調自主而忽視必要,動搖了語文基礎;或者重視跨界而忽視守界,忘卻了語文本體;或者關注拓展而忽視文本,怠慢了教材價值;或者注意選擇而忽視統一,影響了學生整體發展。因此,為保證教學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必須對個性化作業設計的問題進行診斷,以尋求走出誤區的方式方法,讓語文個性化作業步入正軌。
【作業呈現】
教學《蟋蟀的住宅》第一課時,教師出示“宅、臨、慎、選、擇、址、穴、臥”這8個生字,讓學生選擇自認為難寫的2~3個,在田字格里認真寫一寫,注意書寫端正、記住字形。結果,多數學生選寫3個生字,很少有人寫兩個。
【診斷與策略】
上述作業中學生多選擇抄寫3個生字,其潛臺詞也許就是:這些字容易出錯,但最高要求就是寫3個。詢問學生,有人說不是不想寫,多寫了怕別人說自己記性不好,甚至說是為討教師歡心。如今,作業自選在語文學科中頗為普遍,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教師的作業設計給他們自主、自由的空間,任務自己領、數量自己定,似乎成了時尚。而上述案例中,教師出示的8個生字,讓每個學生認真寫2~3遍,很有必要。如果別出心裁地讓學生做選擇,也可不設上限,讓他們選擇自認為難寫的字認真寫一寫,注意寫得端正,記住字形。這樣,就給了每個學生余地,他們就能根據實際去考慮書寫。
對必要的基礎性作業,如對漢字的識記與書寫、詞語的理解和運用、句子的品味和模仿、寫法的探究和運用等習題,一定要處理好質與量的關系,以一定的量為必要的質做保證,用必要的質為一定的量設限制,尋求量與質的辯證統一,絕不可讓個性化成為學生自我減負的擋箭牌。
【作業呈現】
教學《父愛之舟》,教師由文中“我什么時候能夠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只載著父愛的小船畫出來就好了”一句,要學生課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華,把文中的“父愛之舟”畫出來、折出來、剪出來或用其他方式做出來。
【診斷與策略】
上述作業似乎很有創意,它體現的是跨界學習,但該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父愛。僅僅是展示船的形象,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會,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跨界學習,跨界是形式,學習才是目的。一切界外的內容、形式、手段,絕不是追求時髦,而是服務于本體;絕不是追求熱鬧,而是確實必要。
上述案例中,如果真要跨界——展示船的形象,可讓學生用精煉的語言概括父愛的故事,寫在小紙條上,貼(或擺)在船上。此后,讓學生以“這不是普通的小舟”為題,代作者寫一段話,以表達對父親的感激。這樣,建立起父愛與小舟間的聯系,才是跨界與守界的統一。為進一步拓展,還可這樣引導:其實,我們也有“父愛之舟”,想一想你的“父愛之舟”中,有哪些珍貴的故事,請用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最后也為自己的父親寫幾句話。
【作業呈現】
《落花生》一課的課后作業:(1)和家人一道品嘗某種食品,一邊品嘗一邊交流對食品的感受,然后仿照《落花生》品花生的寫法寫一段話。(2)跟家人一起,圍繞某個話題進行討論,并仿照《落花生》的方法寫一段話。
【診斷與策略】
談花生是《落花生》的主要內容,篇幅占了三分之二,但僅憑這一點就把作業設計放在語言仿寫上則有失偏頗。文章借種花生、收花生、談花生、品花生說明像花生一樣做人的道理,這是本文的人文要素,而能運用本文借物喻人的方法寫物,則是本文的語文要素。如此看來,上述作業僅是關注了語言的表象,并沒有真正涉及文本特質。還有,敘述談話的場景、注意提示語的豐富和位置的變換,對五年級學生已不足為奇。可見,上述作業還滯后于學生發展。
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圍繞“一花一鳥總關情”安排了4篇課文,重點在于讓學生把握借物說理(或抒情)的方法。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出,《落花生》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借物喻人的方法,選擇生活中的一樣事物,聯想生活中的人,表達對物和人的贊美。可見,個性化作業設計要圍繞文本特質展開,能彰顯文本個性的作業才能展示文本的教學價值,才能體現語文教學規律、學生認識規律、語文學習規律,才能一步步地引領學生走向語文學習的根本目標。而要把握文本特質,必須置文本于教材的基本邏輯框架和編排體系之中,做到前后聯系,上下溝通,把握教材本質,清晰教材梯度,看準編者意圖。
【作業呈現】
《窮人》一課的課后作業,讓學生選擇一題完成。(1)找出你認為精彩的一處心理描寫(或動作描寫)抄一抄,并說說你對這段描寫的評價。(2)想象桑娜拉開帳子后丈夫的動作、神情和語言,再寫下來,注意通過細節描寫表現人物情感。(3)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無處不在,請你選擇生活中的一件事,借助細節描寫表現人與人之間的真情。(4)請根據課文內容,選擇丈夫回家后的部分,排練獨幕劇,再現當時的情景,以真切地表達人物的情感。
【診斷與策略】
上述作業,重視了語言品味、情感體會和寫法遷移,作業設計雖煞費苦心,而作業落實卻隨隨便便。上述第(1)題是品味語言,著眼于讀;第(2)題是借助細節描寫,升華主題,著眼于寫;第(3)題是遷移寫法,描寫生活,著眼于寫;第(4)題是借助表演,展示形象,著眼于理解與表達。而讓學生選擇一題完成,學生選擇讀會失去寫,選擇寫會失去讀。這樣,個體學習目標達成就會出現人為的偏差。
設計選擇題,除了考慮數量的平衡,還要避免目標的偏頗。既給選擇的權力,又給選擇的條件。上述作業,如果在(1)(4)題和(2)(3)題中各選一題,那學生就既能得到語言解讀能力的提高,又能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可見,個性化作業的精心設計固然重要,妥善處理也很重要。
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個性特征是個性化作業設計的源頭和重要依據。統一性和規定性,是傳統作業設計的重要弊端,從內容到形式、從數量到難度的劃一性,往往難以適應特點各異的學生。因此,個性化作業必須考慮學生個性,讓其能走進學生心中,在內容、形式、數量、難度上,盡可能適應每個學生的需要。對學生身心特點、知識水平、個性特征有了基本把握,就可分門別類,區別對待,設計幾類作業以供選擇,而并非每次、每項作業都要細化到每個學生。當然,選擇性作業要在目標、內容、數量上基本等值,力求做到選擇不同、目標一致、時間相當,體現平等性和公正性。
毋庸置疑,教材是達成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其他一切資源與之相比只能處于從屬的地位。因此,個性化作業設計,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刻解讀、全面解析,把握教材的基本特點和本質特征,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相互聯系。在此基礎上,通過教材與學生的聯系溝通設計個性化作業,以促進教學目標更好達成。
基礎知識類作業,要引導在梳理比較、縱橫聯系中發現知識規律,把握學習方法。如《橋》,教師結合本課7個生詞(咆哮、嗓子、淌著、沙啞、揪出、呻吟、廢話),出示下列作業:(1)上面字詞按字形怎么分類?你能感受到什么?你領悟到了學習字詞的什么方法?(2)結合課文內容,你怎么分類?從它們的關系中你感受到什么?領悟到了怎樣的學習方法?(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敘述的故事,并盡量用上上面的詞。
上述作業,圍繞字詞的識記、理解、運用設計。第(1)題從字形分類中發現形聲字的識記、理解規律;第(2)題在內容分類中理解人物、環境與事情的關系;第(3)題既是詞語的理解和運用,也是內容的概括和感悟。雖只是詞語練習,其實內涵豐富,值得玩味。有這樣的練習,詞語教學肯定豐富多彩,詞語練習肯定收效顯著。
有關篇章的作業,要根據各類課文的共同特點、個性特質及與核心素養的聯系,設計出體現文本特質的個性化作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獨特而具價值的教學因素,讓其成為引領閱讀教學、優化言語實踐的向導。
一是跨界指向語文。提倡跨界學習,但跨界須以守界為前提,不可跨界而丟界。簡而言之,一切界外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界內學習所必需,與語文學習目標無關的不應越界。
二是拓展指向語文。運用拓展,在于促進內容理解、情感感悟、語言品味、語言表達,而不是失去本體的延伸。如《我的“長生果”》,可拓展閱讀季羨林的《讀書與做人》。前者重點寫讀書與作文的關系,后者重點寫讀書與做人的關系。這樣拓展,能促進學生從讀書與作文、做人中感受讀書的價值,對故事與道理融合的語言特質也能有更清晰的感受。
三是實踐指向語文。這里的實踐指的是走向生活的語文實踐。雖然課外實踐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一旦以語文課外實踐的面貌出現,就得把語文放在首要位置,把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信息獲取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作為重要目標。比如,組織學生去敬老院進行文娛演出,就要讓慰問信、主持詞、采訪錄等走進課程。否則,此類活動與音樂綜合實踐、道德與法治綜合實踐就沒有兩樣。這不是語文教學的“本位主義”,而是語文課程的“邊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