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三點半”問題成為困擾家庭和社會的難題。為有效解決這一群眾“急難愁盼”的老大難問題,2019年,河北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聯合印發《關于做好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本著堅持公益普惠,免費開展服務,學校為主,家長自愿,發展學生素質,規范服務內容等原則,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在全省開展小學課后服務工作,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根據實際情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順應人民群眾需要,省教育廳于2019年3月牽頭研究制定了《關于做好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5月起在全省小學1~6年級全面推開,免費實施校內課后服務。明確服務對象為小學階段有實際需求的在校學生,優先保障雙職工家庭子女、殘疾兒童、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兒童等亟需服務群體。
(一)合理安排服務時間。充分考慮家長需求,課后服務時間一般安排在周一至周五,中午飯后至下午上學前、下午放學后至晚飯前兩個時段。具體時間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各地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把解決家長實際困難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石家莊市、邯鄲市有效銜接當地正常下班時間,明確規定課后服務結束時間不得早于18點,給家長留足接孩子的時間。
(二)簽訂自愿服務協議。各學校通過家長會、致家長信、班級微信群和學校網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各項政策,確保每一位學生家長準確知曉惠民政策。在此基礎上,有校內課后服務需求的學生家長依照學校相關規定提出申請,并簽訂自愿服務協議書,經學校審核后統籌安排、統一組織實施。
(三)嚴格公開服務程序。開展校內課后服務的學校認真審核家長提交的書面申請,在此基礎上,對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名單進行公示。學校建立工作臺賬,對參加課后服務學生人數做到日登記、月統計,對每天服務活動進行詳細記錄。
(四)建立健全聯動機制。為形成工作合力,確保這項民生工程順利推進,全省各市縣建立起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做好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管理和協調,督促指導學校具體做好相關工作。財政部門積極籌措并落實財政補助經費。民政、文化、工會、團委、婦聯等有關部門協調聯動,為學校提供資源支持。其他有關部門也積極履行各自職責,確保好事辦好。
持續有力的投入是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基礎,學生的健康安全是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底線,我省在推進工作的過程中,堅持強化基礎、守牢底線,統籌做好經費投入和學生安全工作,保障課后服務工作持續健康推動。
(一)統籌解決服務經費。課后服務不向學生家長收取費用,所需經費全部由同級財政負擔。考慮開展課后服務將增加教師的工作量,為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按照不高于當地績效工資指導線的1.1倍核定學校績效工資總量,增加部分用于課后服務學校教職工的補助。具體發放辦法和標準由學校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內,結合實際自定。省財政視各地校內課后服務開展情況,統籌義務教育補助經費予以獎補,支持各地開展這項工作。自課后服務工作全面開展以來,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3.53億元,為民生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各地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邯鄲市2021年由市、區兩級財政預算列支8000萬元用于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為11萬名家長解決了后顧之憂。
(二)切實保障學生安全。全省各地各學校堅持把學生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明確服務人員責任,加強對師生安全意識教育,強化活動場所安全檢查和門衛登記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實嚴格的考勤、監管、交接班制度和應急預案,切實消除場地、設施設備、消防、安全保衛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確保學生人身安全。
開展課后服務,是一項綜合工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我省多措并舉,統籌各方力量解決師資問題,全力做好課后服務工作。
(一)吸納社會力量參與服務。參與校內課后服務人員以學校在職教職工為主,鼓勵教職工發揮愛好特長、跨學科指導學生。同時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并廣泛動員學生家長、社區志愿者、“五老”志愿者、高校優秀學生、退休教師、文體工作者、民間藝人、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形成了以學校為主、社會多方參與的課后服務體系。石家莊市橋西區紅星小學開設“父母講堂”,家長輪流到校參與課后服務。一方面,豐富了學校課后服務課程資源,成為學生“聆聽窗外聲音”、了解社會走進社會的最簡便、最經濟做法;另一方面,家長走進學校,走近教育,了解孩子,真正實現家校共育。
(二)拓展學生課后服務形式。全省各地各學校認真制定實施方案,立足本地本校實際,圍繞幫助學生培養興趣、發展特長、開拓視野、增強實踐等目標任務,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課后服務。比如,既可安排學生做作業、自主閱讀,又可選擇參與各種興趣小組或音體美勞活動,觀看適宜兒童的影片等。同時充分利用校內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計算機教室、體育和藝術教育場館等資源場所開展課后服務活動。我省規定,不得將課后服務變為集體補課,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參與教師要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加強幫扶,對學有余力的學生給予指導。各學校積極探索,開設了藝術、音樂、體育等特色課程,開展了陽光健身、快樂閱讀和音樂、手工、小巧手剪紙等多種形式的社團活動,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使學生、家長、社會多方受益。一是減輕了家長的工作壓力。讓有需求的家庭特別是雙職工、單親、進城務工人員、貧困家庭子女享受到了免費、優質的課后服務,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家長不再為每天接送孩子發愁,能夠安心工作,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二是推動了育人模式改革。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活動促進了小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興趣愛好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三是對治理校外培訓機構起到促進作用。學生放學后,參加學校課后服務,上課外班的少了,課業負擔小了,同時也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受到家長和社會的好評。四是促進了家校協同育人。實現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良好銜接,密切了學校與家庭之間、學校與社區之間的和諧關系,取得了積極的社會效益。
據介紹,下一步,省教育廳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把課后服務這項利民惠民實事抓實抓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新期盼。一是加強省級統籌,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在全省范圍內,對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進行一次全面“回頭看”,對各地課后服務開展的時間、服務內容、家長知曉度和滿意度等情況進行摸底調查,找出需要改進和提升的地方,對現行政策進行完善,不斷強化課后服務工作的政策支撐力度。二是總結推廣先進經驗,進一步激發課后服務工作活力。對全省各地在開展課后服務工作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總結提煉,在省級主要媒體上刊發,形成示范帶動效應。適時召開現場經驗分享會,組織各地分享課后服務工作經驗,共同研討提升課后服務水平的措施,有力推進全省課后服務工作扎實開展。同時,在省級層面,以制度、政策的形式固化工作成果,形成長效機制。三是豐富服務內涵,進一步提高家長對課后服務的滿意度。在指導學生校內完成作業的基礎上,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和社團活動,盡最大努力使學生愿意留在學校參加課后服務。指導全省各地按照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能夠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的原則,合理確定服務時間,同時兼顧學校和教師工作量,進一步完善課后服務的保障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