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第一完全小學 吳惠萍
五原一小是始建于1918年的“五原縣立國民學校”,創建之初,學校首任校長王隸陽。當時僅有兩個班。1928年開始,縣立兩級小學基本是8個班建制,學生最多時為300多人,教員10~12人,學校改稱“縣立第一小學”。1936年,學校改稱“五原縣立舊城小學”。1937年10月,縣城慘遭日軍飛機轟炸,各小學均停課。次年,舊城小學遷址新城第一女子小學處復課,但因敵機空襲騷擾,仍不能正常教學,十三班由1938年畢業推遲到1939年。1939年8月10日,日軍28架戰機轟炸五原縣城,學校再度停課。1940年2月3日,縣城淪陷,各校舍及一切設備均遭破壞。同年3月23日,傅作義部隊與日軍激戰三晝夜,獲“五原大捷”。五原光復后重修殘垣,以舊城小學為主,組建了聯合小學。1941年,舊城小學新校址落成,學校又遷到新城西北隅(即現在校址)。后聯合小學解體,舊城小學校名一直沿用。這個時期,各校開設的課程基本統一,初級小學設國文(語文)、算術、常識、音樂、美術、體育等,學制4年;高級小學增設歷史、地理、自然,學制兩年。
1976年,學校更名為“五原縣紅衛小學”,隨著時代的步伐,“五原縣紅衛小學”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期。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學校成立了黨支部。一方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另一方面,整頓學校領導班子和教師隊伍,學校教育教學出現了可喜的變化。同年(1978年),紅衛小學被列為縣重點小學,學制改為六年。
改革開放初期是學校全面提升和發展的最佳階段,學校的教學班由20個增至24個,在校學生首次達到1293人,每年畢業四個班,有240多人。由于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學校先后涌現出一批先進教育工作者:楊文國、朱翠萍、田琪、齊建苓、楊翠花、辛玉梅等老師,他們分別受到縣、盟、自治區以及全國的表彰。1985年,校名由“紅衛小學”改為“五原縣第一小學”。
1987年,五原縣第一小學有教職工74人,學生儀仗隊由60人組成,5個學前班,學生250人,教室、庫室、行政房共54間,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訓為:文明向上、勤學守紀、嚴謹細實、勤鉆實恒。
1994年,全校擁有正式教師73人,同年,學校被評為“盟級文明單位”和“盟級示范學校”。
1995年,田琪任校長,一批中青年教師受到了重用,擔任了學校部門領導職務,整個校領導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在改革的道路上闊步前行,學校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8年,香港地區愛國人士邵逸夫先生(投資50萬港幣)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共投資313萬元,面積3388平方米的教學大樓拔地而起,同時,五原第一小學更名為“逸夫小學”。
2000年開始,學校辦學質量全面提升,增加了編制,允許每屆招收六個班,此時,學校擁有教學班28個,教職工78人,學生1607人。以后逐年增加兩個班,同時校園設施也在逐步完善。
2003年秋季,五原縣政府進行資源整合,將五原縣第六小學并入逸夫小學,更名為“五原縣第一完全小學”,由于當時資源緊缺,學校暫時出現了東西兩個校區。兩校合并后,學校活動區域嚴重不足。校長溫秀花于2005年運籌學校危改資金,建成坐東朝西的第二座教學樓,使兩校全面融合,五原一小東西校區的歷史結束,此時兩校師生真正成為一個大家庭——五原縣第一完全小學。同年,臺灣地區愛國人士李金松先生投資20萬元,再加上學校自籌資金300余萬元,建成了建筑面積為3100平方米的五原縣第一小學幼教大樓。
2012年9月,高立任五原縣第一完全小學第26任校長。在高立校長任職的8年間,學校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指導下,在各級政府和縣教育局的關心支持下,在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的指導下,在和諧團結的校領導班子帶領下,積極探究教育教學的新途徑,以“讓世界因我而美麗”為辦學宗旨,形成了“多彩教育”的辦學理念。學校在2020年11月,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為百年一小的發展歷程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五原一小,在百年的歲月中,6次更名,7次遷址,歷經了26位校長。開我河套公辦學校教育之河,歷經百年滄桑,承載著百年優良的傳統。百年豐厚的底蘊,百年孜孜的追求,百代基業,薪火相承,歷史的腳步清晰凝重,文明的傳承綿延不息。初創時的舉步維艱、抗戰時的停歇、興時的挫折浩劫、奮進中的風雨兼程、新世紀的跨越發展、中國夢的盛世藍圖,都是她不可或缺的厚重篇章、共她生命延續的脈絡。
我是第27任校長。學校現有51個教學班,2468名在校生,119名專任教師。學校占地面積39812平方米,建筑面積13856平方米,擁有特色教室、專用教室共44間。
近年來,在“多彩教育”辦學理念的指導下,我校圍繞課程多彩、教師多彩、學生多彩、評價多彩、環境多彩等幾個方面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開創五原一小的新局面。
“多彩教育”的核心是課程,課程是學校育人的主要載體。學校以培養“為人正、為學勤、為藝精”的多彩少年為目標,牢固樹立為每一名學生設置最適合的課程這一理念,用核心素養引領學校的課程改革,從學生的經歷和發展的基本需求出發,以學校校花——太陽花為原型,建構了“多彩教育課程體系”,包含“精彩文學、喝彩健康、豐彩社會、七彩科學、華彩藝術”五個領域,每個領域又分別以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特色課程進行分類組合,組合了10種課程。“多彩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與全面的和諧發展,最終實現“讓世界因我而美麗”的多元發展目標。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以打造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特點鮮明、充滿活力的多彩教師為目標,積極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全方位促進教師多元成長。不間斷舉行的政策法規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傳統文化沙龍、專業知識論壇,不僅讓“師愛”扎根于每位教師的心中,還指導著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
為了提升老師們的專業素養,學校分學科、分年級,共成立了17個備課組,通過開展集體備課、示范課、展示課、推門課等多項活動,錘煉了每位教師的業務本領,使他們能在“輕負高質”的素質教育之路上輕松前行,高效運作。
為了展示學生個性,培養學生特長,滿足每個孩子的個性發展需要,學校確立了“以德修身?以學立業?以藝養性”的校訓,全面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做好規劃。如在藝術教育方面,本著學生“人人有特長”的原則,從二年級開始,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選擇一門小樂器帶進音樂課堂,跟隨音樂老師學習演奏,一直達到能夠集體表演的水平。同時,學校還成立了民樂團、管樂團、橫笛組、琵琶組、二胡組等藝術樂團。校樂團、合唱團、舞蹈隊均成績顯赫,屢屢在縣、市、區級比賽中獲獎。大型團體操、安塞腰鼓、威風鑼鼓等大型表演,更是受到家長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此外,我校于2017年春季,把“瓜子貼畫”引進了多彩課堂,并成立了“瓜子貼畫工作坊”。聰明靈巧的孩子們用瓜子、葵花桿、葵花芯粘貼出了一幅幅充滿藝術氣息的作品,展現著他們的智慧,也體現著他們向善向美的情懷。
為了全面評估孩子們的綜合能力,學校圍繞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運動與健康等方面,以太陽花和孩子們的童真笑臉為原型進行變形,設計了一組吉祥物,共八個,命名多彩娃。由彩虹的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一個綜合素質娃,叫太娃,另外七個多彩娃分別采用彩虹中的一種顏色設計,分別命名美德娃、禮儀娃、自理娃、運動娃、智慧娃、讀書娃和藝術娃。學生在通過自身努力取得某項獎勵、贏得某個娃娃的同時,也鍛煉了自身某一方面的能力。獲得七個多彩娃的獎勵,就代表該生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學校會再給該學生頒發一枚太陽娃,象征學校學生榮譽中的最高榮譽。這一榮譽將伴隨學生一生,載入校史。
校園環境體現著學校的整體形象,而校園文化彰顯著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為此,我們將學校整體布局設計得錯落有致,環境典雅舒適,校園垂柳成蔭,萌園雀羽斑斕,處處花香泗溢,時時書香浸潤。我們依學校一訓三風,分別將學校的三棟樓命名為:德馨樓、書馨樓和藝馨樓,每棟樓的廊道文化特點鮮明、風格各異。
五原一小薪火相傳,滄桑百年。在歷屆領導班子的精誠合作下,在全體教職工銳意進取下,面對教育界百舸爭流的競爭態勢,我校在文化興校、內涵發展的道路上,正以科學的辦學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蘊、優雅的校園環境、浪漫的藝術氛圍彰顯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