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郴州市永興縣第三中學 王禮平
葉圣陶先生曾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靈活、巧妙地挖掘、提煉、整合教材中的“微寫點”,使之成為有價值的“微寫作”資源。
這里所謂的“微寫點”也即“練筆點”,包括文中精妙的關鍵詞語、優美的語言典范、獨特的精彩片段、靈活的表現手法等,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微寫點”,圍繞“情感”與“形式”,對文本進行二次開發,設計“微寫作”話題,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我對話,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表達力,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課文范本的作用。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文章,句式特點鮮明,措辭優美,是學生學習凝練語言的關鍵點。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分析語言典范,掌握句式特點;引導學生仿照文中的特殊句式,煉其字、仿其格,“依葫蘆畫瓢”,訓練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實現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遷移。
如七年級上冊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第二自然段“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一句,運用了排比、擬人修辭手法,由總到分,從視覺、聽覺、觸覺和味覺等多個角度,對百草園中的無限趣味進行了具體、生動的描繪,所寫內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教學中,筆者在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內容和寫作方法的基礎上,設計了“微寫作”訓練:請同學們仿照“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一句式,敘述或描寫你所熟悉的一個人 ,要求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不超過200字。
五分鐘后,佳作頻現,如陳琢玥同學的微作文:


我的同學檜最是溫和。不必說她嬌柔的樣貌,也不必說她柔和的處事方式,單是她說話的聲音,柔得仿佛讓人徜徉在春風里一般。聽!她與同學交談時,柔軟的聲音像細雨;向老師匯報工作時,像只小綿羊,細聲道來;就連生氣時,也像頭撒嬌的小獅子,瞬間被她“秒殺”。
在寫作中,同學們通過模仿提高了寫作技巧,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百草園中無窮的趣味,真正實現了“在閱讀中收獲,在寫作中提升”的教學目標。
文章結構是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化。恰當的謀篇布局能使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一目了然。文本中典型的行文結構是學生學習、模仿、創作的最佳藍本,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每篇課文的特點,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品析語言、把握行文思路,進行謀篇布局的仿寫創作,讓學生在仿寫中感悟作者構思的精妙,實現寫作要訣的有效吸納。
如教學詩歌 《我愛這土地》 (九年級上冊)時,在“悟一悟”“背一背”課堂環節之后,筆者設計了“寫一寫”活動,讓學生借鑒這首詩歌的結構,結合自己的體驗,選擇合適的表現主題,發揮想象,寫一首小詩。
學生看到這些依樣畫瓢的小練筆,興趣盎然,很快一首首小詩就流淌在筆下,如劉曉旭同學的《我愛這校園》:
假如我是一棵草,
我也應該用柔弱的腰肢舞蹈。
這被霞光所照、裝飾的校園,
這永遠孕育著年輕的夢想的搖籃,
這活躍著的奔跑著的長長的身影,
和那來自教室里的一縷幽幽的書香……
—— 然后我哭了,
連葉子也腐爛在泥土里面。
為什么我的嘴角常掛笑容?
因為我對這校園愛得執著……
這樣的練筆活動契合了學生的興趣點,學生自然會積極地參與進來。在仿寫創作中,小作者活用課堂所學,選擇自己熟悉的校園作為抒情對象,以小草的口吻和詩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學校的摯愛之情。
學生在寫作文時常常撓頭搔首,咬破了筆頭而文章卻仍寫不長,句子也不生動,內容欠具體,究其原因,就是作文中缺少生動的細節刻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文本資源意識,并充分地利用起來,指導學生進行細節描寫的模仿創作訓練。

如新聞類文章《“飛天”凌空—— 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八年級上冊),《光明日報》記者夏浩然、樊云芳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呂偉在賽場上的跳水動作,巧妙地分解成準備、起跳、騰空、入水四個步驟,并逐一進行細致刻畫,猶如慢鏡頭回放,把跳水姑娘最后一跳,輕盈似箭、瀟灑自如的身姿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形象、直觀地感受到了呂偉跳水動作的精彩與完美。
在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理解、把握作者細節描寫的方法與技巧(1.分解過程依次寫;2.定格畫面生動寫;3.側面烘托多樣寫)后,進行“微仿寫”的細節刻畫練筆活動:請同學們觀看前不久學校運動會上,運動員跳高的精彩視頻,然后仿照本文細節刻畫的方法,對某一運動員跳高的特寫鏡頭進行描繪。
幾分鐘后,優美生動的文字便從學生的筆端涓涓流出。如李麗妍同學的精彩片段:

他站在距離跳桿五米左右的地方,微風拂過他的臉龐,在萬眾矚目下,他迎來了本次跳高決賽的最后一跳。只見他調整好姿勢,一個箭步沖了出去,微風在他的發絲間穿梭自如。就在一瞬間,他一躍而起,如同一只雄鷹,展翅飛入云間。緊接著,他的雙臂展開,兩條腿先后跨過跳桿,而后穩穩地落在墨綠色的軟墊上。剎那間,全場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響徹云霄。
在這個片段中,李麗妍能活學活用,把同學的跳高動作分成起跳、騰空、落地三個步驟,用了“一個箭步”“一躍而起”“飛入云間”“雙臂展開”“跨過跳桿”“穩穩地落在”等詞語分解了動作過程,定格了精彩畫面;運用比喻修辭,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同學騰空的輕快。畫面極具立體感,并通過描寫現場觀眾的掌聲,側面烘托出了同學跳高的精彩畫面,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翻開語文教材,可以看到里面所選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每篇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寫作技法豐富多彩,表現手法靈活多樣,諸如,托物言志、伏筆鋪墊、以小見大、巧設懸念、以物喻人、先抑后揚、對比襯托、前后呼應、借景抒情等等,這些手法的成功運用,如一顆顆閃亮的星星,照亮了全篇,讓文章亮點頻閃,異彩紛呈。這些都是學生寫作的最好模板,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仿其形、用其法、煉其意、創其境,融會貫通,活學巧用,適時進行微格仿寫訓練,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八年級上冊中所選的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文章第一部分反復鋪陳,層層蓄勢,極力描寫托爾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長相,出現很多刻薄調侃的評價性語句;第二部分則轉而描寫托爾斯泰的眼睛,突出其靈魂的深邃與偉大。這種前后懸殊的反差,使他粗陋的外貌與深邃的思想、高貴的靈魂形成鮮明對比,人物的個性特點鮮明而深刻。
教學中,在學生把握文章大意和熟悉寫作手法后,教師應趁熱打鐵,巧設練筆,引導學生借鑒文中“欲揚先抑”的寫法,練習寫一個片段,描寫身邊的一個人物。然后小組推舉代表在全班作交流展示,其他同學圍繞“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對展示作品進行點評。
下面是筆者教學本課后,學生楊鈺丹的習作片段:
我的同桌是奇葩,他有個外號叫“小葛朗臺”。因為他平時用錢非常節省,一分錢都不會亂花,我們常常笑他是一個視錢如命的小氣鬼。他吝嗇的程度令我們驚嘆不已,有時,買一元的綠豆冰棒還要糾結半天,我們在一旁都急得不行了,當然,他常常還是決定不買。最近,他的表現卻令我們大為詫異!學校團委號召全校師生為一位患有尿毒癥的同學獻愛心捐款,他竟毫不猶豫地第一個上臺,把身上的50多元一分不剩地掏了出來!頓時,我們對他刮目相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運用欲揚先抑的手法,把同桌貌似小氣、實為大方的特點寫得饒有情趣,尤其是運用心理和動作描寫,把“抑”寫得活靈活現,而捐款中的一個“掏”字,盡顯人物的愛心和大方。通過抑揚的前后對比,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樣的隨文仿寫,即學即用,日積月累,功效自然水到渠成。
總之,教材中的“微寫點”有很多,這里不一一贅述。只要教師善于借助教材,潛心會文,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就能找到課文的“微寫點”,然后精心設計切合學情的隨文“微寫作”,讓學生在學習中模仿,在感悟中品味,在運用中習得,真正實現文本教學與寫作訓練的無縫對接,引領學生輕松抵達以讀促寫、寫以導讀、讀寫齊飛的語文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