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王權 宋國強 李銳 姚樂融



摘? 要:文章闡述了醫學院校開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發展歷程、獨特性,分析了該專業在實際開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了“T”型人才培養理念及基于CIPP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以安徽醫科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為例,探討了“T”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實踐。
關鍵詞:醫學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T”人才;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6-0144-0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uniqueness of the specialtie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tual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T"-type talent cultivation theory and the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CIPP. Taking of the specialities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type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themedical univers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T"-type talent; teaching Reform
20世紀50年代,隨著美國國際貿易業務量的急劇增長,大量外貿單據的數據轉換成為外貿業務開展的瓶頸。為了突破此瓶頸,美國政府組織了技術人員開發了一套信息系統——電子數據處理系統(EDPS),用于美國與其他國家貿易數據的自動轉換,取得了巨大成功。70年代,隨著數據庫的誕生及社會發展的需要,EDPS的使用范圍也從數據處理逐步延伸到了輔助管理,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管理學院創立了管理信息系統學科,開始了對管理信息系統的深入研究[1]。
在國內,管理信息系統最為典型的應用為20世紀80年代誕生的國家經濟信息系統,該系統統攬全國經濟數據,服務于國家經濟管理與政策制定。在學科建設方面,中國人民大學于1978年首先開設了“經濟信息管理”專業,其后各類院校陸續創辦了相關的專業,如管理信息系統、信息資源管理和圖書情報管理等[2]。在1998年教育部專業目錄調整中,統一歸口到“管理科學與工程”下的二級學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下簡稱“信息管理”專業)。
一、醫學院校開展信息管理專業概況
隨著信息管理在經濟領域應用的不斷深入,其應用范圍也逐漸拓展到了衛生領域。20世紀80年代,醫院信息系統建設正式被列入國家攻關計劃,相關學科建設也被提上日程。吉林大學、中國醫科大學等高校相繼開設了醫學信息相關專業,服務于我國衛生信息化工作[3]。近年來,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政策文件,明確了醫藥衛生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之一,并將健康信息化納入國家重點發展領域。至此,醫藥衛生信息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帶來的衛生信息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醫學院校開始開設與信息管理相關的專業,如衛生信息專業、醫藥衛生信息專業和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等,重點培養從事衛生領域信息系統建設和衛生信息管理的專業人才。時至今日,全國已有60多所醫學院校開設了信息管理專業。
相較于綜合性大學或者工科類院校,醫學類院校開展的信息管理專業主要是聚焦醫藥衛生領域的信息化。因此,在專業實際開設過程中,就需要在秉承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關于信息管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的基礎上[4],增加醫學課程模塊,結合衛生領域信息化的需求制定相應的培養目標。如何將醫學課程與信息管理課程有機整合,培養出契合我國衛生信息化發展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是醫學院校開展信息管理專業的重點和難點。
二、醫學院校開展信息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
與綜合性和工科類院校相比,醫學院校在開辦信息管理專業過程中,除了存在一些先天不足之處,如專業開辦經驗不足、師資隊伍力量薄弱以及學校重視程度不夠等,其本身還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主要問題:
(一)形成專業優勢的醫學背景知識,在實際構建過程中并不牢固
醫藥衛生領域相對專業且獨特,從事醫藥衛生領域信息化的工作者,必須要了解該領域的專業知識、衛生業務的運行流程及衛生機構的管理規范,否則很難設計出契合衛生機構真正需求的信息系統。因而,醫學知識的構建對信息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不可或缺,也是形成其獨特專業優勢的重要方面。然而,在搭建學生醫學背景時,不同的院校做法差異較大。部分醫學院校把重心放在信息技術相關課程領域,醫學相關課程的設置較少,甚至沒有設置臨床科室實踐教學環節;部分院校側重于衛生管理課程的學習。同時,學生也存在輕視醫學知識學習的現象,認為不從事臨床工作,醫學知識對他們來說用處不大。如此,信息管理專業學生的醫學知識背景越來越薄弱,最終將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
(二)在相對寬泛的知識結構下,缺乏支撐職業發展的技術技能
為了實現培養“服務于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宗旨[5],醫學院校開設的信息管理專業,其課程體系構成除了通識課程外,還包含醫學課程、管理類課程、計算機類課程和信息管理類課程等。而在大學四年里,要完成四類課程的學習時間極為緊張。因此,每類課程的學習往往都是淺嘗輒止,很難有深入的把握,實踐技能的訓練更是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作為醫藥衛生領域信息化的人才,缺乏相對專業的信息技術技能和動手能力,將直接影響其畢業時的擇業能力和日后的職業發展。
(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相應課程體系的調整跟不上步伐
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計算機技術也在逐步更替。而高校培養方案的修訂周期一般是四年,新的課程進入培養方案前,需要經過成熟應用、課程論證、編入大綱、教師準備及課堂教學等若干個環節。因此,新課程進入課堂教學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這往往導致高校課堂教學的部分課程,特別是技術和語言類課程相對陳舊,無法滿足學生對新技術探索的需求。
三、“T”型人才是醫學院校信息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
“T”中的“一”代表的是廣闊的知識面,“|”代表的是專業技能[6]。T型人才是指既有寬泛的知識儲備,又有專業的一技之長。如此,才能像圖釘一樣深深嵌入到物體內部,穩定而牢固。反之,如若是缺乏寬泛的知識背景或是不具備專業技能,都只能浮于表面,無法洞悉行業的本質。作為多學科交叉的醫學院校信息管理專業,既要求學生掌握多學科背景知識,又要兼顧服務信息化的應用技能,“T”型的特征極為符合該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醫學院校信息管理專業“T”型人才的知識構成
秉承“T”型人才的理念,對于醫學院校信息管理專業來說,其培養的人才應該包含兩個方面能力:一是要有醫學、管理學和計算機等寬泛的知識結構,成為醫藥衛生與信息化的交叉融合的橋梁;二是同時要熟悉臨床工作流程、掌握專業的信息技術技能,以開展醫藥衛生信息化的建設與管理工作,如圖1所示,如此才能適應衛生信息化工作的需要。
(二)基于CIPP模型的醫學院校信息管理專業“T”型人才培養模式
CIPP評估模型是由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Stufflebeam,D.L.)提出的。CIPP評估模型由四項評估活動組成: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估(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評估(Product evaluation),簡稱CIPP評估模型[7]。鑒于CIPP評估模型在項目實施成效評估方面的優勢,CIPP也可用于指導那些長期開展并希望獲得可持續性改進項目的建設[8-10]。在此,我們依據CIPP模型的評估指標逆向推演醫學院校信息管理專業“T”型人才培養的建設內容,見圖2。
四、我校信息管理專業“T”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安徽醫科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醫學信息方向)原型為衛生信息技術與管理專業成立于1997年,是全國最早開設該類專業的醫學院校之一。專業培養方案中明確了其培養目標是致力于培養從事醫藥衛生領域信息化建設和管理方面的復合型專業人才,現行學制四年。培養目標決定了該專業的畢業生應該具備四個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醫學相關知識、衛生管理、計算機知識和信息管理等四個方面的能力。相應地,課程體系中也涵蓋了四個方面的課程,第一、第二學年學習公共課及醫學課程,二年級暑期開展為期一個月的臨床見習,第三、第四學年學習計算機、信息管理和衛生信息管理等相關課程,最后半年為專業實習。
多年的辦學實踐,讓學科系對信息管理專業培養人才的不足有了深刻的了解,包括醫學背景的搭建不夠牢固;學生動手能力嚴重不足,無法跟進信息技術的發展;課程設置相對落后等,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就業。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近幾年學科系樹立了“T”型人才培養理念,依據CIPP模型理論進行了系列專業改革與探索。
(一)開展本科生導師制,引導學生適應本專業學習
考慮到本專業學生多數屬于調劑生,很多學生對信息管理專業了解不足,學生專業思想也不夠穩定,入學以后存在較長的迷茫期。因此,為及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專業思想,融入本專業的學習,學科系在信息管理專業開展了本科生導師制,并制定了實施辦法。從新生入學開始,通過學生與專業課教師雙向選擇的方式組建導師團隊,團隊持續兩個學年。本科生導師制主要完成四個方面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大學期間的發展規劃、指導學生參加學科類競賽、鼓勵學生嘗試專業領域的學術研究、為學生日常學習解疑答惑等。本科生導師制在端正學生專業思想、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等多個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優化專業課程布局,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
由于之前的課程設置是將計算機和信息類課程的教學時間放在三、四年級,導致學生在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后就面臨畢業,根本沒有時間開展計算機技能方面的訓練與實操,相關技能證書也無時間備考。這是造成學生擇業短板和技能缺陷的主要原因。鑒于此,學科系根據計算機相關課程的遞進關系和能力構建體系,對信息管理專業的計算機和信息技術類課程進行了優化設置,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計算機信息類課程在7個學期中均有開設,這種布局有助于持續刺激學生對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了解與掌握,并且也讓他們擁有足夠的課余時間進行技能訓練。如有必要,學生也有充足的時間備考相關技能證書。
(三)完善醫學課程教學設置,夯實學生醫學背景知識與技能
受到學制和課時的限制,信息管理專業學生的醫學知識學習明顯不足,這將嚴重影響學生將來的職業發展。為加強醫學知識的學習效果,提升臨床實踐技能,在不改變原有學制和課時的情況下,學科系實施了以下兩項改革措施:
1. 調整醫學課程的開課時間,增強學生對醫學知識的記憶度
信息管理專業原有的教學順序是將醫學課程放在一、二學年進行開設。這種授課順序導致學生在畢業時對醫學知識遺忘嚴重。原因是學生在三、四年級時已無醫學課程的學習,也沒有臨床實踐的機會。因此,醫學背景的搭建也就很難牢固。為改變這種局面,經過多方調研與論證,學科系最終決定將醫學課程開課時間調整到三、四年級完成。如此,可在不改變醫學課程體系或者延長學制的情況下,有力地增加學生對醫學知識的記憶度,提升醫學課程的學習效果。
2. 實施臨床小實習制度,提升學生臨床實踐技能
實踐教學在醫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不可替代,它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也是建構臨床工作流程的重要環節[11]。信息管理專業原來的臨床實踐教學是為期1個月的臨床見習,輪轉四個臨床科室,每科約1周。在調研見習醫院時,多家醫院均反應單個科室見習時間過短,無法給學生安排具體的見習任務,見習過程猶如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最終導致學生積極性不高,見習教學幾乎無效果。鑒于此,學科系決定將臨床見習改為臨床小實習,時間設定為大三學年的6~8月,共計3個月。該方案得到了醫院方和學生的充分肯定,目前正在穩步推進中。
(四)實行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引入信息技術類前沿課程
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校信息管理專業應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為此,我校信息管理專業采取了兩項措施:首先,在2018年新一輪的培養方案中,在不增加學生課程負擔的情況下,將一些前沿課程以專業拓展課的形式確定下來,包括:Python語言、R語言與醫學數據挖掘、大數據技術及醫學大數據等,作為學生能力拓展的途徑。其次,動態增設選修課程,及時填補課程體系中的空白,如專業擬開設衛生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選修課程供學生進行選修,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新知識、新領域的了解,拓展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明確進一步深造的方向。
五、結束語
經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其成效已初步呈現。2017-2019年,我校信息管理專業本科生畢業率為100%,學位授予率在98.6%以上,省計算機統考達標率為100%,年終就業率均在95%以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評價均在95%(滿意和比較滿意)以上,并給予了一致好評: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生具備扎實的醫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術能力,有著很強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有較強的溝通和表達能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上表現突出。
參考文獻:
[1]Luo S, KeL, Jing W. The Curricula Building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jor[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2.
[2]葉明全,尹榮章,劉冬,等.醫學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綜合改革與實踐[J].滁州學院學報,2016(5):103-106.
[3]楊樞,陳興智.醫學院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以蚌埠醫學院為例[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7,33(6):110-112.
[4]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國家教學指導委員會.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828.
[5]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2012-6-15).http://www.gov.cn/gzdt/2012-06/15/content_2161798.htm.
[6]王曉艷.信息管理專業“T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情報探索,2014(4):12-14+17.
[7]駱徽.我國高等教育公平指標體系研究——基于CIPP評價模式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2(21):59-64.
[8]苗亞杰,王君俏,梁燕,等.基于CIPP評價模式構建護理學高仿真模擬教學評價框架[J].護理學雜志,2016,31(7):58-60.
[9]胡華,唐召云.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評價機制構建的路徑選擇——以CIPP評價模式為研究視角[J].焦作大學學報,2018,32(3):94-98.
[10]馬驍,劉帥.基于CIPP模式的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評估體系建設[J].高教學刊,2020(2):194-196.
[11]譚長春,段紹強.“情境”教學模式在兒外科臨床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5):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