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蕾 張艷敏



摘? 要:目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逐漸走向常態化,針對醫藥院校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的特點和現狀,文章主要探討了課程基于SPOC模式在建立教學資源平臺、優化課程設計方案和完善在線評價體系這三方面的理論依據和實踐研究。教學實踐表明,基于SPOC的教學模式改革新方案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為醫藥院校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SPOC;教學模式;信息技術基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5-0103-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will gradually become normaliz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Fundamenta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resource platform, optimization of course design scheme and improvement of onlin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SPOC mode.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it shows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POC reform schem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Fundamenta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POC; teaching mode; Fundamenta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面對可能反復出現的疫情,如何確保教育教學質量,如何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同質等效甚至提質提效,需要我們進一步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進行深度融合,調整新的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教學和在線學習,混合式教學模式應該是這兩者的最佳結合與補充,它可以有機地把兩種模式的優勢結合起來,既發揮教師組織引導、啟發教學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未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將會逐步走向普及化、常態化和成熟化。
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就是一種將線下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以本校的課程設計與開發為主,將MOOC課程內容作為課程資源或嵌入或引用的“交叉模式”。未來這種教學模式將作為高校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要實踐方式,成為混合式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關注的焦點。
醫藥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信息技術基礎是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核心課程,也是所有計算機課程的先行課,我們在課程教學中將SPOC模式和傳統模式進行融合,進一步發掘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整合教學資源,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應用研究和探索。
一、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高校信息技術基礎教育主要面臨著學生“非零起點”和“非同一起點”難以實施“同一”化教學的問題。由于大部分中小學都已開設了信息技術必修課,所以高校的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早已不是“零起點”,這意味著高校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應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實施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要避免與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出現重疊,應該更多地從學生自身專業的需求出發,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進行長遠規劃并合理設置課程內容。
由于各地信息技術教育普及程度不同,大一新生間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即處于非“同一起點”。所以教學中需要尊重學生基礎差異,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應予以區別對待,通過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深化教學改革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隨著醫藥大數據、人工智能、大健康、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醫藥信息管理系統、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醫療大數據已逐步形成相對獨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計算機信息技術與醫藥的有機結合已經處于醫藥研究領域的前沿。但目前醫藥院校信息技術基礎教學內容仍舊老套單一,主要是計算機基本原理和軟件基本使用,因此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會覺得內容重復而失去學習興趣。同時大多數課堂還是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的灌輸式教學,缺乏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式學習,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對知識內化吸收和團隊合作意識的引導,沒有重視學生應用計算機解決醫藥類專業問題創新能力的培養。
綜上,醫藥院校信息技術基礎在今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需要在分層教學、建設優質資源、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等方面,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以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長,可以真正實現學生自主性、差異化及應用導向式的學習,進一步提高醫藥院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全新教學模式的探討
(一)教學改革研究思路
圍繞如何進一步保證和提高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質量,我們重點開展了建立教學資源平臺、優化課程設計方案和完善在線課程評價體系這三方面的實踐研究(圖1)。
首先,精選慕課資源,結合醫藥院校學生信息化素養的培養要求,以醫藥類相關案例為載體,構建適合醫藥院校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在線平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其次,以教師“集體賽課”的方式,通過按知識點模塊分工準備、集體合作商討進而獲得更加優質的課程設計方案;教學中以醫藥類“項目驅動”方式開展任務布置,注重學生學以致用、團隊合作的能力培養。
最后,針對在線教學評價體系,充分利用在線大數據信息分析,通過增加過程性考核,設置過程性通關關卡,督促學生認真學習,最后通過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更真實客觀的評價,以評促教。
(二)研究方案的具體實施
1. 建設并優化開放式教學資源庫
混合式教學對于資源的全面性、豐富性和多樣性的要求更高,很多學生即使在中學階段開設過信息技術類課程,并進行了學業水平考試,但因學習及考試重心的偏移,開設的課程形同虛設,不少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和能力仍然處于初級水平,需要進行系統性的課程學習。因此,我們在新生入校后首先要進行分級考試,只有符合一定標準的同學才能免修,沒通過分級考試的同學則必須要修這門基礎課。
(1)線上資源建設
我們精心組織錄制了醫藥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慕課視頻,構建適合醫藥院校學生的課程在線平臺,平臺提供了包括常規的課程簡介、教學日歷、教學大綱、課程視頻、PPT課件、操作素材、實用軟件講解視頻、重難點講解視頻,習題講解視頻、參考教材,在線討論等,并陸續增加了導學任務、通關測試、知識延伸、前沿閱讀等功能,有最新的優質主流網絡教學資源,也有醫藥相關的特色資源,多維度地積極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學科前沿,接觸并熟悉專業相關的信息應用,進而勇于嘗試解決信息技術在醫藥領域中的應用問題。
對于處在不同基礎的學生來說,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訂制式的線上學習,隨時隨地進行移動學習和碎片化學習。線上教學視頻方便學生課前及時預習和課后反復復習,這樣大大縮短了教師在課堂上的講授時間,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對學生的分層指導和個性化輔導上。
(2)線下資源建設
在線下教材使用方面,為了真正解決“非零起點”問題,將課程研究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構建適合醫藥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注重融入計算思維理念,有機結合醫藥應用領域知識,我們特別組織編寫出版了《大學計算機——醫藥信息技術基礎》和《大學計算機實驗指導——醫藥信息技術基礎》等系列教材。教學過程中實行教學案例和專業應用相結合,適時引入一些醫藥相關的概念,通過介紹臨床用藥和醫藥管理與統計實例、醫院信息管理、物聯網及智能醫療和云計算在醫藥領域中的應用,有助于學生了解醫藥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明確今后應用的方向,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學以致用。
上機實驗操作中,精選各種醫藥相關的素材和操作任務,例如,計算思維與醫藥應用,海量醫藥數據的存儲和管理等。在Excel實踐教學中,引入了藥學領域常見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如根據藥物靜脈注射后各時間段的血藥濃度,基于藥代動力學中最常見的單室模型,利用Excel散點圖繪制出藥-時曲線,并通過圖形進行回歸分析求出各動力學參數;使用Excel的T-檢驗進行具體的分析和判斷新型治療高血壓藥物的療效是否顯著;以及通過Excel的描述性統計對醫藥領域的抽樣數據進行頻數分布表和分布圖的制作,諸如此類的案例操作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且能讓學生對自身專業領域的認知更清晰明確,進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2. 優化課程設計方案
在線教學常態化對教師信息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組織引導教學,也要及時線上答疑解惑并對教學效果進行有效監測評價和分析;因此授課教師需要化被動為主動,提升個人信息化認知及運用能力。其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高質量的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積極性。鑒于醫藥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針對全校所有班級的大課,由多個老師共同承擔。因此,針對課程中涉及的重要知識點內容,進行模塊劃分,通過分工合作的形式來完成所有課程內容的課程方案設計。每個老師負責2~3個知識點的課程方案設計,針對同一個知識點,至少由兩位以上的老師共同設計教學方案,將集體備課升級到集體賽課,通過課程群教師集體討論并優化改進,不斷精練知識點,優化授課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最后獲得大家一致認可的整體課程設計方案,各個老師依據優化后的課程設計方案開展在線教學。
此外,通過引入課程項目的形式,通過重構,將教師的教學由“教知識”到“教方法”,學生的學習由“學知識”到“學找方法的能力”,通過“項目驅動”的方式,讓學生不僅學習到相關的課程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針對部分學習能力突出且學有余力的同學,提供具有一定難度的課程思考和討論項目,拓展學習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項目小組,圍繞同一主題進行課程設計,課程設計主題明晰,分工到具體成員,需要包括計算機基礎實踐涉及到的多種辦公軟件的使用,同時還能突出主題,體現團隊合作的效果,最后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呈現最后的項目成果。
由于課堂看手機的學生占有一定比例,授課教師需要反復管理學生,不僅占用時間影響教學,其效果也不佳。但如果切換思路,順應移動學習的發展趨勢,鼓勵學生良性使用手機,可以讓課程學習變得更加便捷高效。我們利用移動學習的碎片化、輕量化以及隨時隨地等無可比擬的特點,在課程教學中充分利用手機作為教學輔助工具,積極開展移動式學習、移動式教學,通過微信公眾號課堂派,超星學習通等教學平臺,開展問卷調查,課前推送導學預習,課上限時簽到,課前測試線上學習效果,課堂即時互動提問、課后分享評價等一系列任務的布置,將學生聽課與參與互動兩種狀態無縫融合,全程助學督學,盡力消除手機不利影響,將手機真正轉變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有利工具,進而解決目前學生學習中“課堂低頭族”的棘手問題。
3. 完善在線課程評價體系
學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在線學習能力,是保障在線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需要能真實的反映出學生的在線學習狀況,并能根據學生的學習問題作出適當的反饋,使得學生能夠根據反饋意見調整學習策略,同時也能提醒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或對學生進行相應指導。
(1)通過在線教學數據分析進行評估,適時優化調整
在前期學生在線學習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在線教學數據(圖2)分析學生各項學習指標和最終學習效果(比如平時學習任務完成度和期末考試成績或課程設計成績)的內在關系,獲得影響在線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通過一些激勵措施,增強學生在這些主要因素上的投入(如學習時長,作業完成度等)。同時發現一些已有在線教學問題,比如課程視頻時間較長,課程內容吸引力較弱,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監測及激勵措施等問題。例如根據人的注意力持續特點,設置短時程分段教學視頻,增加趣味化課程知識點,設置過程性通關關卡,設置累計積分獎勵等措施予以改善。
(2)增加過程性考核,實時監測和督促學生學習
過程性考核是對課程學習效果和目標的階段性測試,是對學生知識學習過程的一種綜合測評,這種考核方式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查,及時記錄和督促學生學習。我們將過程性考核設置為總成績的60%,期末考核占40%,其中過程性考核(圖3)包括課堂考勤,課堂發言與討論,在線學習和作業,課程設計與階段性測試等,隨時監測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自律性和專注度。其中設置過程性通關關卡、在線章節測試,通關關卡包括在學習章節知識點過程中,設置少量簡單的客觀性題目和一些趣味性內容關卡,學生必須完成這些內容方可進入下一階段學習,增加學生學習的專注性和趣味性。
(3)“項目驅動”教學下,提高學生課程評價參與度,開展激勵性互助學習
在課程項目完成度評價方面,通過項目演練、翻轉課堂等形式,增加學生互評的成績占比,由學生來主導自己的成績,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鼓勵學生互相幫助,針對積極參與答疑互動討論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積分獎勵,最后根據積分的多少可在期末成績中進行相應加分。加分一定要占有一定的比例,起到足夠吸引學生關注的效果。鼓勵學生合作互助,共同進步。同時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重點難點的歸納總結,分階段發放給大家,方便大家及時復習,對學習有困難的同學開展精準幫扶,并對參與的學生予以獎勵。此外,需要隨機挑選同學完成相應的總結歸納工作,避免總是個別拔尖學生參與互助,需要增加每個學生學習主體的意識。
(4)教學分層評價
在分層教學模式下,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我們對學生的考核和評價也進行了分層。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期末總評考核成績包括過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兩個方面。在過程性考核評定時制定不同水平的標準,實驗布置在學習通中發布不同層次的作業任務:基礎任務和高階任務,選做題和必做題,如果學生能同時完成多個任務,可以適當加分,充分調動基礎不太好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產生過于嚴重的挫敗感。
總而言之,在評價體系方面,從知識傳授改變為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從整體評價到過程性考核和分層評價,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通過對覆蓋“課前-課上-課后”的各個教學環節的科學評價,為所有教學過程提供數據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以評促教,讓教與學更明晰,促進教學相長。
三、結束語
基于醫藥院校的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本文積極探索SPOC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新模式;通過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優質資源和與醫藥背景相結合的專業特色資源,針對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能力與水平,教師團隊通過高質量的教學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長。同時通過數據分析,有效建模,改進評價體系等方式,為教學優化迭代提供技術支持;使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能夠具有較強的分析、解決計算機應用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在醫藥衛生信息化領域應用的能力。在教學理論依據和實踐研究的探索方面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對于醫藥院校信息技術基礎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利枚,石彪,羅新密.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層教學[J].計算機教育,2011(3):34-37.
[2]吳南中.在線學習培育的頂層設計與推進機制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1):45-50,58.
[3]李逢慶.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6(9):18-24.
[4]賀斌,曹陽.SPOC:基于MOOC的教學流程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3):22-29.
[5]李穎.共享共建SPOC環境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模式初探[J].科教導刊,2018(24):91-92,94.
[6]林萬龍,韋笑,劉佳.借疫情之勢加速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J].中國農業教育,2020(2):15-18,54.
[7]賈先濤,趙雪.基于移動學習環境的學習模式研究[J].智庫時代,2020(17):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