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琦,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獲得者。陜西師范大學、寧夏大學碩士研究生合作導師,四川師范大學、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等高校兼職教授。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評委,教育部“國培計劃”授課教師,廣東省“百千萬”名教師的導師,北京師范大學《高中數理化》編委,廣東教育督導學會理事,廣東教育學會教師繼續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深圳市教育督學,深圳市中小幼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授課專家,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常務理事,深圳市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主持人。
“行遠自邇,篤行不怠。”作為一名研究型教師,劉英琦可以稱得上“著作等身”。到目前為止,他有十六部著作,提出的“‘四層四環’育人模式”和“五環雙錐模式”得到社會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其中,“以深度理解促進學生化學學科素養發展的探索”獲深圳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化學教學‘四層四環’育人模式二十年探索”獲得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他的教育教學研究論文曾多次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科教育》《中小學管理》《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化學教育》《化學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等刊載,取得眾多的各類獎項,獲市、省和國家的教育行政隸屬的教研部門組織的各種教育教學成果評比一等獎就有近二十項。
“研究永遠沒有止盡,人只有不斷地在做事中發展,在發展中做事,才能把教育、教學的事情做好。”劉英琦如是說。
二十年磨一劍,創新育人模式
“初心如磐,奮楫篤行。”劉英琦研究的“四層四環”育人模式,歷經二十載而后成形。2001年,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開始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劉英琦當時在深圳紅嶺中學工作,在課程改革以前,了解到很多關于素質教育的論述。自那時起,他便開始對素質教育進行研究,包括對素質教育中課程開發的研究。
“應試教育片面強調‘雙基’的教學訓練,培養應試能力。素養教學是通過知識的深度教學來培育學生的學科素養。”劉英琦認為,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實施素養為本的學科教學,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四層四環”育人模式是以知識為本的雙基教學轉向以育人為本的素養教育的成功探索。“四層四環”指循環發展、螺旋上升的四個教學環節和經驗性理解、本質性理解、結構化理解、文化性理解四個理解層次。四個理解層次層層推進,促進學生從經驗出發,自主探究,形成認知結構與發展學科素養。“四層四環”育人模式幫助教師從“經驗型教師”走向“研究型教師”,成為“明白之師、明理之師、明德之師”,對教師專業高端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與“四層四環”育人模式同樣頗受贊譽的“五環雙錐模式”,便是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理論。劉英琦認為,當前校本課程開發普遍存在課程“失魂”、過程“失范”、教師“乏能”、結果“乏效”等現象,“五環雙錐模式”能夠以學生興趣與需求導向,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挖掘知識背后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采用新的學習方式和評價方式,將學術知識與生活經驗、學科知識與實踐活動交融統整,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跨學科核心素養,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具有很大應用價值。
悠悠歲月二十載,不忘初心教學情。為師之道沒有終點,為師之愛沒有邊界。二十年里,劉英琦扎根教學一線,通過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教學方法,把先進經驗、創新理論貫徹到平時的教學中。既當教師,又是研究者;既做理論研究,又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一個人光把精力放在日常的教學任務中,教一輩子書也可能做不出什么研究;離開實踐空談理論,也很難得出貼合實際的真知灼見。正是身兼教學與科研二職,讓劉英琦擁有了做教學研究的獨特優勢,讓他總結出能廣泛推廣應用、形成良好社會效益的研究成果。
開辟自我成才路,培養“研究型教師”
“師者匠心,止于至善。”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除了教導學生,劉英琦還指導教師。深圳市劉英琦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自2015年成立以來,便吸引了六十多位來自深圳、廣州、佛山、北京、南昌、林芝等省內外二十多所學校、不同學段、多個學科的教師加入。指導教師進行素養教學、開發課程、教育科研、專業發展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劉英琦認為,中小學教育科研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教師科研意識薄弱、科研能力需要提升,要更好地發展素質教育,舍棄“灌輸式”教學,需要培養更多的“研究型教師”。教師要向專業高端發展,需要不斷超越經驗,能“說得出道理”“寫得出文章”。
培養教師的方法與自我成長之路相一致,需要做事才能有所發展。劉英琦在指導教師時,注重針對每位教師具體的情況安排任務。例如,做科研的課題、觀課評課、開發課程、論文寫作等,還曾舉辦過很多課程教學的深度交流、論文寫作的分享活動等。工作室在完成整體任務的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分工,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在分工之下,每個人都積極自主學習,提升自己的水平,在做事中成長。因此,在劉英琦的工作室中,匯集了不同學科、不同學段的教師,研究指導也印證了素質教育的特征——培養的是學科素養,是探究精神與責任擔當,而不是表面的知識教學。
步履不停,前進不止。除了工作室的活動,劉英琦還通過其它途徑指導教師。通過講座、指導論文、開發校本課程和教師培訓課程等方式進行教學指導,推廣教學研究成果,讓更多的人得到共同發展,讓素質教育得到更大范圍的踐行。從他的工作室或指導的團隊里走出了很多優秀的學員。例如,全國賽課特等獎獲得者、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教改優秀教師、深圳市南山區化學教研員楊東升,人大附中深圳學校督導評估部主任、化學特級教師、全國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先進個人宋海清,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青年把關教師、優秀班主任、深圳市高考先進個人、廣東省論文一等獎獲得者肖瑞,北京市房山區優秀教師、全國基礎教育優質課例特等獎獲得者、房山區實驗中學史睿哲,廣東省優質課一等獎、廣東省優秀成果一等獎獲得者、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海實驗高中的戴旭坤,中山市優秀教師、中山市第二中學的林增輝,等等。在劉英琦看來,要指導別人,自己也要不斷研究、學習、發展。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只有走在知識的前沿,才能研究開辟出教學新思路。
實施全面育人策略,深入踐行教育改革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劉英琦從最初執教,到現在已經辛勤工作了39年了。他把這39年的教學實踐經歷概括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和“雙基”掌握,在教學中勇于改革,調動學生主動性,總結了一套教法;第二階段,正逢國家推進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致力于提高學生主體能力,轉變教學方式,在“雙基”的基礎上落實“三維目標”;第三階段,重視發展學生學科素養,立足全面育人。這些教學經歷的總結是劉英琦長期踐行教育改革的結果。
“育人者,人恒敬之。”幾十年來,他所教的班級學生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指導學生競賽成績優異,獲得“全國優秀指導教師”“金牌教練”等稱號,所教班級學生進步率高,高考化學均分成績、特優生人數曾創深圳市名校——深圳紅嶺中學歷史最好成績。他的課堂深受學生歡迎。比如,在深圳第二外國語學校所教的學生、現在澳門科技大學讀研的陳川說:“最喜歡劉英琦老師的幽默風趣。上他的化學課,連開小差都是件很難的事情。記得劉老師指導我們參加化學競賽,這樣的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了理科的魅力,對我之后的學習生涯幫助很大。現在我已經是研究生了,可依然懷念老師和他的化學課!”本科學習“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楊麗慧說:“劉老師是我高中及大學學習生涯中遇到的最風趣幽默的化學老師。劉老師的課堂總是充滿歡聲笑語,他講課時的激情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他對化學的熱愛,他給我們講解知識點,也向我們講述化學的有趣。原本枯燥、令人頭疼的一串串分子式逐漸變得可愛起來了,原來化學是這樣神奇。也正是這樣,讓我感受到了課本背后可愛有趣的化學,使得我有勇氣在大學時修讀化學專業。如今,我已在化學行業工作二年多了,我仍然喜愛這份工作,仍然對化學保持熱情。”
教學相長,扎實科研。劉英琦的教學研究成果,既腳踏實地又立于前沿。例如,2006年、2007年他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的《新課程化學教學的理論思考》《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樣態》,對新課程化學教學的價值取向和理論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教育范式、學習方式、教學策略,對大家關于新課程化學教學的理解與實踐具有積極的意義。2006年,他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上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問題研究》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進行了實證研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策略,論文被許多碩士、博士論文引作重要參考文獻。2006年,他發表的《學習困難的成因分析與心理學干預策略的研究》成為全國許多轉變困難學生研究的重要參考文獻。他近年研究的素養教學新模式論文發表后三次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刊全文轉載。劉英琦的許多論文都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在全國核心期刊、知名期刊發表,被刊物要目推薦,被許多教育教學研究引作重要參考文獻,同時還獲得了市、省、全國的一系列成果獎項。
“慎思篤行,臻于至善。”劉英琦在教育中所付出的精力是難以計量的,他把以幾十年計算的光陰投入在教學與研究之中,長久的磨礪鍛造出金子般珍貴的成果。回顧自己的教學經歷,他引用于漪的話說:“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通訊員/梁國勝? 胡春華? 美術編輯? 李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