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美
【摘要】2021年新高考全國Ⅰ卷文言文試題穩中有變,在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上做了一些創新之舉,本文旨在對比分析試題的“穩”與“變”,進而進行備考探究。
【關鍵詞】穩中有變;變中求進;備考探究
廣東省從 2016 年開始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相比廣東卷,全國卷在試卷結構、題目分值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試題難度相對較高,經歷六年的改革發展,全國卷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命題形式和內容。在新課標改革的進程中,作為一線教師,需要了解高考命題的趨勢變化,進而調整備考策略。
一、試題的“穩”
從材料特征看:2016-2021年高考全國Ⅰ卷文言文均選自古代史書中淺易的千字文。材料中的人物多為忠臣、改革家和軍事家,他們銳意進取、忠貞愛民、仁義廉潔的形象,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符合“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
從試題結構和題型設置看:文言文閱讀分值在19-20分之間,其中 2016-2019年為19分,2020-2021年為20分,全卷分值占比12.67%-13%。題型延續使用客觀題和主觀題組合的考查方式,其中客觀題考查斷句、文化常識、內容概括和分析,主觀題始終設為翻譯,題號位置不變。從2020年開始,新增一道信息篩選概括題,分值3分,主要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翻譯題減少2分,總分值20分。新增主觀題改變只有翻譯主觀題的單一局面,提高文言文考查的靈活度。
從考查內容看:2016-2021年“古詩文閱讀”模塊,著重考察“理解、分析綜合”的能力。例如,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理解并翻譯句子,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等,近六年考查的內容相對穩定。
二、試題的“變”
(一)改變材料的來源
在 2021年之前,高考全國Ⅰ卷文言文均選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傳記,分別講述跟傳主有關的歷史事件,選文一般以時間為線索,以不同的人生經歷和事跡突出傳主多元化、立體的人物形象。2021年,高考全國卷Ⅰ卷、Ⅱ卷、甲卷、乙卷四套卷子都改變了選文點,選用了紀事本末體,此類體裁以事件為主線,詳細敘述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和結果。相比于傳記中個體多元立體的形象,紀事本末體則更趨向于將個體單一形象以事件的方式匯總為群像特征。通過閱讀全文,學生需要從不同的事件中梳理事件發生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從而分析概括不同人物的觀點態度,而傳記則著重梳理傳主形象。
(二)文意概括重心偏移
2016-2020年,高考全國卷文言文文意概括客觀題的選項一般設置為“身份為人+典型事件”的格式,先概括精神品質和人物形象,再結合傳主的生平經歷、事件進行分析。今年設置為“事件+觀點態度”的格式,從事件中分析人物的觀點態度,尤其要注意比對觀點態度概括是否準確。
選項設置變化示例:
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12題A選項:“左光斗為人剛直,大力整肅史治(身份為人)。他的字為遺直,正與他的性格相符;他擔任御史時,捕治吏部惡吏,起獲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極大震驚(典型事件)?!?/p>
2021年高考全國Ⅰ卷12題B選項:“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事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觀點),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觀點)。”
(三)由理解運用變為情境運用
文言文不僅考查理解能力,還注重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文言知識的能力。今年斷句題就是結合情境的典例,按“排同聚異”的方法,分析選項中不同的地方?!俺?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這個斷句要區分語境中“上皇”是要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因此,表示目的關系的連詞“以”就起到橋梁的作用,要將“宗室”和“以鎮天下”相連。根據前后文語境相連,也可以判斷前句“兒童都被封為王”和后句“封王的有數十人”,前句需要一個句首關聯詞“雖”來關聯,因此,“雖”之前要斷開。
如信息篩選概括主觀題:“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解答這道題,不僅要精準分析、篩選歸納信息的區間,還要結合上文司馬光提到的“古人有言:‘君明臣直?!峋厝斡谒宥矣谔?,非其性之有變也。”結合上文的語境,分析司馬光的目的是要勸諫統治者要像唐太宗一樣正直,成為臣子的表率。以此推斷下文比喻句的含義,因此,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考查文言知識,能更好地展現學生的文言知識素養水平。
三、變中求進,高考備考探究
(一)熟悉教材,夯實基礎
熟悉教材,學生能熟練掌握教材中的文言基礎知識,積累并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選編教材是高考的最終落腳點,因此要動用學生的閱讀體驗,夯實文言基礎,學會知識遷移,借助情境幫助理解,培養自主閱讀和思考的能力,養成良好的文言文的閱讀思維習慣,提升文言素養。
(二)增強語境意識,提高閱讀效率
近年來語境考查頻繁,語境中涉及的聯系上下文、時間、地點、情景、對話等在文言斷句、文意概括、文言翻譯中均有考查。在備考中,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段內容、人物身份和性格,理清人物關系、事件經過,明晰事件邏輯、人物觀點態度等,通過這些情境因素的分析,喚醒、聚合學生的文言知識儲備,思考探究,在具體語境中閱讀和練習,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三)注重文化引領,樹立正確價值觀
2021年文言文節選圍繞唐太宗與君臣討論為政之道展開,內容涉及關注民生,以人為本,廉潔奉公,賞罰分明等治國之道,與當今主流價值觀相契合。“貞觀君臣論治” 這一選材緊扣時政熱點,意在引導學生博古通今,思考古今為政之道,不忘初心。文言文是“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重要載體,應指導學生在語言梳理與積累的基礎上,品味微言大義,搭建古今文化銜接的橋梁,以達到立德樹人,厚植文化理想的目的。
四、結語
高考文言文試題安排會影響文言文教學的定位和要求,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僅要深入分析試題的“穩”與“變”,還要探究高考試題和新課標、學生語文素養之間的關系,進而根據新變化及時轉變文言教學觀念和方式,做好備考調整,變中求進,以期達到最優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魏敏.高考語文全國卷Ⅲ文言文試題評析與備考建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
[3]教育部考試中心.立德樹人自然融入? 內容改革持續深化[J].中國考試,2021.
責任編輯? 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