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瑞
摘要:在教師職后學習中,線上學習漸漸成為常態,成為新教師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新教師學習呈現出了信息化的特征,創新實施新教師實踐學習模式與養成反思學習習慣,使新教師的學習呈現出了定制化、反思化的特征。本文探究了信息化時代新教師學習特征,旨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關鍵詞:信息化? 新教師? 學習方式
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步伐。在中小學教師培訓領域,教師學習已經悄然發生改變,教師學習的研究主要圍繞學什么、如何學、學得如何等方面開展,即教師學習內容的研究,學習方式、策略的研究,以及教師學習影響因素和支持條件的研究。
與職前學歷教育顯著不同,教師職后學習是緊密圍繞工作需求、基于教學實踐進行的知識、能力再提升訓練。新教師進入全新的工作環境,要先完成身份的轉化,即從受教育者變為教育者,從知識的接受者變為知識的傳遞者,新教師在完成身份轉化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問題解決的過程便是職后學習開始的過程。新教師培訓是教師進行職后學習的第一步,基于對本區近三年新入職教師學習狀態的觀察,以及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可以看出,信息化時代新教師的學習特征呈現出了信息化、定制化、反思化等特征。
一、新教師學習呈現信息化特征
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使信息素養成為教師必備素養之一,也成為新教師職后學習的重要內容。同時,隨著外部學習環境的變化,移動設備、互聯網的更新換代,線上學習漸漸成為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使得新教師學習能夠隨時隨地發生。
如今,在線學習逐漸成熟,并成為新教師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與傳統線下學習相比,在線學習具有顯著優勢:第一,在線學習能夠為新教師提供更加豐富的課程資源。作為集中面授的重要補充,網絡課程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優質資源集中、受眾面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完成全員培訓的同時,可以兼顧新教師的個人需求。新教師也可以依據個人需求,自主選擇相應的課程學習,從而提高了課程資源與新教師學習需求的匹配度。第二,在線學習對時空條件的要求較為靈活,新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有效避免了工學矛盾。第三,大數據的分析可以更精準地監控學習效果。網絡培訓可以實現對學習過程的全過程監控,即對新教師的學習數據進行全程實時監控,包括參訓率、有效學習率、在線學習時數、作業數、學習進度等重要指標。第四,定期召開網絡學情通報會,通過視頻直播的形式組織新教師分享學習感受,項目負責人進行項目推進分析等,實時進行學習交流與反思,進而不斷改進學習。第五,成立教師專業發展指導教師群,形成線上學習共同體。一方面,新教師網絡培訓設立了區縣網絡培訓管理員,負責新教師培訓整體進度的管理、維護、監督等工作;另一方面,新教師網絡培訓將學員分為若干個工作坊,每個工作坊配備一名教師專業發展指導教師作為負責人,跟進學員學習,批改學員作業,發布相關活動等,從而持續深入地了解新教師面臨的問題和學習需求。通過多方努力,新教師的線上學習可以更加持續、深入和細致。
二、新教師學習呈現定制化特征
信息化2.0時代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便捷,人們的眼界不斷擴寬,學習多樣化、高端化、個性化的需求日益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新教師提供高端化、定制化的學習機會成為培訓工作努力的方向。為了更好地滿足新教師學習的個性化需求,真正幫助新教師解決日常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石景山區積極探究,協調區域資源,實施了個性化的新教師實踐學習模式,努力為新入職教師提供高端化、定制化的學習資源。
石景山區充分發揮區域辦學特色,以集團為單位,創新實施了“1+1+1”的實踐學習模式,即一名新教師加一名學科指導教師加一名教師專業發展指導教師。其中,學科指導教師的選拔打破了學校界限,從教育集團范圍內的區級骨干及以上教師中選取,教育集團無法解決的,在全區范圍內協調解決,這一舉措不但提高了指導水準,而且加強了校級間的交流學習,能夠更好地促進新教師的成長;學科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學科方面的引領與幫助,包括學科教學目標、教材的培訓與解讀、學科教學設計、課堂教學、課堂評價等教學能力提升的指導與培訓,參與日常聽評課活動,指導新教師每學期完成市校級公開課展示活動,參與市區級教學展示指導活動,與學校溝通交流,不定期向學校進行新教師個人成長匯報等。教師專業發展指導教師主要聘請區級教師培訓部門的專業教師,與學校共同推動新教師的成長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指導教師主要負責新教師個人專業規劃與發展方面的引領與幫助,包括指導新教師制定3年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學年個人專業發展計劃,指導新教師進行網絡研修學習,組織新教師研修成果的凝練與梳理,加強與學校及學科指導教師的溝通,不定期組織新教師進行成長匯報交流活動等。
“1+1+1”的個性化實踐學習模式,真正關注新教師的個性化需求。一方面,區教師培訓中心教師作為集團專業發展指導教師,將根據新教師的不同需求和特質,為新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專業發展成長指導;另一方面,在集團內師徒結對子的基礎上,開展一對一的師徒結對活動,基于個性化的實際需求,扎根學校,并結合實際工作,開展實踐學習,切實解決了新教師們遇到的真問題。定制化的學習設計更加契合新教師的多元需求,更加貼近新教師群體,能夠走進新教師的日常課堂、生活,幫助新教師解決問題,進而促進新教師成長。從管理實施上來看,“1+1+1”的個性化實踐學習模式也實現了區域、集團、學校的三級聯動的縱向結合。
三、新教師學習呈現反思化特征
個人反思是完成學習的重要一環,是展示新教師學習效果的重要表達方式。多樣化的學習任務為新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反思機會,有效培養新教師反思習慣,成為信息化學習背景下新教師學習的重要內容。
在集中理論學習過程中,新教師通過課中與授課教師、學習同伴進行面對面的對話交流,實現了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的碰撞。課后,新教師基于自身的實踐,針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應用進行了思考與自主反思,進一步內化了學習內容。此外,集中培訓學習全程注重反思性學習情境的設置,引導新教師進行學習反思,培養新教師反思習慣的養成。
在網絡學習環節,新教師可以基于任務引導進行探究式學習。如撰寫一份規范的教學設計,新教師基于這一任務要求,可以選擇相應學科內容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在學習結束階段,新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工作,形成一份完整的教學設計并提交,然后由指導教師點評和評分教學設計,新教師根據評價結果進一步反思需要改進的地方,再依據新的問題選擇新的學習內容。在這個環節中,基于問題解決開展探究性質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培養新教師形成自主反思習慣的過程。
在實踐學習環節,新教師可以形成異質學習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包含學科指導教師、教師專業發展指導教師和同集團的新教師。在學習共同體內,教師基于工作實際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創設合作反思的情境,進而引導新教師形成系統性反思的習慣。反思學習應貫穿新教師學習的整個過程,是新教師對學習活動的理性思考,也是學習效果內化的重要外在表現形式。
新教師培訓是教師踏入工作崗位開始職后學習的第一課,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新教師學習高端化、個性化、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凸顯。基于實際需求,學校應緊跟時代要求,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與形式,有效調動新教師的學習動力,促進新教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旭東,裴淼.教師學習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余新.教師培訓師專業修煉[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徐建華.大數據時代教師培訓效果評價方式轉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7).
[4]張思,劉清堂,熊久明.教師混合式培訓中的同儕互助模式與支持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6).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