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宇
摘要:當素質教育與新課程改革理念同步推行,單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的育人要求,做好思想、技能的同步教育,才能提高高職人才的競爭力,使他們成為符合社會人才需求、能夠貢獻自身價值的高素質人才。本文分析了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并在分析高職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建設現狀的同時,提出了課程思政元素與高職英語教學活動融合的一系列措施,為高職英語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持。
關鍵詞:高職英語? ?課程思政? ?運用
當前,課程思政的重要價值被不斷強調,所以思政教育不能只依賴專業教學課程來開展,而應將思政教育帶入各個教育模塊,這樣才能在根源上解決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難題,體現高職英語教學活動的思政教育價值。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落實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
1.響應課程思政教育的有關要求
在教育指導活動中,課程思政經成為專業教育活動的“黃金骨架”,在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能對學生的思想、技能發起同步訓練,以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并在教育指導活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對教學課程的單一定位,導致英語教學活動無法發揮出最佳的育人價值。不僅如此,在教學指導環節,教師以語言教育、技能教育為教學核心,并不會強調學生的情感意識、行為態度在教學環節中的表現。
在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后,高職英語教學活動與課程思政體系融合起來,教師在構建全員、全程、全課育人的教育格局的同時,進一步保障了英語教學活動的育人價值。當思政教育與西方語言文化相互碰撞,學生的思想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即學英語不是為了考四六級、拿高分,而是為了提升個人素質,展現大國的包容風采。在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下,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互相結合,實現了思政教育活動的整體質量與英語授課質量同步提升。
2.完善高職英語的課程思政指導體系
在高職教育指導活動中,高職英語被定義為“教學活動中的必修公共基礎課”,在高職教育活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深入,課程中的語言文化還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和從業產生長期性的影響。由此不難發現,雖然英語課程以“傳遞西方文化”為第一教學目標,但對學生綜合素質產生的影響依舊不容忽視。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穿插課程思政,能夠更好地解決課程本身與思想教育之間的矛盾。長久以來,高職英語課程在教學環節只發揮出了“教授語法”“講解單詞”的作用,學生素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內容與高職英語教學活動嚴重脫軌,導致部分教學理論無法發揮出育人作用。
隨著教學活動的持續深入,教師將思政教育視為思想教育活動的專屬任務,高職英語教學表現出了極強的排他性特點。而課程思政的出現,在強調素質教育基本功能的同時,對學生的思想、態度和能力發起了同步訓練,不僅讓學生學習了英語知識,還形成了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了遠大的人生理想,使高職英語教學活動具備全新的教育功能。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元素的應用分析
1.在教學計劃上設計“大思政”格局,保證課程思政順利落地
受語言文化與教學資源的同步干預,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存在硬件上的問題。對高職學生來說,沒有形成“第二語言”的相關學習素質,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的整體表現較為被動,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尚不牢固。當教師向學生提出新的課程思政任務時,教學知識與課程思政理念互相堆積,導致學生對課程、對課程思政產生了抵觸心理,導致課程思政工作無法得到有效落實。要想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應用課程思政元素,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落實“大思政”的教育格局,確保學生形成“課程思政與教學活動休戚與共”的良好意識,強調課程思政在語言教學活動中的落實。
在信息時代下,學生依靠片面的信息材料對自己未來的發展、當前的能力進行評價,導致自我定位產生偏差。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一邊被單詞、語法等語言知識所累,一邊又被課程思政教育所限制,漸漸失去了學習興趣,整體學習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在制定教學計劃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強調“大思政”格局在教學環節中的體現,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特點和學科教學特點落實教學指導工作。在這一環節,教師可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態度、思想意識進行調查,結合現實社會的用人需求構建思政教育格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與從業觀,即學好英語是對個人能力、素質的肯定,證明學生具備高效學習、終身學習的良好素質;用好英語,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內在思維的肯定,證明學生具備包容文化、接受文化的良好素養。對抵觸英語教學活動的學生,教師必須站在課程思政的角度進行引導,從個人從業、未來發展等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思政意識。教師要將課程思政落實在教學活動前,構建英語課程“大思政”格局,讓學生在情感上接受英語教學,感悟思政教育的魅力,這樣才能使課程思政元素在高職英語中發光發熱。
2.在教學活動中落實課程思政,努力融合課程思政
高職英語的教育目標可以分為知識與技能、能力與方法、德育與思想意識三大板塊,針對不同的內在表現,它們對學生的英語素質、學習態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高職學生的個人能力存在不同的差異性,當要求學生在三大板塊中同時取得進步時,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抵觸情緒,打亂了正常的學習進度,影響了課程思政的順利落實。
高職教師可以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重新設計教學目標。在技能目標上,圍繞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給出針對性評價,并對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從社會競爭、個人能力等角度入手,培養學生的思政意識,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長期學習的良好素質;在方法目標上,教師應要求學生有所選擇、有所規劃,根據自己未來的學習計劃設計英語學習目標,制定學習方案,以掌握語言知識、應用語言知識為基本教育原則,將學習能力的提升與個人理想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等話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使命感與競爭意識,實現課程思政與英語教學的有機結合。對德育工作,教師一定要擺脫以“學英語”為核心的教育窠臼,在課程思政理念下,讓學生形成了解文化、熱愛文化、包容文化的良好意識,展現民族氣魄。此外,教師要借助課程思政,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成才觀,才能更好地消除教學矛盾。
3.在英語互動中加入課程思政,全力開發教學資源
為了幫助學生更透徹地掌握英語知識,一些高職教師會根據教學要求設計相應的英語教學活動,以此鍛煉學生的英語技能。對課程思政來說,五花八門的英語活動也為課程思政的落實創造了新的條件。在選擇活動內容、確定活動項目的過程中,教師必須牢牢把握思政的底線和原則,對活動素材進行篩選,及時調整活動計劃,保障課程思政與教學活動的順利對接。
在高職英語教學互動環節,過多的西方文化會掩蓋本土課程思政的價值,教師必須調整活動內容、活動素材,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入手,以我國的文化元素為參考物,完成課程思政教育的編排任務。在制定、修改活動方案時,教師可參照思政課程的教育理念,結合當下的時政熱點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的高度融合,加快教學活動的轉化速度。以英語辯論賽、交流會等活動為例,教師可從我國的外交地位、社會環境、國家建設等角度選擇話題,將愛國、文化、民族等要素融入英語活動,提高思政元素的出現頻率。
三、結語
課程思政已成為高職英語教學活動的風向標,在英語教學活動利用課程思政元素,教師必須強調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重視課程思政的本土化、現代化的基本特點,結合人才的發展、國家的要求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從個人到民族,構建完善的課程思政模式。
參考文獻:
[1]肖紫嫣.高職專業課程實施“課程思政”的方法策略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1).
[2]毛曉燕.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J].西部學刊,2020(2).
[3]湯飚.關于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考[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
※本文系第四期鹽城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高職英語課堂教學融入‘課程思政’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j2012;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鹽城生物工程分院校級課題“關于本校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現狀調查研究”;江蘇省職教學會2021-2022年度職業教育研究立項課題“五年制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開發研究”,課題編號:XHYBLX2021105。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鹽城生物工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