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摘要: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創新升級與教育應用,為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不少色彩。本文以中職語文課文《鴻門宴》為例,探討了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方式,包括歌曲初創情境、微課簡介歷史背景、啟智游戲領航基礎知識、幻燈片細解內容、影視視頻鞏固、短視頻加持角色扮演等,期望能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職語文? 《鴻門宴》? 信息技術? 融合
《鴻門宴》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纂寫的史傳文,記錄了項羽、劉邦于秦咸陽郊外鴻門舉辦宴會的情況。全文情節跌宕起伏,各色人物形象生動,言語表述精煉周密,整體情境有利于學生深入想象。然而,由于《鴻門宴》采用文言文書寫,內有通假字、一詞多義等,學生在初步接觸文本時難免會不知所措。在教學過程中,中職語文教師可以嘗試引入信息技術,方便學生更高效地把握內容。
一、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優勢
1.優化課堂結構
應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開展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打破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束縛,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還有利于創新課堂情境,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認知、理解語文作品,開闊語文視野,成為一個愛好學習語文的人。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靜態圖片、動態化視頻、短小精悍的微課等,將抽象、枯燥的語言文字轉變為形象生動的數字化信息,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促使學生多維度學習和掌握課文知識。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互換角色,鼓勵學生操作現代化信息技術解析語文課文,在實踐中一步步掌握文本的要點,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邏輯、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2.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傳統教學中,中職語文教師主要依照語文教材、參考書來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按標準答案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導致學生認為語文甚是無趣,不愿配合教師的教學。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融入,能大大改變這種被動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熱情。
二、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實踐
1.歌曲初創情境
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活潑好動,不喜枯燥乏味的文言解說。若語文教師一上課便要求學生翻開課文,按傳統三步驟(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解重點詞句與主旨)指導學生閱讀《鴻門宴》,無法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相反,若語文教師能采用信息化技術營造課堂氛圍,可以調動學生的感官,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經典曲目《霸王別姬》,并于屏幕上顯示歌詞。歌曲播放完畢,教師順勢向學生提問:“歌曲中的‘我’‘你’分別是誰?”待學生回答后,由教師進一步講過“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等故事,讓學生由歌曲到故事,產生探究項羽失敗原因的欲望。
2.微課簡介歷史背景
在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前,中職語文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這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考慮到中職生的注意力不易長時間集中,教師如果向學生詳細講述《鴻門宴》作者司馬遷的人生歷程、經典作品、名言名句,介紹《鴻門宴》的由來等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聊,教師可以打破常規的教學方法,應用短小精悍的微課進行教學。
所謂微課,即依托信息化技術,將靜態文字內容轉變為可聽化語言、可視化動畫,為時8至10分鐘的短視頻。關于微課內容布局,教師可以從三部分著手:以思維導圖形式,向學生逐一羅列司馬遷的人生,包括受腐刑、著《史記》等,隨后再以動畫形式,簡要地展示公元前209年項羽、劉邦起義的背景,使學生充分了解整個歷史過程,為接下來學習《鴻門宴》具體內容奠定基礎。
3.啟智游戲領航基礎知識
在與中職生溝通交流時,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都不喜歡“注音釋義”這一環節,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認為這類基礎知識完全可以通過自學習得,不必占用課堂時間;二是學生覺得此環節內容的學習最枯燥,甚至會令他們產生反感的情緒。然而,從語文學習現狀來看,中職生在課后基本不做“注音釋義”的預習和復習,以至于在日常測評中頻頻出錯。因此,在創新“注音釋義”的教學方法時,筆者嘗試引入多媒體圖片,用圖片展示每個字詞的意思,并標注它們具體的讀音,使學生通過看圖識字能夠掌握字詞的具體含義。待學生基本理解后,教師利用信息軟件程序,以“掉星星”的方式隨機掉落《鴻門宴》的生字詞,比如“饗”“戮”“玦”“眥”等,反復檢查學生熟悉生字詞的程度。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教師再進一步出示字、音、意的聯系,要求學生操作鼠標連接屏幕上打亂的字、音、意。
4.幻燈片細解內容
學生理解并掌握字詞含義后,教師可以播放文本錄音,讓學生跟著錄音粗讀課文,并根據注釋把握內容,對內容形成基本了解。隨后,教師可以出示幻燈片課件,逐一梳理文脈,指出重點實詞,劃出通假字,并就此歸納它們的規律,確保學生再細讀原文時能活用實詞,翻譯出特殊句式的意思,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考慮到文言文中的實詞活用、特殊句式、語氣助詞等基本有一致的用法,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多展示學生以往學過的語句,通過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刻認知文言文的字詞、句式的使用規律,以便學生在后續學習其他古文時能快速把握。
如在教學“沛公欲王關中”的“王”(稱王)時,教師可以將“王”與《寡人之于國也》中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進行對比,指出“王”名詞作動詞用時,意思均為“王,稱王,統一天下”,從而使學生在之后遇到 “王”字時能根據它的動詞、名詞的屬性來把握內涵,不斷提高自身的古文閱讀素養。在學生了解《鴻門宴》中的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并掌握文言句式及其規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新梳理文本內容,讓學生深度把握《鴻門宴》涉及的故事。
5.影視視頻鞏固
學生基本掌握《鴻門宴》的歷史故事后,語文教師要趁熱打鐵,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鴻門宴》這一段落的經典影視視頻,要求學生通過觀察視頻上項羽、劉邦、張良、范增、樊噲等人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周邊場景布置,全面感知故事蘊藏的文化、人物的個性特點、談話技巧。此時,語文教師可同步引入小組討論法,將學生分成若干個5至6人的小組,共同觀察和討論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動作、神態,分析每個人物的形象,使學生領略每個人物的人格魅力,從而為學生之后相關古文、成語故事的學習奠定基礎。實踐證明,相比以往單刀直入式的語言講解,“影視視頻+小組討論”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討論熱情,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鴻門宴》的學習,直接或間接地深化對文本內容的印象。
6.短視頻加持角色扮演
中職生頭腦靈活,喜于應用各種新奇的信息化工具表達自己,展現自己的個性。中職語文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喜好出發,引導學生將語文素材轉變為自我個性、自我能力表現素材,激發中職生語文學習熱情。
如《鴻門宴》是一篇具有人物多、對話多、場景多等特點的史傳文,非常適合進行角色扮演。因此,在通篇課文學完后,教師可以布置創新性的角色扮演作業,要求學生自由合作組建小組,分人物扮演《鴻門宴》,并用短視頻記錄每個環節的角色扮演花絮,以及整個故事角色表演的成果,形成自己的視頻作品。筆者認為,中職生對角色扮演極為感興趣,也樂于反復閱讀艱澀的古文,會自覺主動地理解故事內容,把握每個人物的形象。角色扮演不僅有利于挖掘和發揮學生的表演天賦、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組織合作和協調能力,還有利于顯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結語
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相互融合,是中職語文教育的發展趨勢,也是中職語文教師亟須掌握的必備技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了解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信息技術,思考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并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興趣愛好等出發,創新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切實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林慧.在中職語文教育中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探討——以信息化教學設計《鴻門宴》為例[J].職業技術,2019(12).
[2]江海燕.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考與探索[J].進展:教學與科研,2020(2).
[3]毛曉蓮.淺析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19(10).
[4]曾衛和.信息技術與中職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