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生
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在不斷提高,也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斷創新,合理調整教學方式,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趨勢。當前,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教育領域也不例外。那么,在信息2.0時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一、增強教學趣味性,豐富課堂體驗感
伴隨著教育現代化的推進,我國許多初中學校已經安裝了相應的多媒體設備,這為信息技術在教學方面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演示文稿投屏、教學視頻等方式進行課堂教學。
如在教學朱自清先生的《春》時,筆者就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尋找了大量與文章各個段落描寫的春天來臨相對應的圖片,并播放給學生觀看。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示,學生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所寫的春天的美好,有效地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與體會課文內容,對作者展示出的熱愛生活、積極上進、奮進向上的人文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悟。
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使得語文教學方法更加豐富多彩,豐富了學生的課堂體驗感。信息技術集圖片、文字、聲音、影像等于一體,對學生的具有刺激作用,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接收信息,更加形象直觀地記憶和理解學習內容。
二、搭建師生交流橋梁,提高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習提供了新的途徑,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在課前、課堂、課后三個重要階段的學習表現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及時進行交流溝通。
如在教學劉禹錫的《秋詞》之前,筆者給學生布置了利用信息技術搜索作者生平的預習任務,并隨機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這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除了課后作業之外,筆者還給學生提供了一兩首有關秋天的詩,讓學生理解背誦,開闊視野,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古詩詞學習的熱情。在課后,筆者會通過微信交流的方式,對學生在課堂中存在的疑問進行解答,力圖讓所有學生學有所獲。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三、增強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習自主性
傳統初中語文教學更多強調教師給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這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然而,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在教學完《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后,筆者開展了有關童話主題的閱讀理解活動。在閱讀指導時,筆者提示學生積極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搜索,獲取所需要的資料,再指導學生制作演示文稿,并在活動總結時匯報學習心得。許多學生在活動結束后紛紛表示,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讓他們對童話題材、情感和表達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還鍛煉了他們運用信息技術查找資料的能力。
這樣一來,可以進一步強化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為學生未來順應時代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教育近代化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不僅如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對增加學生見識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有利于提高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
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筆者曾摒棄一般文言文教學的方式,利用信息技術模擬了愚公移山的多種可能,鼓勵學生回答如何幫助愚公更好、更快地移山等創新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不同的角色,嘗試了解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動,鍛煉學生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的使用,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大膽思考,鍛煉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學體驗。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
※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信息化2.0時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究”,課題立項編號:BY[2020]G189。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育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