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 陳玲佳 劉德陽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旅游管理系, 廣東中山 528400
在鄉村旅游影響下,只講究形式和利益而開展的鄉村建設,給尋找鄉愁、回味鄉土的人們留下“千村一面”的印象。鄉村文化的獨特性和不可再生性是鄉村的最強吸引力,發揮鄉村文化對鄉村建設的指導作用至關重要。村民作為鄉村文化的主體[1],對鄉村文化價值存續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村民對鄉村文化認知現狀如何?怎樣發揮村民對鄉村文化價值存續的作用?村民對鄉村建設的價值何在?通過扎根理論研究來回答上述問題,分析村民鄉村文化認知現狀,并以村民主體認知對鄉村建設的作用機制來闡明村民主體認知對鄉村建設的價值所在。
中山市古鶴村作為一個還未進行真正旅游開發的特色傳統村落,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文化,村內不僅保留著眾多如石板街、舉人旗桿夾等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如茶果、瀨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山市保存最完好的傳統村落之一。我們希望通過對它的深度研究,為未來的旅游開發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以便在開發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尊重村民意愿,實現傳統村落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弘揚。
一是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文獻進行梳理;二是訪談法,對村民進行深度訪談的資料收集,探尋村民對鄉村客觀空間和傳統文化的認知;最后基于Strauss等提出的扎根理論流程[2]進行編碼分析,構建村民主體認知對鄉村建設的作用機制。
于2021年1月至3月,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鶴村,采用偶遇抽樣方法進行資料收集,首先由村干部介紹本村村民,再詢問村民本人,雙重確認下確保研究對象的適宜性,再由此開展一系列的調研。關于定性訪談的樣本規模,Lincoln等(1985)曾建議若選擇得當,20人就足以達到出現數據多余的要求[3]。最終獲取了30份樣本數據,其中男性占比63.3%,女性占比36.7%;年齡以21—35歲和36—50歲為主,分別占比30.0%和40.0%。訪談過程采用錄音確保訪談內容的完整性,時長共4小時4分29秒,整理成文約22497個字。
對訪談文本進行開放式編碼,在充分還原被訪談者原話的基礎上發掘初始概念,最終共得到480余條原始語句及相應初始概念。在進行范疇化時,按照聚類邏輯提取出包括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地方依賴、地方認同、管理制度、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旅游開發等在內的11個范疇 (見表1)。
表1 開放式編碼節選
依據主軸式編碼的一般要求,對各范疇間的相互關系及邏輯次序進行整合提煉,共歸納出包含文化認知、空間感知、價值觀、地方感、文化符號[4]、鄉村意象[5]、鄉村建設在內的7個主范疇,各主范疇的內涵(見表 2)。
表2 主軸編碼結果
通過文獻資料回顧和對范疇間關系的不斷挖掘,以“故事線”為關系結構并對各范疇間的聯結關系進行分析,形成新的理論框架,選擇式編碼結果(見表3),村民主體認知作用機制模型(見圖1)。
表3 選擇式編碼結果
圖1 村民主體認知對鄉村建設作用機制
在鄉村發展建設過程中,村民對鄉村的認知與情感會與鄉村產生交互作用,從而激發村民發生潛在行為,影響鄉村的社會環境和村民對不同環境間的選擇,反之,鄉村發展建設過程中形成的鄉村環境也會影響村民對鄉村的認知。這與米契爾的CAPS理論相符合,即認知—情感的個性系統(CAPS)理論認為人們遇到的事件會與個性系統中的認知情感單元(CAUs)發生交互作用,最終決定人們的行為,并在行為與外部情境之間構成雙向動力關系[6]。故基于以上典型關系結構,建立了村民主體認知對鄉村建設的作用機制(見圖1)。
結合古鶴村文化符號進行村落形象設計。在理念設計方面,整理古鶴鄉村文化地方志,形成供當地村民與游客線上掃碼閱讀和線下閱覽室學習的雙線渠道,結合名人故事和宗祠文化等相關要素,設計“人文古鶴”的宣傳口號,由訪談可知,村民對古鶴村最深刻的印象為“幸福”,也可通過“幸福鄉村”的定位來進行古鶴形象宣傳;在視覺設計方面,通過建筑符號和景觀符號進行古鶴村特色文創設計,使古鶴文創兼具文化和實用價值。在行為設計方面,舉辦“敬旗桿夾文人精神”“重行岐澳古道”和“瀨粉制作大賽”等活動,固化為古鶴村行為符號,對內體現村民精神風貌、增進同鄉之情,對外展示當地的居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民俗文化等,實現傳承核心內涵和拓寬傳播渠道的雙贏。
一是整理古鶴鄉村文化地方志,形成供當地村民與游客線上掃碼閱讀和線下閱覽室學習的雙線渠道;二是定期舉辦傳統文化講座,特色茶果、瀨粉制作大賽、古鶴文創設計大賽、老一輩說書活動和農耕種作體驗活動等特色項目,形成古鶴品牌活動,對內體現村民精神風貌、增進同鄉之情,對外展示當地的居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民俗文化等,實現傳承核心內涵和拓寬傳播渠道的雙贏。
研究以村民為主體,為符號學研究增添村民視角,在探析村民主體對鄉村建設的作用機制的過程中,不僅得出與國外認知研究中主流觀點相一致的結論,還結合鄉村地方特點,受定性研究特質所限制,無法通過大量樣本分析以檢驗所構建的作用機制,故該機制在普適性上可能存在一定局限,須結合鄉村特點適當調整。后續研究可依據此作用機制進行實證研究,并從多領域研究視角不斷豐富村民感知與鄉村意象的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