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娟 楊 濤
1.漢水文化研究中心,陜西漢中 723000;2.陜西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陜西漢中 723000
漢中市曾是秦巴山地集中貧困帶,除中心城區漢臺區,其余皆是貧困縣區:南鄭區、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漢中市結合自然山水資源特色和“兩漢三國”歷史文化,以旅游為切入點,開展“旅游扶貧”行動,截至2019年底,所有貧困縣摘掉貧困帽。以旅游發展帶動關聯產業是可行之路。文章通過對各縣區基本條件、區位條件、特色資源和旅游收入進行比較,為各縣區的旅游特色定位,促進全域旅游的發展。
漢中市南北有秦巴山地,中間是盆地,有橫貫東西的漢江水系和縱橫南北的嘉陵江水系。十一個縣區的地形、資源、區位、行政區劃面積、耕地面積、常住人口等條件不盡相同(見圖1)。在發展旅游時,如何找準自身特色,因地制宜,避免雷同,打出招牌;又能納入到全域旅游系統中,形成聯動機制。
圖1 漢中市各縣區基本條件的比較
2007年西(西安)漢(漢中)高速公路率先貫通,它是我國南北縱線京昆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標志著秦巴天塹變通途。2011年12月,十(十堰)天(天水)高速公路陜西境全線通車。2021年寶(寶雞)漢(漢中)高速建成通車,它是我國南北縱線銀昆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12月西(西安)漢(漢中)高鐵通車,途經漢中市的佛坪、洋縣、城固、漢臺區、寧強。至此,漢中各縣有高速公路與中心城區聯通,出行更加便捷。并促進了留壩—寶雞市,南鄭—巴中市,西鄉—安康市,寧強—廣元市,佛坪—西安市的聯系,促進這些縣區納入到更大的旅游市場中(見圖2)。西鄉、鎮巴、略陽和留壩的交通可選擇性少,而且略陽、鎮巴距離城區遠。因此,略陽、鎮巴與其他縣區比較,交通依然是制約因素。佛坪距離漢中市區較遠,但是臨近西安,有西漢高鐵聯通,區位條件較好[1]。
圖2 各縣交通情況統計
截至2018年底,漢中有國家A級及以上景區26個,其中4A級11個,3A級13個,2A級2個;自然保護區9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5個;森林公園9個,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5個;文物保護單位共103個,其中國家級19個,省級84個;旅游示范村25個;文化旅游名鎮6個。通過對專家咨詢,給不同等級的資源賦分:國家5A—A級景區分值為6,4,3,2,1分;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文物保護單位均為6分,省級的均為3分;旅游示范村、文化旅游名鎮均為1分。各縣區資源得分差距明顯(見圖3)。資源主要類型有山地自然風光,文物遺跡,農業觀光、古鎮村落。資源類型豐富,數量較多,豐富了旅游內容;但是分布分散,等級不高,品牌不響亮,吸引力不強[2]。
圖3 各縣旅游資源分布
漢臺區、南鄭區、城固、勉縣、洋縣由于農業基礎好,人口集中,因此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遺跡較多,如漢臺區的古漢臺,城固的張騫墓、勉縣的武侯祠。西鄉、寧強、鎮巴處在大巴山間,佛坪、留壩、略陽處在秦嶺山間,因此山地風光顯著,自然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較多。又得益于水系而形成古鎮,如洋縣的華陽古鎮、寧強的青木川古鎮。紅軍革命根據地現已成為紅色教育旅游地,普遍存在于山區。各縣區還有獨特資源,比如勉縣的溫泉;西鄉的櫻桃、茶葉;洋縣的朱鹮、金絲猴;寧強的羌族文化;略陽的氐羌遺風文化;鎮巴的溶洞、天坑、苗族風情;留壩的高山草甸;佛坪的大熊貓。漢中從地域角度看,有開展全域旅游的資源優勢,以旅游改善各縣區當地的生活環境[3]。
人均旅游收入及其占人均收入的百分比可以反映旅游對經濟的貢獻,也可以比較出旅游發展的差異(見表1)。留壩、佛坪的人均旅游收入排名第一、第二,說明旅游發展相對成熟,對經濟貢獻率大。漢臺區、南鄭區、勉縣、洋縣的旅游收入所占百分比幾乎相等,發展較好,平分秋色。城固、西鄉的山地旅游資源較少,發展不充分,宣傳不足;寧強的旅游資源開發得早,品牌響亮,但內容單一,更新不足,因此旅游收入所占百分比較低。略陽、鎮巴排名最后,旅游才剛起步,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以實現旅游對經濟的帶動(見表1)[4]。
表1 2019年人均旅游收入及其占人均收入的百分比
表2 漢中市各縣區旅游發展定位建議
伴隨旅游常態化,以及向休閑、生態、養生、文化的轉變,漢中市旅游特色與市場需求是吻合的。前述的比較分析反映了各縣區旅游資源的特點和發展階段。考慮漢中市游客市場主要在陜西省和鄰近省份,今后漢中縣區旅游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對外發揮山地資源優勢,多種資源整合,打出招牌旅游項目,借助與西安旅游資源的互補性,吸引更多省份及境外游客;對內利用資源多樣、分布分散的特點,重視對當地居民旅游市場的開發,以旅游建設改善環境,提高當地的生活質量;產業融合方面,鄉村旅游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實現生態、生活和生產的持續發展;教學、教研、康養基地與旅游相結合,增長逗留時間[5]。對這些旅游資源合理搭配,優化旅游線路,實現漢中市內的聯動和與周邊寶雞、安康、西安、四川廣元市、甘肅隴南市的區間合作,融入大區域的旅游網絡中,期待漢中旅游的長足發展[6]。對各縣區發展提出定位建議(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