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瑩 龔 芳
(喀什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喀什 844000)
現代護理已經從以疾病為中心發展為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向社會輸送基礎扎實、專業技能嫻熟的護士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需求,社會的發展急需具備人文情懷、高專業水平、高尚醫德的綜合型護士,更好地服務患者,推動整個護理事業的發展。從學生進入醫學院校的那一刻起,就應該將高度重視人文素養的烙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在傳授護理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學生應樹立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實踐理念,全面發展成為德才兼備的護士。
所謂的“人文關懷”指的是“關心人之為人的精神問題,注重自我與他人的精神發展”。人文關懷是人性本質的外在表現,關懷照顧是護士與患者之間的心靈對話、情感溝通。
而護理學基礎指的是護理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最基礎和重要的課程之一,是所有護理學專業學生在校期間的必修課程,在護理學專業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課程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樹立正確的護理觀念、熟練掌握護理學基礎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最后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在臨床實踐中,實現“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恢復健康和減輕痛苦”的護理目標。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現代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們的健康保健意識逐漸增強,當前社會對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普遍有著更高的要求,中等職業院校對如何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護理專業人才越來越重視,教育部也相應地提出了“體現人文關懷,具有以護理對象為中心,參與實施整體護理基本能力的培養要求”。[1]
因此,將人文關懷能力的教育和培養貫穿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是十分有必要的,通過以“人性化的護理為導向,以教學方法改革驅動,以人文關懷能力為目標”進行教學改革,實現幫助護理學專業的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樹立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的教育目標。
護理學基礎課程由理論知識、實訓、見習和網絡平臺教學四部分組成,通過將互聯網應用于課程中優化教學模式,實現線上和線下共同教學,提高師生互動頻率,使人文理念的滲透不局限于課堂中,還能延伸到課外,教師可以借助聊天平臺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通過有效地溝通豐富學生的人文體驗,有助于護理生提升人文關懷能力。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常常是先講授護理操作技能的理論知識,再播放相關技能操作視頻,為學生提供視覺體驗。這種模式對學生來講有些無聊乏味,通常導致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只能在課堂講授中學習操作方法,不能了解到這樣操作會對患者造成怎樣的不良感受。
因此,在講解理論部分時,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一教一學”的教學模式,在講授知識點的同時,可以引入發生在醫院、社區或社會中有關護患糾紛等社會熱點,鼓勵學生就此進行思考分析,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引,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敬業愛崗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還可以在課堂上適當穿插南丁格爾的事跡,觀看相關視頻,以正面的方式來宣傳人文關懷理念。在此基礎上講述南丁格爾獎得主的事跡,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偉大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引入時事,借助案例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可以嘗試讓學生當一回“患者”,換位思考下學生能體會到患者的心態,在操作過程中可以更多地為患者著想,比如通過語言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儀器操作時動作更加輕柔以防患者不適等。教師也可以適當參考國外人文教學所采用的方法:小組討論、課外閱讀等方式,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法律、行為科學、倫理等其他學科知識來分析、解決護理工作中遇到各種問題。因時而新,適時地改變教學手段,比如翻轉課堂等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果。[2]
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實訓培養,在學校進行的護理操作常常是在模擬人身上進行,護理專業的學生沒有任何的臨床經驗,面對不會說話不會動沒有反應的模擬人,很難形成人文關懷的理念,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加強知識點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過程中還可以融入人文理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講解搬運法時,教師可以選擇四個學生,分別扮演體重較輕的高熱患者;頸椎受傷的患者;手術后尚在麻醉狀態的患者;體重較重的昏迷患者。教師再挑出幾名學生分別實施一人、二人、三人、四人搬運法,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在搬運結束后,先鼓勵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有哪些需要改正的地方并說出正確做法,然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對學生的正確規范行為進行肯定和表揚,指出過程中的不當之處并進行糾正。在此過程中,學生既能體會患者的不易,又能反思作為護理人員的不足,這樣的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人文關懷理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也會因此自覺優化護理服務,表現出對患者的愛護與關懷,改善護患關系,實現“以人為本”的健康護理。
在醫院見習期間的護理學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需要學習醫護人員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舉措。在醫院病房里,學生可以通過真實的感官體驗感受到作為一名護士需要具備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情感。帶教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病例的同時,應穿插一定的人文教育,讓學生懂得人文知識和護理技術是同等重要的。因為現在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且缺乏社會閱歷,在團結協作、關心他人方面有所欠缺,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可以采用小組方式進行考核,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團隊合作;護理生還存在人際溝通能力較弱的情況。學生在實際操作時,往往一言不發,即使開口說話也較為生硬。教師應強調與患者溝通的重要性,教導學生尊重患者,在對患者操作之前告知操作目的,并根據不同的病人和病情發揮主觀能動性,組織體貼適用的關懷性用語,使患者在操作中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尊重。
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上,醫學院校構建的科學合理、內涵豐富的人文教育體系固然十分重要,但專業教師在內的全體教師的言傳身教同樣不可或缺。所以應提高全體教師的人文素養、加強師德建設,可以鼓勵專業教師參加人文社科類活動,比如說學術講座或讀書沙龍等;多閱讀人文方面的書籍、文章,自覺提高個人修養、擴充人文知識,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在人文精神的引導下,應將了解學習到的醫學人文知識應用在臨床實踐教學中,實現相互結合和融入,并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與品德,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構建個性化的人文教育體系。[3]
護理學專業的學生想要具備人文關懷能力,首先應從教師身上得到更多的關懷。教師利用自己所學的人文知識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學生共同分析探討與課程相關的問題,盡量減少使用總結性和評價性的用語,多使用鼓勵性或啟發性語言引導學生進行發言,在這樣的討論中給予學生關愛,提供一個學生能傾訴情感變化和困惑的空間,并給出適當回應。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進而領悟到被人關心、尊重和理解的感覺,這樣學生在面對患者時,就能感同身受,尊重患者、關心患者、理解患者了。
教師應發揮自身的榜樣力量,有意識地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在教育中感受關懷,提升人文素養。比如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以身作則,面對病患時做到“不抱肩、不翹腿、雙手不插兜、不嬉笑”,讓學生意識到身為護士行為規范的重要性。護理人員需要通過言行舉止、儀表形象向患者傳遞情感信息,通過微笑、點頭、傾聽、撫觸等行為和患者產生共鳴,學生在教師的示范下真切體會到什么是人文關懷,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4]
為了增強人文關懷的教育效果,應創造有利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校園環境。可以在學生經常上課或實驗的教室放置護理學創始人南丁格爾的石膏塑像,教室外的走廊墻壁上張貼護理學基本概念的宣傳牌;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定期組織學生觀看《入殮師》和《桃姐》等有關臨終患者護理的影片,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感悟;可以在每年“5·12”國際護士節開展對南丁格爾的紀念活動等等。通過組織各種活動營造濃厚的人文關懷氛圍,加強學生對人文關懷的理解。
醫學是一門以生命為基礎,以情感為載體的社會人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學生學習過程中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不是最終的目標,如何將其“人性化”地運用在治病救人,促進人類身心健康才是醫學的最終目的。而護理學科的核心和精髓就是人文關懷,是對人生老病死整個過程的關懷和尊重。將人文理念融入護理學基礎課程教育中,是新時代護理學的發展方向,也是實現醫學最終目標的重要保障。高等院校的護理學專業課程在培養護理學專業人才的過程中起到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從護理學基礎課程出發,將人文理念融入教學中去,培養護理學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全面提升培養質量。